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选择慢性肾小球肾炎的CKD 3期患者154例,分为中药组(中药颗粒剂+苯那普利模拟剂)、西药组(苯那普利+中药模拟剂)、中西组(中药颗粒剂+苯那普利),连续治疗24周。观察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者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中药组、西药组、中西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从治疗后2周起,各时间点eGF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各时间点eGF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除治疗后2周、8周外,其余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12周、20周,中药组eGFR均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12周、24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西药组治疗期间与治疗前比较尿蛋白定量未见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24周,中西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少,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CKD 3期患者的肾功能状况,中西药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组方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KD3期患者的肾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入组人群采用前瞻、双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PP)的315例患者分成中药辨证组(158例)和西药苯那普利组(157例)。中药组按肾气阴两虚、肾络瘀痹、风湿扰肾、湿热内蕴四证予中药辨证组方+苯那普利模拟剂+基础治疗;西药组予西药苯那普利10 mg/d+中药组方模拟剂+基础治疗,观察24 h尿蛋白定量(u-pr/24 h)、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lb/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钾(K+)、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MDRD公式)、CKD分期、中医证候与症状积分值、综合疗效分析及安全性。疗程24周。结果:中药组治后Scr下降,eGFR升高(P〈0.05~0.01),不良反应少,但尿蛋白却较基线有所增高。西药组治后尿蛋白有减少(P〉0.05),但Scr增高(P〈0.01),其中31例(19.7%)增幅〉30%,8例(5.10%)增幅〉50%,eGFR降低,有27例(17.2%)由CKD3期进展至CKD4期。结论:中药辨证组方对慢性肾脏病具有不依赖于减少尿蛋白的肾保护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组方联合苯那普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CKD3期患者的肾保护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对入组人群中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PP)的317例患者,观察中西药组(160例,基础治疗+中药辨证颗粒剂+苯那普利片10 mg/d)和西药组(157例,基础治疗+中药颗粒模拟剂+苯那普利片10 mg/d)治疗前后症状、证侯积分值、临床综合疗效及尿蛋白定量/24 h(Upr/24 h)、尿蛋白/肌酐比值(Upr/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钾(K+)、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 GFR)、CKD分期和安全性。疗程24周。结果:治后两组的症状、证侯积分值均较基线时明显改善(P0.01),但以中西药组为优(P0.05)。西药组治后尿蛋白减少(P0.05),血肌酐反增高(P0.01),其中31例(19.7%)增幅30%,8例(5.10%)增幅50%;e GFR降低,其中27例(17.2%)由CKD3期进展至CKD4期,而减轻至2期者仅11例(7.00%)。中西药组则尿蛋白显著减少(P0.05),Scr降低(P0.01),e GFR提高(P0.01),由CKD3期进展至4期者12例(7.50%),而减轻至2期者达27例(16.90%)。临床综合疗效亦优于西药组(P0.05)。药物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辨证组方联合苯那普利10 mg/d治疗CGN-CKD3期患者24周,较之单用苯那普利的对照组能更好地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益肾汤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KD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益肾汤。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GFR、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r、BUN、Cys-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BUN、Cys-C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GFR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益肾汤能显著改善CKD血瘀证患者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黄灵脾颗粒联合肾衰方经皮透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CKD3~5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CKD3~5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一般治疗及常规西医治疗,所有患者均服用大黄灵脾颗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透药疗法于双侧肾俞穴。比较两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cr、BUN、24 h Up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6.7%(23/30)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大黄灵脾颗粒联合肾衰方经皮透药治疗可以改善CKD3~5期患者肾功能及中医临床证候,延缓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黄风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风湿内扰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加味黄风汤。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48%、7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总积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83.33%;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第8周、治疗第4周与治疗前分别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治疗第8周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cr、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风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风湿内扰型IgA肾病的疗效满意,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衰方防治早期慢性肾衰竭(CKD3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基础组,每组20例。基础组给予常规治疗,中医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有无消化道症状给予肾衰Ⅰ、Ⅱ号方治疗,西医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苯那普利口服,中西医结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衰Ⅰ、Ⅱ号方联合苯那普利口服。4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4组临床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后,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低于西医组和基础组(P均<0.05);治疗1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血压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中医组和西医组明显低于基础组(P均<0.05),中医组和西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Hb明显高于治疗前及西医组和基础组(P均<0.05),其他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治疗前后ALB、i PTH、Ca2+、P3+、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TC、TG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和基础组(P均<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西医结合组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其他3组(P均<0.05),e GFR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其他3组(P均<0.05),其他3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中西医结合组和中医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医组和基础组(P均<0.05),而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肾衰方不仅能缓解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亦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肾功能,其联合苯那普利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泄浊方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CKD3期脾肾气虚、浊瘀内阻证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观察组联合益气活血泄浊方口服和中药灌肠治疗,连续治疗3月,比较两组患者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UT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sFlt-1)、肾小球滤过率(eGFR)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经治后,观察组患者观察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为86.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为90.00%(27/30),优于对照组的66.67%(20/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泄浊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KD3期脾肾气虚、浊瘀内阻型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sFlt-1及UTP水平,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肾清浊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CKD 3期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清浊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0%(89/100),高于对照组的73.00%(7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ALB、GSH-PX、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4 h UP、Scr、BUN、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Hb、ALB、GSH-PX、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cr、BUN、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清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的变化及与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关系,及益肾降浊冲剂能否影响骨代谢。方法 53例CKD3、4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和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外周血中Treg(CD4+CD25+CD127lo)水平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BGP、TRACP、IL-17水平。采用贝克曼库尔特血细胞分析仪查血红蛋白(Hb)含量;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定尿肌酐;钙(Ca)、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B)由Beckman-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根据血钙、磷浓度计算钙磷乘积(Ca×P);根据血、尿Cr浓度和24h尿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两组治疗前Treg无明显变化(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D4+、TRACP及对照组IL-17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两组各项指标(除CD4+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b、ALB及CCr均上升(P<0.05,P<0.01),SCr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Cr降低更明显(P<0.05),CCr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IL-17、TRACP、BGP、Treg水平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益肾降浊冲剂能改善CKD3、4期患者肾功能、延缓微炎症的进展,不能提高CD4+CD25+CD127lo水平,对骨代谢无影响;CKD3、4期患者CD4+细胞的分化是向Th17转化,其免疫状态处于一种免疫无能和免疫系统不断被激活的状态;CKD3、4期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在诱导破骨细胞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异常的治疗优势,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软骨破坏相关血生化和免疫因素,并探讨中西药对其影响的特点。方法397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相关血生化和免疫检测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从中确定软骨破坏相关因素,比较中西药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软骨破坏程度与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计数密切相关;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RBC计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PLT计数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升高RBC的幅度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降低PLT的幅度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均能改善RA软骨破坏相关因素,但改善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为主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益气为主中药汤剂加康复治疗,西药治疗组给予中药安慰剂加西药加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加康复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估。结果 3组治疗后两个量表的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尤以中药治疗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为主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病例324例按1:1:1比例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组以及西医组,除去剔除或脱落病例,最后纳入研究的病例为294例,分别为中医组99例,中西医组103例,西医组92例,各组剔除或脱落病例分别依次为10例、6例和14例。临床试验在6家医院进行:治疗期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瘤体大小、卡氏评分、体重、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瘤体大小变化有效率分别为4.0%、26.2%、14.1%,稳定率分别为66.7%、81.6%、76.1%,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72,P=0.000〈0.017);稳定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6.052,P=0.049〉0.017);治疗90天后中医组与中西医组卡氏评分值上升,西医组卡氏评分值下降,经配对t检验,中西医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10.572,P=0.000〈0.05)。治疗后体重均有下降,中医组和中西医组下降低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及西医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咳嗽、气促、胃纳、乏力等肿瘤主要相关症状改善方面,中西医组和中医组优于西医组。不良反应观察,中医组、中西医组比西医组较少出现Ⅲ、Ⅳ度血液毒性,在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方面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和中医组,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黄芪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心气(阳)虚证慢性心衰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两组均给予口服地高辛、利尿剂等标准治疗,中药组加服黄芪颗粒剂2.25 g,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检测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TNF-α、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水平下降(P0.05),且中药组[(54.77±9.34)μg/L]低于西药组[(62.10±9.94)μg/L](P0.05);治疗后两组LVEF升高(P0.05),且中药组(64.45±12.47)%高于西药组(56.03±13.33)%(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提高(P0.05),且中药组(446.97±68.82)m长于西药组(345.40±63.62)m(P0.05);心功能分级改善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心功能改善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黄芪可以减轻钙超载心肌损伤,改善心衰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中药组(30例)用健脾活血法结合辨证加味治疗;西药组(20例)用消炎痛结合甲氨喋呤治疗;中西医组(20例)综合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各采取空腹血清测定ACTH与VEGF水平。结果 总有效率中药组为80.0%,西药组为85.0%,中西医组为95.0%,以中西医组疗效为优(P〈0.05)。血清ACTH水平: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VEGF含量: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结论 健脾活血中药能显著升高RA患者血清ACTH水平,降低血清VEGF含量,具有类似西药的改善病情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参草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Ⅲ级]气虚血瘀水停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280例气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地高辛等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服用参草通脉颗粒或安慰剂,疗程12周。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共有265例患者完成试验(试验组138例,对照组127例)。治疗后试验组NYHA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20%vs55.90%,97.83%vs70.08%,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VEF均明显增加(P<0.05),且试验组LVEF增加值明显大于对照组[(6.55±6.23)%vs(3.14±4.9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71%(1/140)。结论参草通脉颗粒对NYHA分级属Ⅱ、Ⅲ级的气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气通络解毒降浊方结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60例2007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门诊及住院中早期CR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益气通络解毒降浊方,对照组予尿毒清颗粒,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Hb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6% (28/76),对照组为58.1% (43/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18.3±5.3)分]较本组治疗前[(26.0±4.4)分]及对照组治疗后[(22.4±4.9)分]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SCr[(169.1±22.6) μmol/L]、BUN[(10.4±2.0)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861.4±232.7) mg/24 h]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204.1±27.7) μmol/L,(13.2±3.2) mmol/L,(1287.5±442.3) mg/24 h,P<0.01];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亦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SCr[(185.8±23.9) μmol/L]、BUN[(11.2±2.5)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 014.5±301.7) mg/24 h]降低更明显(P<0.05,P<0.01)。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10.53%, 8/76) 低于对照组(13.51%, 10/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通络解毒降浊方结合西医基础治疗早、中期CRF在改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