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室间隔缺损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取心功能Ⅰ级19例先天性心脏病一室间隔缺损患者量肺动脉平均压(MPAP),根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可将肺动脉高压分为正常、轻、中三级.其测量值分别为<20mmHg、>20mmHg、>30mmHg.于术前、术后即刻(拔主动脉插管后)、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7d和14d测量血浆BNP浓度,分析围手术期BNP浓度变化趋势,术前BNP浓度与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关系.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一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BNP浓度急剧上升,24h达峰值;术后7d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14d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肺动脉高压与BNP浓度相关.结论 术前血清BNP浓度反应肺动脉高压程度,术后早期BNP浓度升高,后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的变化及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封堵术的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PAPm≥25mmHg)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治疗组(术前、后口服波生坦)30例,与对照组(术前、后未口服任何降低肺动脉压药物)30例,口服波生坦满6月后(术前3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WHO心功能分级,右室收缩压,6min步行试验(6WMD)的变化,肝损害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1)6MWD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右室收缩压改善率的比数比(OR)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WHO心功能分级改善率的OR值为2.18(95%CI为1.06~3.1,P〈0.05);(4)肝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并OR值为1.72(95%CI为0.86~4.61,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心功能,提高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术后的运动耐力,可明显缓解病情恶化.肝损害可能是其主要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探讨血清NT-proBNP浓度与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病情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成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20例表观健康者为对照组.依据肺动脉平均压将观察组分为三组:无PAH组(n=52)、轻度PAH组(n=18)、中重度PAH组(n=36).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同时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行封堵手术前,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为中重度PAH组>轻度PAH组>无PAH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的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收缩压和全肺阻力与血清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00)、0.921(P=0.000)和0.844(P=0.000).在行封堵手术后,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浓度可以作为PAH的诊断、反映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吸入伊洛前列腺素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术中应用的反应。方法予17例患者(室间隔缺损12例,房间隔缺损5例)全麻后15分钟,吸入20μg伊洛前列腺素,测量麻醉前后、吸药后即刻、15分钟及30分钟的肺动脉和桡动脉压并取各部位血测值。结果吸药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及全肺阻力较吸氧前明显降低(P〈0.001),而左心排血指数未见明显变化(P=0.244),术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在术中使用雾化吸入的伊洛前列腺素可以安全、有效地在短时间内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循环阻力,而对体循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是临床儿科多见疾病,病情发展至后期右心室压力大于左心室,而出现右向左分流,导致患儿缺氧、肺动脉高压等[1]。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5mmHg或运动时〉30 mmHg,是一种极度恶性疾病,也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最终将导致心功能衰竭死亡,所以必须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护理工作是否得当,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徐盛松  石开虎  张飞 《安徽医学》2010,31(12):1440-1442
目的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采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心脏间隔缺损修补,麻醉行深静脉穿刺过程中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手术前后肺动脉压(PA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量(CO),另抽取外周动脉血检测动脉氧分压(PaO2)等项指标;手术前后行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心脏间隔缺损状况及肺动脉压、间隔分流变化情况,同时检测PAP变化。结果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技术,患者术后早期PAP、PVR即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PaO2、CO增加,随访4~20个月,PAP进一步减低,心功能明显改善。全组除1例因术后低心排死亡外,其余均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随访中发现2例术后PH持续存在,单向活瓣持续右向左分流,其余44例心脏彩超提示术后1~6个月活瓣关闭(平均3.6个月)、分流消失,PH自术前的(76.81±13.33)mmHg降至(37.23±9.46)mmHg(P〈0.01)。结论应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技术能显著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平均肺动脉压(MPAP)≥45 mmHg的42例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2±16.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22例,室间隔缺损(VSD组)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2~3周开始口服西地那非,每次0.5 mg/kg,3次/d,观察并比较服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待循环稳定后继续用药,其中19例患者麻醉诱导后放置漂浮导管,比较这些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的MPAP、平均动脉压(MAP)、MPAP/MAP、心脏指数(C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变化趋势。结果 42例患者术前服药(17.51±7.29)d后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80.13±15.41)mmHg,较服药前[(87.71±14.68)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放置漂浮导管的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监测MPAP、PVRI,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仅服药后0.5 h较服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RI、CI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AP/MAP服药后持续下降,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随访2~2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治疗先心病引起的重度肺动脉高压疗效明确、安全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在80 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 mmHg或以上)的病人1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经导管封堵治疗14例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中12例患者获成功(成功率86%)。其中9例病人肺动脉收缩压由85~115(平均100mmHg)降至55~95 mmHg(平均72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68~92 mmHg(平均78mmHg)降至31~55 mmHg(平均45 mmHg),3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Hg,平均压下降超过15mmHg,3d后复查超声提示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达30 mmHg。2例双向分流病人封堵后压力无下降,其中1例有呼吸困难症状l,例封堵后肺动脉压力较封堵前轻度升高,均放弃封堵。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行介入封堵时,在严格掌握封堵指征的情况下,封堵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双向分流者,观察指标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封堵治疗应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先心病( 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前后患儿血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epeptide,BNP)、血管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患儿60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 (SPAP)< 70mmHg,3岁<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A组(西地那非组,n=30)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每次1mg/kg,每天2次);B组(无药物干预组,n=30).2组患儿年龄、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于封堵术前当天及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抽血检测BNP、ET-1浓度.药物干预组患儿自术后3天抽血后开始服药.结果 1)封堵术前,A、B2组血BNP、ET-1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行封堵术后,A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2)术后1月,药物干预后患儿血BNP、ET-1浓度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治疗术后,CHD伴PAH患儿的血BNP、ET-1浓度较术前降低.西地那非可使其得到改善.血BNP、ET-1水平测定可能成为CHD患儿经导管封堵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者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封堵术的患者109例,肺动脉压力正常者55例,轻度肺动脉高压者(PASP,35~50 mmHg)25例,中度肺动脉高压者(PASP,50~70 mmHg)1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PASP〉70 mmHg)者12例。分别于封堵术前3 d,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结果肺动脉压力正常者及轻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术后3d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径减小(P〈0.05),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降低,左心室内径增大,左心房和主动脉内径在术后1个月增大(P〈0.05),在后期随访中上述变化逐渐趋于稳定;中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在术后3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和左心房分别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在6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及肺动脉内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ASD患者,通过封堵术可增加患者手术机会,但其心脏结构恢复时间长且效果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无症状的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情况.方法 50例患者中,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各25例,采用国产先健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封堵房间隔缺损,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负荷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趋势相似,术后1个月右室横径、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缩小,左...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用导管法对1例瓦氏窦瘤(右冠窦)破人右心房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对封堵术前后心脏杂音、各心腔压力、心腔大小变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用12/14 mm的国产PDA封堵器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1/10、52/2、50/14 mmHg下降为14/5、34/0、33/15 mmHg,左心室内径术前为57 mm,术后第3天复查为49 mm;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对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取代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成功实施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的40例患者在封堵术前、术后3d、3个月及6个月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功能的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射血分数(RVEF)和肺动脉压力(SPAP)。并将这4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心功能指标作对照研究。结果左室容量负荷和左室收缩功能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持续改善。右室容量负荷术后恢复正常,右心功能在术后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既减轻了右室的容量负荷,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PDA患者应用国产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PDA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先行PDA封堵治疗,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X线造影观察疗效,24h、1个月、3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至3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法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SD)并发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浆心钠素(ANP)含量的变化。方法:对50例VSD患儿,其中并发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组)36例(轻度肺动脉高压17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7例);肺动脉压正常(非肺动脉高压组)14例,及30例1.5~14岁的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体外循环手术前、术后1、2、3、5d血浆ANP浓度。结果:1VSD伴轻、中、重度PH患儿血浆ANP表达水平均高于VSD不伴PH组及对照组;血浆ANP浓度随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2VSD伴轻、中、重度PH患儿术后第5天其血浆ANP表达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SD伴肺血流量增加及肺动脉高压时,显示血浆ANP浓度升高,并可做为患儿手术效果评价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孙品  王志斌  徐传金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25-162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右心功能及形态变化的评价。方法:73例接受国产封堵器封堵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于术前1d、术后3d及3个月分别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测量右室前后径、右房横径和长径,肺动脉压力,右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结果:本组患者ASD大小为8~33mm,封堵伞直径为10~40mm;术后3d66例右室前后径、右房横径和长径较前缩小,3个月70例内径恢复在正常范围。结论:ASD封堵术在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可有效的改善右心心功能及几何形态,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内径(RVD)、右心房内径(RAD)、三尖瓣返流(TR)等情况。结果 32例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29例,手术成功率90.6%,均未发生封堵器栓塞、脱落、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外周脏器栓塞、主动脉-右心房瘘等并发症。术后患者MPAP、RVD、RAD、TR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