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急慢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急性实验取60只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和上巨虚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选用6%冰乙酸溶液灌肠制备急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空白组灌肠同体积生理盐水。第3天治疗后,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IL-6含量。慢性实验大鼠分组及检测指标同急性实验,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慢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果:急性结肠炎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腧穴组血清IL-6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结肠炎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含量升高;电针各腧穴组血清IL-6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0 d后,天枢组IL-6含量下降较其他组明显。结论:电针各腧穴对急性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血清IL-6含量有关,其中电针天枢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对比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随访的172例患者资料,男性126例,女性46例,年龄35 ~ 80岁,平均(57±l9)岁.其中颈椎病106例,颈椎管狭窄症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1例.其中行黑川式手术69例(传统术式组),行改良黑川式手术103例(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疗效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52±33)个月;其中随访时间≥2年的患者123例,≥5年的患者7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420,P<0.01),两组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3.9%)要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14.5%)(x2 =7.548,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3个月颈椎椎间活动度下降情况优于传统术式组(27%±6%比19%±4%,Z=6.34,P=0.036<0.05),中远期随访椎间活动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临床应用中远期疗效满意.改良黑川式手术因避免颈后部的伸肌组群损伤,可以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 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病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所的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 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至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 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者所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致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获随访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55例,女84例,年龄12~85岁.患病种类包括颈椎骨折脱位47例(19.67%),肿瘤6例(2.51%),颈椎结核3例(1.26%),颈椎病183例(76.56%).对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239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共计12例(5.02%),男7例,女5例,内固定松脱或位置不佳共6例(包括外院2例),发生率2.51%;喉返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0.42%;肺部感染1例;血肿形成1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时翻修,均预后良好;术后发生食道瘘1例,及时发现后行修补术,清创后再行胃造瘘术,食道造影确认愈合后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例经过激素、脱水等药物保守治疗,术后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并囊肿形成,穿刺抽液联合抗生素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有其特殊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规范操作,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腰椎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置入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和椎间盘后缘高度(PDH)的变化.结果 随访3~44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5.4 min(6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50~350ml).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3±1.0)分,下腰痛JOA评分为(26.3±4.8)分,ODI评分为(23±1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ROM(5.2±3.5)°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PDH (8.8±2.5) m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采用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手术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植入人体内不会引起炎症反应、免疫排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具有骨传导活性的新型植入材料。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效果,比较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骨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于2001-03/2008-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脊柱外科。 对象:颈椎病患者70例,伴3节或3节以上压迫或合并颈椎管狭窄;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外伤15例。 方法:行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治疗中植入自体骨23例,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62例。 主要观察指标:①对比观察治疗前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85 例患者术后随访>3 个月。两组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手术用时65~110 min,平均85.2 min;自体骨组手术用时75~150 min,平均116.4 min。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130~400 mL,平均210 mL;自体骨组手术出血量170~ 500 mL,平均260 mL。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除3 例有羟基磷灰石碎裂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用时及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0.
前路减压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截瘫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植骨融合手术对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39例患者中胸椎结核12例,胸腰段结核21例,腰椎结核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6~12个月,佩戴支具6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X片,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结果]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少量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椎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外固定制动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