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1/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经影像学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4~15个月,平均(9.55±2.72)个月,32例患者再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41±4.25)个月。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ROM均显著大于取内固定之前角度(P<0.05),但仍显著不及正常人。[结论]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可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偏头痛相关颈性眩晕、颈椎失稳相关颈性眩晕、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临床特点是以患者的主诉为主,因此诊断必须在排除其他疾病后结合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方可诊断。在治疗上中医采取辨证论治、专病专方、推拿、牵引、针灸治疗;西医采用保守、封闭、物理、药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是上颈椎创伤和疾病的病理转归结果,主要特点是寰枢椎侧块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和延髓压迫,导致严重残疾,甚至威胁生命。由于寰枢椎比邻延髓生命中枢,在2000年以前,临床对寰枢椎脱位缺乏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国内外骨科和神经外科领域一直将上颈椎称为手术的“禁区”或“危险区”,严重寰枢椎脱位造成延髓生命中枢损伤的死亡率高达44%~71%[1]。寰枢椎是颈椎中活动度最大的节段,其旋转活动占整个颈椎旋转活动(120°~160°)的50%以上。因此,合理的寰枢椎脱位外科分型和治疗原则对其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颈椎功能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接受Hybrid手术治疗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护理。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呼吸功能和咳痰能力锻炼;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和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征象、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康复指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系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采用Odom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颈椎Cobb角术前23.0°±2.2°,末次随访时19.0°±2.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10±1.02)分,末次随访时(3.30±1.31)分。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术前(10.20±1.27)分,末次随访时(15.10±1.65)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优30例、良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饮水呛咳1例、咽喉疼痛或吞咽有异物感23例,未行特殊处理。无脊髓损伤、椎间隙感染、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采用Hybrid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3年6月1682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病例,共12例(0.71%)发生术后血肿并行急诊手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护理措施包括:1)术前按规范行评估、宣教及训练;2)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强调及时医护、医患沟通;3)术后正确给药、重视心理护理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结果:12例患者急诊行原入路探查、血肿清除术后症状即刻或逐渐改善。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采用ASIA分级,其中手术前B级1例、C级5例、D级6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5例、E级5例。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医护沟通、早期发现术后硬膜外血肿并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是及时抢救患者生命、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另外,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可有效地降低致残率,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前期临床经验,从病医、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脊髓损伤和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从督论治脊髓损伤的理论基础。总结中药及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脊髓运动功能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症状的临床方法和病理机制,为临床从督论治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4±3.21)、(10.43±2.42)、(7.89±3.14)、(10.50±0.71)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2±1.42)、(15.34±1.87)、(14.49±1.58)、(12.50±0.71)mm;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术前分别为(8.37±1.87)、(6.87±1.35)、(5.17±1.13)、(7.50±0.71),末次随访分别为(10.59±0.94)、(10.25±1.01)、(8.41±1.31)、(9.0±0);JOA、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TOI外科分型治疗寰枢椎脱位,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督脉经络瘀阻的症状,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