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综合医院在现代心身医学模式下借助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对医护人员的医患沟通技能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和2013年某医院共招聘临床医师和医技医师42人作为实验组,以本院40位临床工作医师作为对照组,按照《职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医院科教处对这批新上岗的医师全部进行职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两组医师的相关量表调查结果差异。结果:培训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医师应对方式问卷六个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接受培训后实验组医师解决问题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反映应对方式的另外五个因子: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因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临床医师确实存在心身医学知识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欠缺,我院通过开展心身医学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该培训有助于提高医患沟通技能、职业素养、减轻职业倦怠、应对能力,缓解抑郁情绪。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心理科门诊失眠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关性临床对比研究。方法:将7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失眠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睡眠正常者(3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两组进行评价,然后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多数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心理科门诊失眠患者较睡眠正常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帮助临床医师缓解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的情绪,增加沟通技巧,给予心理支持。方法:对正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的43名临床医师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8次,干预前后分别应用职业倦怠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临床医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2.253;P0.05),而反映个人成就感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临床医师的抑郁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3,P0.05),焦虑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巴林特小组活动形式下的医患沟通讨论能够明显降低医师的职业倦怠感,对减少医师的负性情绪具有积极作用,是缓解临床医师职业压力的一条实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主要研究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其在神经症研究、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29名神经症、402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克朗巴哈α(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实证效度检验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结果:本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9;分半信度为0.779;重测信度为0.852。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度良好。结论: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临床对神经症被束缚状态的评价和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结论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对5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因子(SSS-S)、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应用点探测任务测试注意偏向;分析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关系。结果: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和负性脱离指数显著 0(t=3. 15,t=2. 78; P均0. 01);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与SSTN评分和负性脱离指数呈正相关(r=0. 29,r=0. 53; P均0. 05);SSTN评分与HAMD和SSS-S评分呈正相关(r=0. 34,r=0. 38; P均0. 05)。结论:抑郁症患者有明显负性注意偏向,其与抑郁、躯体不适症状无直接相关,可能是通过被束缚状态的中间机制影响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治疗患有偏头痛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偏头痛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黛力新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偏头痛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对患有偏头痛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脑梗塞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3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口服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8w。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6w、8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2w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减分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持续性升高;同期研究组总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主要表现为恶心、便秘等。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脑梗塞后抑郁较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起效快,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应用氟西汀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4例合并患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2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氟西汀口服治疗。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治疗前后的SAS、SDS、HAMA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停止用药后抑郁症状再次出现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结论应用氟西汀对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沿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是由教师按照教材顺序,甚至一字不差地灌输给学生,即使是对于重点内容需要知识延伸和强化时,也不敢超出教材及大纲的范围,更不敢突破教材的束缚而加以延伸,这固然与学时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繁多有关,但主要原因仍是“注入式”教学思想和方法所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