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目的 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先天性长QT综合征 (long QTsyndrome ,LQTS)的关系 ,以探讨LQTS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在一个LQTS(JervellLange -Nielsen综合征型 )大家系中 ,采用PCR -直接测序技术 ,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KCNQ1基因存在两种突变 ,其中一个位于外显子区域 ,但为同义突变 ,另外一个位于内含子区域 ;KCNH2基因也存在两种突变 ,均位于内含子区域。这四种单核苷酸有多态性 ,与现有报道不同。结论 在该LQTS家系中 ,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四种突变 ,但均为非致病突变 ,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LQTS致病基因。KCNQ1基因和KCNH2基因存在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FPAVJRT)的关系,以探讨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一个FPAVJRT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KCNQ1基因存在5种突变,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而KCNH2基因存在3种突变,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结论:在该FPAVJRT家系中,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8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PAVJRT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猝死(familial sudden death,FSD)的关系,以探讨其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1个FSD大家系中,利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KCNQ1基因存在4种突变,其中3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1个位于内含子区域;而KCNH2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在该FSD家系中,KCNQ1基因存在4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KCNH2基因无突变发生;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SD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包括JLNS和RWS)和Brugada综合征(BS)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对4个LQTS家系进行KCNQ 1、KCNH2和KCNE1基因检测,对3个BS家系进行SCN5A基因检测.结果在1个LQTS家系中发现1个KCNQ1基因上错义突变940(G→A)(G314S),在Jervell-Longe-Nielsen综合征(JLNS)家系的先证者及其姐姐KCNQ1基因的第15外显子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G643S,还发现1个突变:KCNQ1基因外显子2a的第227位核苷酸C被T代替,其编码的苏氨酸被异亮氨酸所代替.在1个BS家系中发现1个SCN5A基因上的突变N1774S.其余的LQTS家系及BS家系在以上已知基因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发现和JLNS有关的1个SNPs和1个新突变,并发现1个与欧美人群相同的Romano-Ward综合征相关突变,在BS家系中发现1个新的错义突变,丰富了LQTS及B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女性性早熟患儿中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基因序列可能存在的突变。方法:PCR扩增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6号内含子一侧,发现两个100%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别为.53G—67A和53T—67G。结论:这一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不引起氨基酸的替代,与女孩性早熟的发生也无关,但是否和其他疾病有连锁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KCNQ1和KCNH2基因新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包括编码钠离子通道的基因SCN5A和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KCNQ1, KCNH2, KCNE1, KCNE2,和 KCNJ2.目前,中国人LQTS基因突变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目的是找到中国LQTS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对来自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31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最常见的2个LQTS致病基因KCNQ1 和 KCNH2.结果:发现了2个KCNQ1 新突变:S5跨膜片段的S277L 和孔区的G306V ;3个KCNH2 新突变:跨膜片段S1的L413P、跨膜片段S5的L559H和发生于跨膜片段S3的L520V.KCNH2 L413P 和L559H突变患者的ECG T波为双峰;KCNQ1 S277L和G306V 突变患者的ECG T 波高尖.结论:本研究发现的突变点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本研究的中国LQTS患者的突变率KCNQ1 (6.5%) 和KCNH2 (10%)低于北美和欧洲患者.  相似文献   

7.
背景: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因致病遗传位点而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快速进行遗传学分析的方法。 目的:对LQTS患者进行筛查,确定遗传学检测方法、突变类型及发生率。 设计、患者及地点:于1996年7月至2004年7月连续对430例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确定KCNQ1、KCNH2和SCN5A基因高频率突变密码子的检出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型、快速、高效基因分型策略。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DNA测序法筛查KCNQ1、KCNH2、SCN5A、KCNE1和KCNE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确定突变的频率和类型,找出重复突变。另有一组连续75例先证者作为验证组,以便在前述LQTS人群中对检出重复突变的发生率进行前瞻性定量分析。 主要观测指标:提出一种新型LQTS基因分型法。 结果:在430例先证者(KCNQ149%、KCNH239%、SCA5A10%、KCNE11.7%、KCNE20.75%)中,有310例(72%)共检出235种不同的突变,其中138种为新的突变。58%的先证者在KCNQ1、KCNH2和SCA5A基因64种密码子携带非个人突变。在75例前瞻性先证队列和以往报告的LQTS队列中亦于这些密码子(52%)证实相似的突变发生率。 结论: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LQTS遗传突变筛查效果的方法,这种新方法拓展了基因分型的范围,可使我们更好地对LQT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患者中软骨寡聚物基质蛋白(COMP)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对我国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的10例患者,其10名父母及30名正方对照进行COMP基因第10,13和14外显子区域突变分析。结果:正方对照SSCP分析均表现为相同带型。1例散发重型患者COMP基因外显子14区检测到单链泳动变位,测序结果显示第14内含子的近5′端存在纯合性G→A变异。结论:该变异可能是一种新型点突变,与患儿临床表型有关,也可能是COMP基因第14内含子中的一种单核苷酸多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在多囊卵巢综合(polycystlc ovary syndrome, 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为7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组)和66例正常者(对照组)的DNA进行测序,观察两组间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序列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抵抗素基因在距第2外显子末端39bD位点上存在C和CT两种基因型,CT均表现为套峰,未发现由C向T的突变,内含子2其余碱基序列稳定不变。PCOS组C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为0.96(72/75),出现CT套峰的频率为0.04(3/75);对照组中C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0.95(63/66),CT套峰出现频率为0.05(3/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位于距第2外显子末端39位点上,存在C和CT两种基因型:②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因致病遗传位点而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快速进行遗传学分析的方法。目的:对LQTS患者进行筛查,确定遗传学检测方法、突变类型及发生率。设计、患者及地点:于1996年7月至2004年7月连续对430例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确定KCNQ1、KCNH2和SCN5A基因高频率突变密码子的检出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型、快速、高效基因分型策略。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DNA测序法筛查KCNQ1、KCNH2、SCN5A、KCNE1和KCNE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确定突变的频率和类型,找出重复突变。另有一组连续75例先证者作为验证组,以便在前述LQTS人群中对检出重复突变的发生率进行前瞻性定量分析。主要观测指标:提出一种新型LQTS基因分型法。结果:在430例先证者(KCNQ1 49%、KCNH2 39%、SCA5A 10%、KCNE1 1.7%、KCNE2 0.75%)中,有310例(72%)共检出235种不同的突变,其中138种为新的突变。58%的先证者在KCNQ1、KCNH2和SCA5A基因64种密码子携带非个人突变。在75例前瞻性先证队列和以往报告的LQTS 队列中亦于这些密码子(52%)证实相似的突变发生率。结论: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LQTS遗传突变筛查效果的方法,这种新方法拓展了基因分型的范围,可使我们更好地对LQT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两个新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找中国人苯丙酮尿症(PKU)新的基因突变点,研究其对PKU致病的作用,藉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率。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4区域。对发现的新突变,通过双链DNA循环测序方法加以确定。结果24例PKU样品中,7例电泳行为与正常对照有差异,分属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仅有1例,突变单链的两条带,一条位于正常单链的前方,一条滞后。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发生在内含子4的5′受体位点(GT→AT);第二种类型较多见,突变单链的两条带均位于正常单链前方,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发生在内含子3中,位于内含子3的3′端第11个核苷酸,为A→C取代。结论两种突变类型的第一种发生于切接位点,第二种为一多态性改变(突变频率为20%)。  相似文献   

12.
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GABRA1基因测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2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并对侯选基因GABRA1进行测序分析。方法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GEFS+家系进行研究;设计GABRA1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处全部11对内含子引物,采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GABRA1PCR测序。结果在5q34区域最大LOD值3.815。GABRA1基因测序显示外显子;有-T/C多态性。结论GEFS+致病基因在5q34区域取得了肯定的连锁关系。在该研究的2家系未发现GABRA1基因的突变;所显示的单个碱基多态性对其他癫痫家系的连锁分析及其他癫痫综合征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Kallmann综合征位于X染色体p22.3基因KAL-1外显子的突变.方法 KAL-1基因外显子突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结果 5例Kallmann综合征患者KAL-1基因外显子突变情况,发现2例KAL-1基因外显子5~10缺失.结论 Kallmann综合征可能存在KAL-1基因外显子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一个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在取得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Hb1、hHb3、hHb6外显子1和外显子7,DNA直接测序,然后与GenBank中登记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对新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限制性位点酶切分析加以验证。结果 经网上比对分析,该家系患者均未发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但发现该家系hHb1的外显子1存在第348位的单个碱基转换(G/A),经限制性位点酶切分析法证实为一个同义cSNPs(第348位G/A,R116R)。结论 该家系念珠状发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同于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在他们hHb1外品子1存在一个同义cSNPs。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族乳腺癌家系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Zhou YZ  Sun Q  Lin SQ  Wang J  Liu B  Li JX  Zhou YD  Ye J  Han H  Fang FD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94-298
目的 检测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位点。方法 对象为来自汉族的14个乳腺癌家系中的15例乳腺癌患者、散发性乳腺癌患者76例和正常对照100名,知情同意后取其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2份pool DNA(每份pool DNA含50名正常对照者的等量DNA)作为样本,对BRCA1基因外显子4、8、11、18、19、20和部分内含子区域,BRCA2基因外显子1~14、外显子17~24和外显子27及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测定。用DNA 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筛查基因突变位点及多态性位点,对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BRCA1的外显子11上发现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2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4个改变氨基酸编码。其中2个为致病性位点:一个致病位点为G 1235A(Trp 372 stop),导致蛋白质合成终止,该位点仅在1例29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另一致病位点C 1196 T(Pro 359 Leu)也只在1例37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该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后均为野生型,并在相关的文献和乳腺癌信息中心网站的突变数据库中均未检索到,为一新的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致病位点。在BRCA2的外显子3、10及11中发现8个SNP位点,5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3个改变氨基酸的编码,其中2个位点A 1093 C(Asn 289 His)和A 3199 G(Asn 991 Asp)在2个pool DNA样本中均为野生型。结论 在BRCA1上发现两个致病的SNP,可能与早发型乳腺癌有关,其中一个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以帮助寻找致病基因的分子缺陷,明确其疾病诊断,并对后续妊娠进行产前指导。方法:采用touch-down聚合酶链反应对可疑缺失的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对患者及其母亲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缺失热点区域的18个外显子进行分析;并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联反应(STR-PCR)对患者及其母亲进行X染色体上的多个(CA)n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该家系中,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18个外显子区域未检出点突变和缺失,在内含子区域患儿检出2个多态性位点,确定了先证者的致病X染色体的STR分型。结论:本研究针对突变热点区域并未检测到致病的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但发现了2个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的遗传标志物,并通过STR分型确定了致病的X染色体的STR基因型,可以用于后续的分子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取静脉血4 ml,提取基因组DNA,行NPHS1、NPHS2基因检测.结果 患儿血、尿巨细胞病毒(CMV)全项检测均阳性,规律足量抗病毒治疗未见改善,患儿有逐渐加重的重度低蛋白血症及重度水肿,在患儿基因检测中发现了NPHS1的G928A(D310)的杂合突变,发现2种碱基变异,E117K(rs3814995),IVS18,+5G>A,经比对第1种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第2种突变为位于内含子的变异(IVS18,+5G>A)尚未见报道.其父亲、母亲尿检正常,父亲基因检测没有第8外显子G928A (D310)突变,但存在两种碱基变异,E117K (rs3814995),(IVS18,+5G>A).母亲基因检测结果有第8外显子G928A(D310)的杂合突变,及1种碱基变异,E117K(rs3814995).结论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婴儿存在NPHS1基因突变,当患儿同时存在CMV感染并且抗病毒治疗未见改善时,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寻找并验证导致家族性长 QT综合征(LQTS)的遗传因素。方法 从临床LQTS病例中筛选出具有家 系背景的病患,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血标本全基因组 DNA 后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先证者直系及旁系亲属血 样进行测序验证,同时设计了相关细胞实验。首先构建 KCNH2-G120W 点突变质粒,然后将突变质粒及野生 KCNH2 通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细胞,通 过 膜 片 钳 检 测 不 同 组 全 细 胞 膜 电 位。结 果 通 过 高 通 量 测 序 找 到 了 KCNH2 基 因 c.358G>T这一突变位点,同时证实了在家系中该位点杂合突变与 LQTS密切相关。实验结果显示 KCNH2-G120W 突 变质粒组的尾电流显著下降,提示突变体不能正常地运送至细胞膜表面而导致电流下降。结论 通过临床家系研究和 细胞水平实验发现了导致家族性 LQTS的新突变位点,为 LQTS的筛查、检测乃至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包含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患者的2型糖尿病家族中可能存在的MODY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选择MODY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MO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α(hepatic nuclear factor-1α ,HNF-1α,MODY3)基因的微卫星多态遗传标志,在一个包含2名MODY患者的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对可能与疾病连锁的基因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序列直接测定以明确具体的碱基突变和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结果:家系50001中MODY3的最大LOD(logarithm of odds)值达到2.375930(0=0.000000),但未发现与MODY2连锁的依据。DNA直接测序发现在家系50001中所有家族成员MODY3基因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杂合多态Ser487Asn(AGC/AAC),该多态在正常人中也可见到。结论:GCK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本家系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HNF-1α基因的启动子和所有外显子内均未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但无法否定内含子或其他调节区域的变异有可能的致病倾向;也不能排除NF-1α基因附近其他未知疾病基因的致病可能。本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