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对120例抑郁症患者和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结果 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稳定性(N)的得分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N得分较低;抑郁症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内外向(E)和精神质(P)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E、P得分较低.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稳定性比抑郁症患者好.抑郁症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内向,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具有精神质倾向.  相似文献   

2.
王高  陈岭 《中国全科医学》2012,(28):3284-3286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强迫症诊断标准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为强迫症组,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及其父母进行比较,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强迫症组神经质(15.0±6)、精神质(7.1±3)得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11.2±5)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父母、父亲神经质〔(12.3±4)、(12.8±5)〕得分与对照组父母、父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父母、母亲、父亲内-外向〔(10.7±4)、(10.5±5)、(10.8±4)〕得分与对照组父母、母亲、父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母亲精神质(5.2±2.2)与对照组母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患者内-外向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内-外向得分呈正相关(r=0.368,P<0.05),而与强迫症患者母亲精神质得分呈负相关(r=-0.368,P<0.05);强迫症患者神经质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精神质得分(r=0.387,P<0.05)以及强迫症患者父亲神经质(r=0.533,P<0.01)得分呈正相关;强迫症患者掩饰性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掩饰性得分(r=0.412,P<0.05)呈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父母相关,强迫症父母具有的某些特质性人格特征,可能通过遗传或者后天教养影响其子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PKB1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抑郁症自杀意念患者所测艾森克人格特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海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100例中国汉族抑郁症自杀意念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其人格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三个维度,计算各维度标准分(T).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KB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 本研究检测到PKBrs2494746基因型分布在总样本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具有群体代表性.年龄、性别在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各人格维度分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具有可比性.E(51.67±9.87)、N(36.18±4.69)、P(39.67±12.91)各人格均数在PKB1 rs2494746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B1rs2494746单位点与中国汉族抑郁症自杀意念患者所测人格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疾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WCRS)和归因方式问卷 (ASQ)对 76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 ,同时选取 84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组患者在EPQ中神经质 (N)与精神质 (P)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组。②WCRS的结果显示在“宣泄接纳”、“退避调节”两个因子上 ,抑郁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健康组。③在ASQ的得分中 ,抑郁组在负性事件归因的自身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④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宣泄接纳”和“退避调节”因子呈负相关 (r = 0 .47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表现为较强的神经质及孤僻、交往障碍 ,他们这种人格特征及应对和归因方式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疾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评定量表(WCRS)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76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84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组患者在EPQ中神经质(N)与精神质(P)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组.②WCRS的结果显示在"宣泄接纳"、"退避调节"两个因子上,抑郁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健康组.③在ASQ的得分中,抑郁组在负性事件归因的自身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④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宣泄接纳"和"退避调节"因子呈负相关(r=-0.47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表现为较强的神经质及孤僻、交往障碍,他们这种人格特征及应对和归因方式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有无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人格的关系.方法:对88例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自评量表(SAS),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付方式问卷评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SDS, SAS, EPQ的N, P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PQ的E维度、积极应付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 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组相对于无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组,SDS, SAS, EPQ的N, P两个维度的得分明显较高,积极应付方式得分明显较低. 相关、回归分析表明SAS, EPQ的E维度及积极应付方式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三者可解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变异的52.0%.结论:抑郁症患者发病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神经质、精神质比对照组明显,这些特征在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 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比无焦虑症状的患者人格特征更偏内向,更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 较少采用积极应付方式可能是抑郁症状患者人格特征之一,纳入人格特质的E维度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级刑警的人格及应对方式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36名黑龙江省中级刑警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中级刑警的精神质(P)维度得分[(5.64±3.00)分]明显低于常模[(7.32±3.29)分](P<0.01),内外倾(E)、神经质(N)维度得分[E:(12.67±3.80)分;N:(11.70±4.41)分]明显高于常模[(9.65±4.37)分,(10.23±4.59)分](P<0.01,P<0.01).各年龄组的P分刑警组低于常模(P<0.05),E分刑警组高于常模(P<0.05),40~49岁组N分[(11.66±4.52)分]刑警组高于常模[(9.23±4.74)分](P<0.01).刑警的积极应对方式均分[(1.96±0.45)分]高于常模[(1.78±0.52)分](P<0.01),消极应对方式均分[(1.45±0.61)分]低于常模[(1.59±0.66)分](P<0.01).精神质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分呈负相关(r=-0.20,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20,P<0.01).内外倾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25,P<0.01),神经质维度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黑龙江省中级刑警的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不同,有其职业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大学生牙科焦虑症的现状,探讨其与艾森克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牙科焦虑测量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成人)对福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做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福州地区大学生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55.67%,它与艾森克人格的三个维度均相关(P<0.05),其中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476),与内外向(r =-0.458) 和精神质(r=-0.380)呈负相关。牙科焦虑症的神经质量表得分高于非牙科焦虑症组,而精神质、内外倾量表的得分则低于非牙科焦虑症(P<0.05)。结论 牙科焦虑症与艾森克人格具有相关性,神经质高分、精神质和内外倾低分者患牙科焦虑症可能性大,牙科焦虑症患者的艾森克人格三个维度的倾向为:精神质偏低,内外倾内向及神经质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格特征。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绵阳城区MSM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402例,各量表分值分别为:精神质(P)(3.28±1.83)、内外向(E)(8.49±2.57)、神经质(N)(5.02±3.29)、掩饰性(L)(6.29±2.82),均高于全国常模(P均<0.01)。个性内外向、情绪稳定性以中间型居多,分别占37.81%(152/402)、33.08%(133/402),倾向外向、情绪不稳定分别为25.62%(103/402)、17.66(71/402),外向、情绪不稳定分别为17.16%(69/402)、19.90%(80/402);同时13.68%(55/402)倾向精神质,10.45%(42/402)精神质。不同文化、职业精神质,不同年龄、月收入神经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掩视性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M人格特征有自身特点,更倾向于精神质、个性外向、情绪不稳定和掩饰性,应关注其对心理健康和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凌  郜玉珍  桑文凤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788-1790,179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有效预测变量,以便预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变.从而增进患者身心健康.方法:研究利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120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应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问卷中国版(EPQ-RSC)测量软件测量其人格特征,采取逐步回归(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进行观察,先以HAMA得分为因变量,以HAMD得分、人格四个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再以HAMD得分为因变量,以HAMA得分、人格四个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高达65% (78/120).2.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8.3% (58/120).3.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程度、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的有效预测变量;这四者可共同解释87.14%的变异.首先进入方程的变量是抑郁程度可解释58.38%的变异;其次进入方程的是E (内外向) 维度,可解释9.96%的变异;随后进入方程的是N(神经质)维度,可解释8.52%的变异;最后进入方程的是P(精神质)维度,可解释10.28%的变异.Beta系数分别为0.8112,0.1384,0.1184,0.1428.4. 再次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程度、E(内外向) 、N(神经质)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三者可共同解释89.14%的变异.首先进入方程的变量是焦虑程度可解释60.14%的变异;其次进入方程的是E (内外向) 维度,可解释20.72%的变异;最后进入方程的是N(神经质)维度,可解释8.28%的变异.其Beta系数分别为0.71,-0.25,0.10.结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上有效预测变量,预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变.并且可以通过有效预测变量,预测由于其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及患病表现,对患者没有反应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预测和判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情绪及人格特征,并与抑郁症、焦虑症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综合医院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敏感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躯体形式障碍36例,抑郁症30例,焦虑症34例.对所有入组病例采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SCL-90、EPQ测试,就其症状、情绪及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L-90方面:躯体形式障碍组因子分≥2的因子依次为躯体化、焦虑、睡眠障碍(其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其躯体化因子分高于抑郁症组(2.76±0.76 VS2.29±0.17),也高于焦虑症组(2.76±0.76 VS2.32±0.23),焦虑因子分低于焦虑症组(2.35±0.23 VS2.78±0.31),抑郁因子分低于抑郁症组(2.23±0.35 VS 2.7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Q方面:躯体形式障碍、抑郁症、焦虑症三组患者的P、N分均较高,E分均较低;躯体形式障碍组及焦虑症组的N分高于抑郁症组(62.78±6.70 VS55.67±9.26,61.18±6.97 VS55.67±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组的P分高于躯体形式障碍组(63.67±8.50 VS 58.75±7.40)及焦虑症组(63.67±8.50 VS 58.8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以躯体化症状最为突出,存在多种躯体不适,同时又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负面情绪,其躯体化症状程度高于焦虑症及抑郁症,但抑郁、焦虑情绪的程度分别低于抑郁症及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人格与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相似,以内向、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及精神质为主;在神经质维度方面,躯体形式障碍及焦虑症患者为突出;在精神质维度方面,抑郁症患者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宁夏回汉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评定量表(GWB)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宁夏两所高校的7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回、汉族大学生个性、总体幸福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回族大学生个性与总体幸福感除掩饰性无相关性外,其余各项均有相关性,精神质(P)、神经质(N)为负相关,内向-外向(E)为正相关;汉族大学生个性与总体幸福感各项均有相关性,精神质(P)、神经质(N)为负相关,内向-外向(E),掩饰性(L)为正相关。③回族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在精神质(P)、神经质(N)、两个人格维度有线性回归关系。汉族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在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三个人格维度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人格与幸福感关系密切,内外向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和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人格特征能够较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我区回、汉大学生在人格与总体幸福感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归因方式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106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测查,分析抑郁患者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人格特征抑郁障碍患者的归因方式。结果①抑郁障碍组ASQ负性事件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SQ正性事件得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Q总分和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抑郁障碍组EPQ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抑郁障碍组神经质倾向患者正性事件得分低于非神经质倾向型和中间型患者(P.<0.05)],抑郁障碍组神经质倾向患者成就事件得分高于非神经质倾向型和中间型患者(P<0.05),抑郁障碍组神经质倾向患者和中间型患者人际事件得分低于非神经质倾向型患者(P<0.05),抑郁障碍组神经质倾向患者和中间型患者内外维度得分低于非神经质倾向型患者(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归因方式较消极,抑郁障碍患者神经质特征较健康者更明显,神经质特征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归因方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NEO个性问卷对72例抑郁症患者和6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试,病例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治疗前后评估病例组的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在多个人格维度和特质层面上与正常对照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抑郁严重程度与N1显著相关(r=0.415)。在NEO个性问卷中N1、N3、C、C3与抑郁症患者治疗8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明显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人格特质有明显差异。人格特质可以预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反常失眠症患者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及睡眠正常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1:1:1配对病例对 照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63位反常失眠症患者为病例组,为每1例病 例组患者配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和1例睡眠正常的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病例组艾森 克人格问卷精神质维度、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得分分别为52.1±10.2,49.6±9.8,56.0±12.0。病例组有精神质或精 神质倾向者的比例(31.7%)高于原发性失眠对照组(7.9%)(χ2=11.228,P<0.0125)和健康对照组(0)(χ2=23.774,P<0.0125); 性格外向和外倾者的比例(19.0%)高于原发性失眠对照组(3.2%)(Z=–4.047,P<0.0125),但低于健康对照组(60.3%) (Z=–4.754,P<0.0125);情绪不稳或倾向不稳者的比例(46.0%)高于健康对照组(0)(χ2=37.670,P<0.0125),与原发性失 眠对照组(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8,P>0.0125)。结论:反常失眠症患者整体上人格特征未达到明显病态的 水平,有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原发性失眠患者更倾向于外向,在神经质特征上 与原发性失眠患者相当,均异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人格特征.方法 以贝克抑郁量表(BDI)、自评抑郁量表(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了79名正常对照组、170名抑郁情绪组、24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被试,所有被试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量.结果 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P、N分与抑郁得分正相关,E分与抑郁得分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58~0.524之间;4组被试的人格各维度分差异有显著性( F =30.309,F =29.787,F =119.277,P <0.01),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P、N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P分分别为(58.04±7.58)分、(57.50±6.10)分、(42.95±7.11)分和(51.58±10.08)分;N分分别为(61.93±12.48)分、(62.34±6.20)分、(36.94±9.22)分和(55.30±7.33)分],E分低于其他2组[分别为(48.92±8.11)分、(51.24±3.87)分、(63.30±7.81)分和(54.83±8.96)分];不同人格维度得分时抑郁得分差异有显著性( F =28.210,F =20.366,F =79.556,P <0.01),P、N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E分越低抑郁水平越高.结论 人格与抑郁显著相关,内向、神经质人格是抑郁的特质特征而非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抑郁症病人躯体不适症状与神经质、注意偏向和被束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抑郁症躯体不适症状发病的心理机制。 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85例抑郁症病人(抑郁组)和9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SS)、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EPQ)、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APNI)、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 抑郁组躯体症状、被束缚状态、负性注意偏向、抑郁症状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的正性注意偏向评分明显高于抑郁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和精神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掩饰程度和内外向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评分与躯体不适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81,P < 0.01);而抑郁程度评分、躯体不适评分与正性注意偏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55、-0.256,P < 0.01和P < 0.05);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34、0.393,P < 0.05);与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9、0.351,P < 0.01);与神经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23、0.327,P < 0.01);病人的被束缚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75,P < 0.01);神经质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84、0.407,P < 0.01)。 结论 抑郁症病人伴有的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与其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增强和正性注意偏向减弱、神经质人格、被束缚状态有关,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注意偏向、被束缚、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之间的交互作用、互相加强,可能是抑郁症躯体不适、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汉族健康人和重性抑郁症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G1287A基因多态性与EPQ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健康人群和重性抑郁症(MD)患者各100例.人格的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G1287A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应用焦磷酸测序PSQ96 MA测序仪.结果 1.女性健康者EPQ各维度均分在不同基因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P纬度均数存在组间不同的趋势(t=1.92,P=0.06).2.女性MD患者E、N维度均分在不同基因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4.646和4.121,P<0.05).E、N维度不同等级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6.335和11.942,P<0.05).结论 G1287A基因与女性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联性,GA基因型是女性健康人群P型(精神质)人格的可疑危险因素,AA基因型可能与女性MD患者E型(外倾)和非N型(非神经质)人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人格特征分布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 073名医学生进行健康测试,其中EPQ包含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结果]男生P,E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常模、L量表得分则低于常模;女生P,N,L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常模,E量表得分高于常模(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人格特征各分量表与SCL-90各因子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结论]本地区医学生人格偏外向、好交际,且医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 The Big Five Inventory,BFI),对118例中国汉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以及65例性别、种族、文化背景基本匹配的健康女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中国汉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在大五人格的外倾性[(17.93±5.43)分]、尽责性[(30.24±5.94)分]以及开放性[(30.03 ±7.33)分]维度上的得分较健康对照[(20.72±3.79)分、(31.94 ±3.84)分、(32.75 ±5.32)分]低,而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27.57 ±6.19)分]较健康对照[(21.38±3.91)分]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组别为因变量(病例组VS 对照组),以外倾性、尽责性、开放性以及神经质得分为自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以评价每一个人格维度对复发性抑郁症的单独影响,结果只有外倾性(OR=0.881,95% CI =0.083~0.966,P=0.007)以及神经质(OR=1.225,95% CI=1.134~1.323,P<0.01)与中国汉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之间的联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五人格模型中,外倾性和神经质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特质,分别通过正、反两方面对中国汉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