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川东獐牙菜的种子形态和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川东獐牙的种子育苗、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形态,对种子设置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光质、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KNO3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川东獐牙菜种子细小,千粒质量49.5 mg;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14~23 ℃,最适温度为18 ℃;光质及全黑暗条件影响种子萌发,其中红色光照最有利种子萌发,全黑暗最不利于种子萌发;GA3、KNO3浸种可明显促进种子苗长高,并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川东獐牙菜种子在室内常温下贮藏寿命仅为5个月,若将种子在低温下贮藏可延长种子寿命。结论 得到川东獐牙菜种子萌发的最适处理条件,本研究对川东獐牙菜种子育苗、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低温砂层积处理后不同发芽温度(10、15、20、25、30 ℃)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和萘乙酸(NAA)对穿龙薯蓣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培养皿培养法,对种子设置低温层积、不同质量浓度的GA3和NAA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穿龙薯蓣种子经4 ℃低温砂层积后,在25 ℃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80.00%和53.33%;而采用100 mg/L GA3直接浸泡未层积种子24 h,发芽率和发芽势可达66.65%和48.35%;1 mg/L NAA浸泡12 h发芽率和发芽势为58.35%和43.35%;采用低温砂层积发芽进程最快,种子第6天开始发芽,第12天发芽完毕。结论 采用4 ℃低温砂层积60 d后在25 ℃下进行催芽或采用100 mg/L GA3进行催芽处理有利于穿龙薯蓣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曼陀罗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方法 利用不同质量浓度GA3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曼陀罗种子,测定其发芽率和发芽势;采用正交设计法探讨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及培养基对曼陀罗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 种子用60 mg/L GA3浸泡10 h后发芽率最高,达到73.33%;叶片用75%乙醇消毒15 s后用0.1% HgCl2处理3 min时成活率最高,为70.59%;以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 NAA,诱导率达92.5%;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NAA,诱导率达到94.50%;生根为不加激素的MS培养基,15 d后根系粗壮,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结论 使用GA3促使曼陀罗种子快速萌发,用“两步法”建立了曼陀罗高效无菌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鱼香草的种子形态和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鱼香草人工栽培种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种子长宽、千粒质量,对种子设置不同温度、不同光质以及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和KNO3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数,计算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 鱼香草种子椭圆形,长(1.77±0.01)mm,宽(1.13±0.01)mm,千粒质量(1 175.5±21.02)mg,吸水量为其风干种子质量的8.8倍;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30 ℃;白色光照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全黑暗最不利于种子萌发;GA3、0.25% KNO3浸种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结论 得到鱼香草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处理条件,对鱼香草人工栽培种苗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丹参药材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来源丹参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05%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10%~25%A;8~20 min、25%A;20~25 min、25%~40%A;25~35 min、40%~100%A;35~40 min、100%~10%A;40~45 min、10%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结果 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IIA分别在0.037 12~0.556 8 mg/mL(r=0.997 1)、0.022 04~1.102 mg/mL(r=0.999 2)、0.277~8.31 mg/mL(r=0.999 9)、0.016 08~0.804 m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RSD=1.72%)、102.4%(RSD=1.05%)、102.9%(RSD=1.67%)、97.9%(RSD=1.42%)。结论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各指标成分量差别较大;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有效评价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AM真菌)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及其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真菌,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茎挥发油的量。结果 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栽培苍术在自然条件下的AM真菌侵染率,而接种AM真菌 苍术根系的侵染率无影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与未接种的苍术相比超过4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苍术根茎鲜质量、根茎含水量、根干质量、地下总干质量、挥发油组分数,显著降低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愈创醇与茅术醇的量。结论 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苍术根系侵染率、促进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并影响苍术根茎挥发油总数和主要组分的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温度对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方法 设置4、15、25、35、45 ℃ 5个温度梯度,人工气候箱培养,观察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及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5 ℃培养下,金钗石斛株高增长量最大,其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量均最低,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并无显著变化。结论 25 ℃是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KNO3、KMnO4、H2O2、GA3以及蒸馏水浸种不同时间,对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层滤纸培养法在25恒温12 h光照的光照培养箱中将浸种后的种子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50 g/L GA3浸种24 h是打破桔梗种子休眠促进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浸种处理方法;此外5 mg/mL KNO3浸种处理12 h也是有效的浸种处理方法。结论 筛选出桔梗种子萌发的最适浸种试剂及浸种时间对桔梗的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 RP-HPLC 法测定洛莫司汀-碘海醇复方脂质体中药物的含量及包封率。方法:使用 DiamonsilTM(钻石)C18 色谱柱(20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 - 水(65︰35),柱温 25 ℃,体积流量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30 nm,鱼精蛋白凝聚法分离游离药物,测定复方脂质体中洛莫司汀的含量及包封率;使用 Diamonsil TMC18 色谱柱(20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 - 水(10︰90),柱温 25 ℃,体积流量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44 nm,鱼精蛋白凝聚法分离游离药物,测定复方脂质体中碘海醇的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洛莫司汀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在 1.0~2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1.0, n = 5),回收率为 99.0 %~101.0 %;碘海醇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在 6.0~6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9, n = 5),回收率为99.0 %~101.0 %。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可用于洛莫司汀-碘海醇复方脂质体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医学教育探索》2013,28(2):354-358
目的 建立驴皮药材RAPD分析方法并用于伪品马皮的鉴别。方法 采用化学试剂盒法确定了驴皮药材中DNA提取的最佳条件,采用L16(45) 正交设计方法,针对Taq酶、Mg2+、dNTP、模板DNA、引物设计了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了RAPD-PCR反应条件。结果 驴皮药材RAPD-PCR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为25 μL反应体系中含有Taq酶1.5 U、Mg2+ 0.15 mmol/L、dNTP 0.25 mmol/L、模板DNA 1.5 μL、引物0.5 μmol/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37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RAPD反应结果中300~400 bp处的条带可作为鉴别驴皮及其伪品的特异性条带。结论 所建立的RAPD分析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稳定性好、重现性高的特点,可用于驴皮药材及其伪品马皮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的抗补体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溶血法考察了千解草(Pygmaeopremna herbacea)、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赪桐[Clerodendrum japonicum(Thunb.)Sweet]及臭茉莉(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Schauer var.simplex Moldenke)等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提取物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结果表明:千解草水提取物、白花灯笼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尖尾枫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赪桐醇提取物及臭茉莉醇提取物有较强的经典途径抗补体活性,对经典途径的抗补体活性(CH50)分别为0.092±0.008,0.074±0.008,0.088±0.006,0.134±0.017,0.123±0.010,0.380±0.080及0.200±0.015 g/L;仅千解草和尖尾枫水提取物及白花灯笼醇提取物具有旁路途径抗补体活性,对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AP50)分别为0.533±0.033,0.758±0.031和0.362±0.029 g/L。因此,5种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补体活性,其中白花灯笼醇提取物抗补体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