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 :评估后路内固定融合节段对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4例,其中女15例,男9例;年龄37~64岁(50.8±4.3岁)。21例患者入院前已经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程2~30年(15.6±7.8年);3例患者本次入院确诊为RA并且伴有寰枢椎不稳。侧位X线片示寰枢椎脱位(AAS)13例;寰枢椎垂直脱位(VS)5例;AAS+VS 2例;AAS+下颈椎半脱位(SAS)1例;后路钢丝固定术后3年钢丝断裂合并下颈椎SAS 1例;寰枢关节破坏无脱位表现2例。均行后路固定融合手术,13例AAS患者10例行后路寰枢椎(C1-2)融合内固定术,2例因C2椎弓根细小行C1-C3固定融合,1例因寰椎后弓细小及骨质疏松行枕颈融合术(O-C2);7例VS/AAS+VS患者及2例严重枕颈部疼痛的患者行枕颈融合术,O-C2融合3例,O-C3融合6例,其中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2例合并SAS的患者行枕颈椎/胸椎(O-C7 1例,O-T1 1例)固定融合,包括1例翻修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Ranawat神经功能分级、VAS和JOA评分。结果 :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和使用敏感抗菌素治愈。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24.1±10.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6±1.2分下降到术后的2.6±0.9分,末次随访时1.8±0.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1.5±1.9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13.6±2.0分,末次随访时14.5±1.1分(P0.05)。Ranawat神经损伤分级:3例术前Ⅰ级无恢复;5例Ⅱ级者4例恢复至Ⅰ级,1例无恢复;15例Ⅲa级恢复至Ⅰ级13例,Ⅱ级2例;1例Ⅲb级恢复至Ⅲa级。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29%(7例),术后6个月为79%(19例),术后12个月为100%(24例)。术后继发SAS 3例,脱位部位:C3/4 2例,C4/5 1例。结论: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应根据病变累及范围、脱位类型、骨密度和钉道情况选择固定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胡安文  曹纬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3):163-167,171
目的探讨采用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例合并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8°±2°,对侧为27°±9°,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5.7±1.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旋转活动度、VAS评分和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28个月,平均25.3个月;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30 mL,平均150 mL。末次随访时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45°±12°,对侧为56°±10°,两侧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颈部疼痛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VAS评分恢复至(2.2±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仍为E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疼痛、感染、不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患者复查颈椎CT时发现2枚螺钉位置欠佳,因其无不适而未予处理。结论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可使寰枢关节复位,重建寰枢椎稳定。该术式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疼痛,较大程度恢复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6.
钉棒系统在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行寰枢椎固定。为保证确切的三点固定和植骨融合,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与钛缆固定。结果患者寰枢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14例患者均获骨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  相似文献   

7.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侧块关节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单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病程29~180 d,平均70.6 d;右侧侧块关节绞锁5例,左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3例。8例患者行颅骨或枕颌带牵引2~4周均未见复位征象,改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中,除1例因全身情况无法耐受前后路联合手术而Ⅰ期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14 d后Ⅱ期行经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外,余均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160~260 min,平均2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10 ml。术后除1例青少年患者取髂骨处发生疼痛,经对症治疗1周好转外,余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7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寰枢椎旋转脱位复发、植骨不融合、断钉、断棒。结论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伴侧块关节绞锁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及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3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随访时间为7.40±1.51年,枕颈融合组随访时间为6.97±1.32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行寰枢融合术者出现2例SAS(8.7%),20例行枕颈融合术者出现7例SA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和枕颈融合组末次随访时S值均较术前减小,枕颈融合组S值减小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融合组及枕颈融合组C2-3活动度分别为3.78°±3.01°和1.45°±1.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枢融合组C2-7矢状位角度由术前的15.16°±5.66°降至末次随访的12.40°±9.34°,枕颈融合组由术前的15.54°±6.54°降至末次随访的-0.22°±12.45°,两组末次随访的C2-7矢状位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寰枢融合术比枕颈融合术的颈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程度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不要轻易行枕颈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P0.05);SAC由术前13.37±2.11mm增大至19.93±2.20mm(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结果:本组48例患者共置入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96枚,寰枢椎复位满意,术中无脊髓损伤。术中出血250—900ml,平均370ml,手术时间110-280min,平均155min。术中3例出现椎动脉损伤,3例出现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术后均获得随访,9~64个月,平均46.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JOA评分由术前的7.1-2.8,改善至术后的13.3-2.1,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41.6岁.急性外伤性脱位2例,陈旧外伤性脱位3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术前枕颈部疼痛5例,斜颈4例,有高位脊髓受压症状5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3例.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能复位者3例,行常规颅骨牵引,隔日行床旁X线片检查显示,1例获得复位,2例纵向牵引至最大重量仍复位不佳,再换成双向牵引,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治疗.均采用UCSS螺钉进行Magerl手术;4例同时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同时采用Vertex椎板夹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06min;术中出血量80~550ml,平均200ml.术中和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颈痛、斜颈消失;5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中,术后2例恢复至E级,3例仍为D级.随访10~35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6±0.5个月.随访期间无螺钉断裂和椎板夹松脱.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早中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7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6.4岁。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9分,平均7.3±2.1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为4~12mm,平均8.34±3.68mm。均行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行X线、CT、MRI检查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0~360min,平均310min。术中出血510~930ml,平均67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损伤椎动脉,经原钉道拧入螺钉后完成止血,术后随访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1例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未改变钉道,继续沿椎弓根方向置入螺钉,术后随访无寰枢椎的再失稳和移位。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36个月,平均19.6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5分,平均13.1±2.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率为78.8%~93.5%,平均87.4%;末次随访时的SAC为11~18mm,平均14.78±2.15mm,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可获得好的复位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6.8岁。JeffersonⅡ型骨折6例,JeffersonⅢ型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3例。患者均有枕颈部不适和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为3.2~4.1分,平均3.8分;2例伴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者,按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在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13例患者共置入26枚螺钉;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110~290ml,平均190ml。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1枚螺钉位置欠佳,螺钉外斜角偏小且上斜角偏大,螺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损伤脊髓,未做处理;25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基本复位,固定可靠。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0~2.0分,平均1.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伴颈髓损伤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Frankel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D级者恢复到E级。12例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间隙植骨均达到融合;1例患者未见明显植骨融合,但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未出现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是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手术显露困难的缺点,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上颈椎失稳并脊髓不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男116例,女76例,平均年龄41岁。齿突骨折47例(新鲜骨折38例,陈旧性骨折9例),Hangman骨折45例(新鲜骨折28例,陈旧性骨折1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4例,先天畸形23例,寰椎单侧椎弓骨折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一侧关节突骨折9例,Jefferson骨折并慢性不稳3例,肿瘤4例。齿突螺钉固定29例,颈2-3椎间融合10例,寰枢椎Apofix固定融合27例,颈枕融合Axis固定29例,Cervifix固定36例,Simmons寰枢固定融合32例,Brooks固定融合8例,钢丝加关节突螺钉固定8例。经椎弓根加压螺钉固定,植骨融合4例,其他方法1例。结果:平均随访4年9个月。189例获得骨性愈合,延迟愈合3例,钢丝断裂2例,椎体移位1例。椎动脉损伤6例,神经根损伤12例,退钉10枚。JOA改善率79.9%,无脊髓损伤加重者。结论:恰当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的基础,内固定物的选择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寰枢椎不稳27例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及枕颈融合治疗.结果 27例患者均经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其中一例颅底凹陷患者一期行经口齿状突切除术,二期行枕颈融合术,2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 ~17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5 ~16.9分,平均15.2分,改善率为88.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枕颈融合术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男16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2岁。其中外伤性19例,先天性畸形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果: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 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8.6%。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Axis内固定可提供立刻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3~56岁,平均31.1±14.2岁。颅底凹陷(扁平)畸形16例,其中8例伴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伴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伴上述两种畸形;单纯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齿状突发育不良4例;单纯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MRI示所有病例脊髓均有不同程度受压,术前JOA评分5~9分,平均7.2±1.4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牵引重量4~7kg,平均5.2±0.7kg;牵引时间7~14d,平均10.1±2.1d;复查X线片,22例患者脱位部分复位,6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均行枕颈融合术,术中枢椎尽量置椎弓根螺钉(根据枢椎畸形程度,20例患者枢椎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6例单侧置钉,2例未能置钉),余固定节段(固定至畸形椎体下2~3个节段)置侧块螺钉。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3~5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180~400ml,平均250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天JOA评分8~13分,平均10.6±1.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复查X线片和MRI,21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7例患者脱位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6~48个月,平均20.3±9.7个月,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平均4.3±0.9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1~16分,平均14.6±1.7分,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