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用ABC法对胎龄15周至新生儿人脑海马含SP神经元的发育进行研究。15周胎儿其海马相当于CA1区浅层已出现含SP神经元,随后CA2区、CA3区和CA4区始层相继出现含SP神经元。27周后锥体层出现少数含SP神经元。其发育模式似从CA1区依次向CA2区、CA3区和CA4区发育。含SP神经元在人胚出生前主要分布在始层,生前与生后的分布模式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人胎前额叶皮质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S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SS阳性神经元于16周开始出现于皮质下极.16~30周,皮质下板S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逐渐增高,但30周-38周时其密度无明显差异,最初,皮质下板SS神经元以双极细胞为主,染色淡,突起短。以后其形态逐渐转为以多极细胞为主,染色加深,突起突长。随着胎龄增大,SS阳性神经元由深到浅依次出现于皮质各层内。本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前额叶皮质SS阳性神经元的出现较以往报道的早6周。  相似文献   

3.
用尼氏染色法,观察了第4-10个月人胎海马的发育,结果表明:随着胎龄增长,锥体层细胞的密度减低,细胞体积增大,但变化不呈等速,至胎龄第9个月出现锥体形细胞,胎龄第10个月,细胞发育趋向成熟,另可见海马各区的发育速度不一致,结果提示用5个月以前海马细胞作供体用于移植研究,可望获得较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尼氏染色法,观察了第4~10个月人胎海马的发育。结果表明:随着胎龄增长,锥体层细胞的密度减低,细胞体积增大,但变化不呈等速。至胎龄第9个月出现锥体形细胞,胎龄第10个月,细胞发育趋向成熟。另可见海马各区的发育速度不一致。结果提示用5个月以前的海马细胞作供体用于移植研究,可望获得较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规律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收集胎龄16~32周的水囊引产胎儿10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光镜技术对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形态、存在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不同胎龄胎脑海马均存在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位于海马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及分子层,以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多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星形,以圆形和椭圆形多见,未见明显突起.细胞胞浆丰富,核呈圆形及椭圆形,染色质疏松,2~6个核仁不等.多数单个散在分布于其它神经元间,可见对称分裂现象,但有的神经干细胞呈簇状及群状分布,各组神经干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结论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广泛存在神经干细胞,各胎龄神经干细胞在分布部位、形态、存在方式及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海马可能是神经干细胞新的生发区.  相似文献   

6.
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体外原代培养技术,详细观察和描述了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元在体外的形态发育过程,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稳定的胚胎下丘脑神经元培养模型。结果表明:细胞培养4h,大部分细胞已贴壁;12h,部分细胞开始向外伸出小的突起;24h,部分细胞成为具有两个突起的神经元;3天时,神经元胞体增大,部分细胞为具有3个突起的神经元;1周后,神经细胞突起互相连接成网,细胞突起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第4周时,细胞开始减少,但仍可见较大的、具有多个突起的神经元。本文还对细胞培养过程中胚胎胎龄的选择、细胞分离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过程中,神经元的形态学。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体外发育过程中,神经突起的形态学。结果培养海马神经元呈现梭形、三角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神经突起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长度增加,突起分支增多;扫描电镜下,突起上显示串珠样膨大的膨体样结构,垂直分出呈鼓槌状的树突棘,突起来梢有矛头样和泪滴状生长锥,并见突起之间有连接存在。结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形态学上经历了与在体相似的变化,并且具有执行神经元功能的基本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免疫学     
叭刃,n人海马生长抑案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胚胎发育/林玲…//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一l卯5,4(4)一叨7一411 本文作者用合法流产的4一10个月人胎,以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人胎海马生长抑索(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数t和形态变化。结果显示:(l)胎龄第4一10个月,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无明显变化。其细胞的大部分分布在多形层,分布在锥体层和分子层的较少。各区皆有, CAI和CAZ区最多。(2)在第4个月即有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其数量随着胎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第5、8个月增加明显。(3)第4个月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呈…  相似文献   

9.
用NADPH d组织化学法对第 3个月龄至足月 (10个月胎龄 )人胎幽门括约肌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第 5个月胎龄时 ,肌间神经节处的圆形细胞中部分细胞出现较弱的NOS阳性反应。第 6个月胎龄时 ,该处圆形细胞NOS阳性反应增强 ,并分化形成梭形NOS阳性神经细胞 ,部分细胞呈条索状排列向内环肌层方向延伸 ,有的到达粘膜下层。第 7个月胎龄时 ,肌间神经节细胞胞体明显增大 ,细胞数增加 ,胞质增多 ,染色增强 ,突起伸长 ,在肌层、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出现NOS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第 8~ 10个月胎龄时 ,幽门括约肌内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纤维呈NOS强阳性反应。其胞体分布以肌层最多 ,粘膜下层较少。NOS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以肌层最高 ,粘膜层基部次之 ,粘膜下层较低。本研究揭示了幽门括约肌内NOS阳性神经元发育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刘学红  邵金贵 《医学综述》2006,12(17):1088-1088,F0003,F0002
目的探讨人胎小肠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胎小肠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从第3个月开始,随着胎龄的增加,NOS阳性神经元的细胞体逐渐增大,细胞质逐渐增多,阳性反应逐渐增强;NOS阳性神经纤维由短小突起逐渐伸长,并形成膨体纤维,在肌层分布由稀疏逐渐变为致密。结论小肠壁内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与各层组织细胞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胎大肠NOS阳性神经元发育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人胎大肠NOS阳性神经元发育的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胎大肠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第3个月龄时,肌间神经丛处有单个分布或三、五成群的NOS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小,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少,染色淡,有的神经元一端有小的突起。随着胎龄的增加,NOS阳性神经元胞体逐渐增大,粘膜下层也出现单个的NOS阳性神经元。第6-7个月龄时,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稀疏地分布在靠内环肌一侧,肌间神经丛内形成神经纤维网,网中出现胞体较小淡染的NOS阳性神经元。在环肌层内可见到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结论大肠壁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与各层组织细胞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聚吡咯/丝素蛋白双导神经支架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细胞生长和突起延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取向性静电纺丝和3D生物打印方法,制备具有导电性导向性的聚吡咯/丝蛋白双导神经支架,与海马神经元共培养。采用CCK8活性检测支架材料对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毒性,光学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粘附、生长状态,免疫组化观察突起延伸以及神经元突起长度。结果:双导神经支架材料对海马神经元无细胞毒性,海马神经元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粘附性和细胞活力较强,总体沿着纤维方向生长,排列呈现线性,平均突起长度194μm。结论:双导神经支架与海马神经元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有利于神经元细胞的粘附生长和突起伸长,为双导神经支架材料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第3~10月人胎黑质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和形态学发育变化。结果如下:①在人胎第3~10月,黑质神经元位于中脑腹侧大脑脚底与红核之间,并可区分为腹侧细胞稀疏的网状部和背则细胞密集的致密部。致密部在第3~4月为连续的细胞带,第5月以后渐变间断而形成明显的细胞群。②随着胎龄增加,每张中脑横切片上黑质神经元的数目略有减少,神经元的密度逐渐降低,尤以第8~10月最明显。③从胎龄第3~10月,黑质神经元胞体逐渐增大,胞质逐渐增多,神经元的形态从胎龄早期无明显突起的小圆形细胞为主,逐渐发育为胎龄晚期的锥形和梭形细胞为主,并带有一个或多个胞质突起。结果提示:人胎黑质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学发育在胎龄3~4月时尚不成熟,而第9~10月时已接近成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并对其离子通道进行描述。方法:采用酶加机械分离法制备10~12 d鼠龄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其生理学特性。结果:分离出的神经元形态正常,有较长突起;用膜片钳技术证实,其保存了主要的离子通道活性。结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扫描电镜形态学特点。方法:体外培养新生SD乳鼠原代海马神经元,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结果: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形态多样,梭形神经元胞体较大,伸出两个突起;神经元细胞有的基底宽广,突起有粗有细,与周围的神经元细胞连结紧密;锥体细胞从胞体发出2~3个突起,从粗大的突起上又分出突起;培养的神经元以锥体形为主,其次为梭形、三角形。结论:培养的神经元为MAP-2染色阳性,扫描电镜可见神经元胞体及突起形成神经元的特有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15~30周人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发育。结果表明:随着胎龄增大,核内异染色质减少,染色质分散。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数量随增龄而增加。随着树突和树棘的生长.细胞间隙中的神经毡日益丰满。突触的三大基本结构清晰可辩,早期以对称型突触稍多,以后发现非对称型突触居多。提示:20周以前的细胞较少分化,可选作供体,用于海马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在幼犬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出生后家犬神经发生和神经元迁移机制。方法:4只出生后幼犬给以正常饮食饲养2周,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取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蛋白在幼犬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的分布表达情况,观察不同部位新生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起的伸展走行分布。结果:微管蛋白在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均有分布,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表达最高,神经元突起表达明显,伸展方向较为一致,朝向大脑皮层。脑皮层第Ⅱ层以下层面均有表达。结论:家犬出生后早期脑组织仍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神经元生发区位于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新生神经元在迁移的过程中分化成熟,最终迁移至脑皮层,完成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海马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形态变化。方法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DAB显色技术研究人胎儿海马内nestin神经元的定位和分布。结果7例胎儿海马内都有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免疫阳性细胞呈现3种形态,3种形态的细胞在不同胎龄胎儿海马内分布形式、数量有明显不同。结论人胎海马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呈3种不同的形态,其分布形式和表达数量随胎龄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强迫大鼠游泳4周建立抑郁模型。用Nid染色观察海马CA1和CA3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结果:用药4周(Ⅵ)组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计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在CA3区,模型组、用药1次组和用药1周组海马锥体神经元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Ⅰ)组(P〈O.05),用药2周组与Ⅰ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组CA3区神经元计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长期用药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海马锥体神经元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MAP-2、NF表达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骨架蛋白表达变化与学习记忆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正常组(Normal);椎动脉焊扎组(VO);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0min再灌组(BCCO/R);全脑缺血20min再灌组(GI/R);后三组又分为存活7,14和30天组,处死前作水迷宫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P-2和NF表达,常规尼氏染色法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结果水迷宫检测GI/R组大鼠潜伏期增加,尼氏染色证实GI/R组锥体神经元减少(P<0.01)。与Normal组比较,BCCO/R7d组海马CA1区辐射层MAP-2表达减弱,神经元突起中NF表达减少(P<0.05);而BCCO/R14d和30d组胞浆MAP-2和NF表达均无变化(P>0.05)。GI/R组海马CA1区MAP-2、NF的表达在突起中几乎消失,而在锥体神经元核周有强表达,与各对照组比较判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2、NF在神经元突起中减少,而在胞体中聚集,是神经元可塑性的体现,在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中,可能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