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er,D-D)联合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100例脓毒症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按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PCT、D-D、SOFA评分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PCT、D-D和SOFA评分的组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D-D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死亡组的PCT(Z=-5.473,P<0.05)、D-D(Z=-4.454,P<0.05)和SOFA评分(Z=-4.859,P<0.05)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OR=1.284,95%CI:1.099~1.500)、D-D(OR=1.552,95%CI:1.130~2.131)及SOFA评分(OR=1.458,95%CI:1.157~1.837)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PCT、D-D联合SOFA评分评估脓毒症28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0.957大于单独使用PCT、D-D和SOFA评分的面积(0.883、0.811、0.838),且PCT、D-D联合SOFA评分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和84.6%,也较单独指标有所提高。结论:PCT、D-D和SOFA评分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CT、D-D联合SOFA评分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能力大于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急性胆道感染术后入ICU患者的病死率,分析患者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术后患者127例,分为存活组(n=106)和死亡组(n=21)。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经过单因素分析后,对可能有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急性胆道感染术后入ICU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的127例急性胆道感染术后入ICU患者的30 d病死率为16.5%。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和死亡组在慢性肝病、慢性肾病、CCI、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脓毒性休克以及ALT、AST、TBiL、Cr、WBC、PLT、CRP、PCT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I(OR=17.475,95%CI: 2.223~5.434,P=0.011)、SOFA评分(OR=2.133,95%CI: 1.126~4.041,P=0.020)、脓毒性休克(OR=32.207,95%CI: 2.223~5.454,P=0.022)、TBiL(OR=1.021,95%CI: 1.002~1.041,P=0.031)是急性胆道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CI、SOFA评分、脓毒性休克和TBi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0.887、0.878和0.858,而任意两个指标的预测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性休克、CCI、SOFA评分和TBil在预测急性胆道感染术后患者死亡中有一定价值。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高胆红素血症,CCI以及SOFA评分越高,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吴爱萍  王金柱  韩芳  李茜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6-2181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影响基于ARDS柏林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2-10-01至2017-09-30收治的177例符合ARDS柏林标准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177例患者均经积极治疗,根据住院28 d时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及治疗情况、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79例(44.6%)存活(生存组),98例(55.4%)死亡(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BMI、ARDS类型、ARDS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合并休克率、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情况、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5%CI)=2.536(1.120,4.653),P<0.01〕、ARDS类型(肺内型)〔OR(95%CI)=1.055(0.424,3.423),P<0.01〕、ARDS分级(重度)〔OR(95%CI)=3.363(1.763,5.236),P<0.01〕、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正平衡)〔OR(95%CI)=1.163(0.512,3.563),P<0.01〕、APACHEⅡ评分(15~25分)〔OR(95%CI)=2.224(1.046,4.255),P<0.01〕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OR(95%CI)=0.856(0.326,1.563),P<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肺内型ARDS、重度ARDS和入院72 h液体累积正平衡、APACHEⅡ评分(15~25分)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锡  徐圣君  钟丽莉 《浙江医学》2022,44(22):2424-2427,2431
目的探讨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预测ICU内脓毒症患者28d死亡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062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所有患者入ICU时的OASIS评分和入ICU24h内SOFA评分,随访患者28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ASIS评分、SOFA评分与患者28d预后死亡之间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计算OASIS评分和SOFA评分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存活组775例,死亡组287例,28d病死率为27.0%。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更大、OASIS评分、SOFA评分更高,机械通气时间更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ASIS评分(OR=1.331)和SOFA评分(OR=1.282)均为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OASIS评分越高、SOFA评分越高的脓毒症患者28d死亡风险也越高。OASIS评分和SOFA评分的AUC(95%CI)依次为:0.843(0.805~0.879)、0.764(0.714~0.807),灵敏度分别为0.724、0.702,特异度分别为0.869、0.722,两种评分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0,P<0.01)。结论OASIS评分和SOFA评分均能预测ICU脓毒症患者28d死亡风险,但OASIS评分的预测效能优于SOFA评分,OASIS评分在临床上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冰洋  顾汉阳  罗春  金雨虹 《浙江医学》2021,43(19):2109-2113
目的比较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II预测ICU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以期为临床选择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提取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IV(MIMIC-IV)中成年ICU患者的基本信息、SOFA、OASIS、SAPSII等,以院内死亡为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价各评分是否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并比较AUC的差异以评价各评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52184例ICU成年患者,其中存活组46597例,死亡组5587例,院内死亡率为10.7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3种评分分值均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OR=1.330,95%CI:1.315~1.344,P<0.001)、OASIS评分(OR=1.117,95%CI:1.112~1.122,P<0.001)和SAPSII(OR=1.063,95%CI:1.061~1.066,P<0.001)均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OASIS和SAPSII3种的AUC分别为0.768(95%CI:0.762~0.775)、0.776(95%CI:0.770~0.783)和0.775(95%CI:0.768~0.781),Delong检验显示SAPSII和OASIS的AU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优于SOFA(均P<0.05)。结论SOFA、OASIS和SAPSII对ICU患者院内死亡都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SAPSII和OASIS的预测价值优于SOFA,更加简便的OASIS可能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在济源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28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43例)和死亡组(17例)。对比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信息,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的降钙素原、D-二聚体、SOFA评分、白细胞、血小板等实验室指标及28 d预后;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SOFA评分的组合,分析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存活组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和SOF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t=22.720、17.640、2.327),有血液系统疾病史的病例数也低于死亡组(χ2=4.596);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t=7.9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钙素原(OR=1.311,95%CI:1.024~1.874)、D-二聚体水平(OR=1.809,95%CI:1.204~2.377)和SOFA评分(OR=1.358,95%CI:1.129~1.886;P<0.05)是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981)大于单独使用降钙素原(0.875)、D-二聚体(0.807)和SOFA评分(0.823)的面积,且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7%和98.1%,也高于单独使用单一指标。结论: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和SOFA评分是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应用比单一使用更有效,具有更高的临床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东方市人民医院ICU住院的96例肺炎克雷伯菌(KP)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感染情况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组和CRKP组,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KP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CRKP患者55例(57.3%),CSKP患者41例(42.7%)。感染前入住ICU(OR=2.489)、行机械通气(OR=1.315)、使用抗生素(OR=1.171)、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OR=1.818)均是CRKP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时APACHEⅡ评分(OR=1.239)、SOFA评分(OR=1.473)及感染性休克(OR=1.799)是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预测KP血流感染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95%CI:0.704~0.884,P=0.003)、0.829(95%CI:0.749~0.909,P=0.005)。结论 CRKP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较高,感染前入住ICU、行机械通气、使用抗生素、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可作为KP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病人死亡Nomogram预测模型,为降低ICU住院病人死亡率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ICU 1 133例住院病人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U住院病人死亡危险因素,并构建可视化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对简单评价模型和复杂评价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院感染(OR=1.876,95%CI:1.037~3.043)、高血压(OR=1.133,95%CI:1.090~1.177)、糖尿病(OR=1.141,95%CI:1.064~1.209)、输血(OR=1.357,95%CI:1.102~3.421)、低GCS评分(OR=0.953,95%CI:0.917~0.991)、APACHEⅡ评分(OR=2.638,95%CI:0.794~8.692)、气管切开(OR=3.973,95%CI:2.386~6.615)、气管插管(OR=1.562,95%CI:1.163~2.266)、动静脉插管(OR=1.365,95%CI:1.067~3.172)、动静脉插管时间(OR=1.825,95%CI:1.224~2.979)、导尿管插管(OR=2.016,95%CI:1.050~3.870)、导尿管插管时间(OR=2.689,95%CI:1.724~4.195)为ICU住院病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Nomogram模型,经验证预测模型一致性良好(C-index=0.748,P < 0.05)。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09~0.49)范围内,复杂模型的净利润高于简单模型,阈值概率在(0.49~0.87)范围内,简单模型的净利润高于复杂模型。结论成功建立预测ICU住院病人死亡的Nomogram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Logistic器官 功能障碍系统(LODS)评分系统预测ICU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方法 通过MIMIC-Ⅲ数据库提取2001年至2012年共 计24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ICU首日内SOFA评分、SAPS-Ⅱ评分、OASIS评分以及LODS评分。根据患者ICU 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评分系统的差异性,计算4种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差异性分析, 对脓毒症患者ICU死亡情况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以综合比较4种评分系统对脓毒症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2470例脓毒症患者中ICU内存活1966例(79.6%),死亡504例(20.4%)。其中死亡组年龄、机械通气使用率、初始乳酸、肌酐、尿 素氮、SOFA、SAPS-Ⅱ、OASIS和LODS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体质量及血小板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SOFA评 分、SAPS-Ⅱ评分、OASIS 评分以及 LODS 评分的 ROC 曲线下 AUC 值分别为 0.729(P<0.001),0.768(P<0.001),0.757(P< 0.001), 0.739(P<0.001)。其中SAPS-Ⅱ评AUC值明显高于SOFA评分和LODS评分(Z=3.679,P<0.001;Z=3.698,P<0.001), SAPS-Ⅱ与OASIS评分无明显差异(Z=1.102,P=0.271);OASIS评分明显高于LODS评分(Z=2.172,P=0.030),但与SOFA评分 无明显差异(Z=1.709,P=0.088)。按照是否合并脓毒性休克将患者分为两组,在单纯脓毒症组中,SAPS-Ⅱ评分预测患者死亡 的AUC值明显高于其他3种评分,为0.769(0.743-0.793),在合并脓毒性休克组中,SAPS-Ⅱ与OASIS评分预测患者死亡的 AUC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评分,分别为0.768(0.745-0.791)、0.762(0.738-0.785)。二项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后发现SOFA、 SAPS-Ⅱ、OASIS评分系统均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OR:1.08,95% CI:1.03-1.14,P=0.001;OR:1.04,95% CI:1.02-1.05,P<0.001; OR:1.04,95% CI:1.01-1.06,P=0.001),但LODS评分与脓毒症患者发生ICU死亡无明显关系(OR:0.96,95%CI:0.89-1.04, P=0.350)。结论 SOFA、SAPS-Ⅱ和OASIS评分均能预测脓毒症患者ICU死亡风险,但SAPS-Ⅱ评分和OASIS评分预测价值 优于SOFA评分及LODS评分。  相似文献   

10.
董行东  杜旭东 《浙江医学》2019,41(8):780-784
目的预测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危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67例诊断为AK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患者资料。随访28d后根据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分析和比较两组入院时的实验室参数及预后相关指标。由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衡量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在预测肾功能恢复中的效能。结果最终肾功能恢复35例,未恢复32例,肾功能未恢复组的APACHEII、SOFA评分、脓毒症及AKI为III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乳酸、肌酐、尿素氮、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随访28d后,EICU停留时间肾功能未恢复组显著长于肾功能恢复组(P=0.0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II(OR=1.041,95%CI:1.011~1.109,P=0.007),SOFA评分(OR=1.057,95%CI:1.019~1.097,P=0.003),AKIIII期(OR=1.078,95%CI:1.023~1.136,P=0.005),NGAL(OR=1.627,95%CI:1.009~2.626,P=0.046),sTM(OR=1.063,95%CI:1.021~1.106,P=0.003)为影响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GAL、sTM的AUC分别为0.843和0.868,均显著高于APACHEII、SOFA评分、AKIIII期的AUC(均P<0.01)。结论APACHEII、SOFA评分、AKIIII期、NGAL、sTM均可以作为发生AKI的危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其中NGAL、sTM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预测申克孢子丝菌cDNA中编号为Locus_168_Contig_1序列编码的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功能特征,并进行分子克隆。 【方法】 利用NCBI及Expasy网站提供的BLASTx、SignalIP、InterPro Sc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判断其是否为全长编码序列、同源序列名称,并分析其结构、定位及功能等;将其中的全长编码区利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后克隆到pET-30a(+)载体,测序验证。 【结果】 该序列是亚精胺合成酶(SPDS)的同源基因,全长序列为1062 bp,包含完整的编码区190 ~ 1 062 bp,编码291个氨基酸,在GenBank中,其与粗糙脉孢菌的SPDS基因同源性最高,达88%。理化性质预测其编码蛋白疏水性高;无质体、线粒体等定位序列,不存在跨膜螺旋结构,为非分泌型蛋白。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粗糙脉孢菌同源性最高;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证实目的基因成功克隆进入pET-30a(+)质粒。【结论】 获得申克孢子丝菌SPDS的基因及蛋白结构、功能特点,构建了其重组表达质粒,将为进一步明确其在孢子丝菌病中的致病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根治性放疗后骨转移鼻咽癌患者在其骨转移病灶接受局部放射治疗的生存结果。 【方法】 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231例鼻咽癌骨转移病人纳入这项研究,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比有无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病人的生存差异,并确定其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与没有接受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一组对比(中位生存时间: 15个月),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的一组总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P < 0.001)。与年轻组(≤ 45岁)、孤立性骨转移(单个或两个病灶),和不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一样,骨转移灶放疗是本组患者的独立保护性预后因素(危险比:0.705;95%置信区间:0.536-0.928;P = 0.013)。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不管在孤立性骨转移、多发性骨转移、单个器官转移、多个器官转移,还是在大龄组(> 45岁),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组的总生存时间始终优于没有接受骨转移放射治疗组(P < 0.05),但是在年轻组中例外(P = 0.403)。【结论】 对根治性放疗后骨转移鼻咽癌患者实施骨转移灶放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是这个结论需要配对均衡的病例对照或随机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小鼠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作用,为慢性输卵管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并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验证其多向分化潜能。通过阴道内接种沙眼衣原体建立小鼠输卵管炎模型,感染后4周随机分成hUC-MSC移植组及对照组。hUC-MSC移植组小鼠阴道内接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小鼠阴道内注射等体积PBS。感染后8周,观察小鼠输卵管有无阻塞、积水等慢性输卵管炎表现,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分离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感染后8周,对照组小鼠均出现输卵管阻塞、积水等慢性输卵管炎表现,而hUC-MSC移植组仅2例出现输卵管阻塞及积水,对照组小鼠慢性输卵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UC-MSC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UC-MSC移植组输卵管病理切片显示,输卵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 hUC-MSC移植可明显减少小鼠慢性输卵管炎的发生和减轻其炎症程度,有可能为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通过采集药物作用下广州管圆线虫3/4期幼虫表面纹理变化的超微结构图像,进行数据化特征的研究,探讨可能的药物作用规律。【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对体内用药、体外用药和不用药3组共21条的广州管园线虫幼虫表皮电镜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分别在不同的扫描方向下提取对比度、能量、相关性、同质性和熵5个特征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样本图像在4个方向上的几乎所有特征都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能量和熵在各方向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比度和同质性特征值在不同方向角度上存在差异,并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结论】虫体纹理的数字特征可用于识别和评估广州管圆线虫的用药状态。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衰老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硫氢化钠(NaHS)预处理内皮细胞,观察其对衰老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0 μmol/L H2O2预处理后,能显著提高细胞SA β-gal阳性率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表达,同时增加丙二醛(MDA)含量,但减少过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表达。而NaHS的预处理可以显著减少细胞SA β-gal阳性率和PAI-1的表达,减少MDA的含量,增加SOD1的表达。【结论】NaHS可以逆转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陕西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特征。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1)女生在自我效能、同理心、自我觉察、社会期望与关系和同伴关系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生;(2)父母感情对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中的学校期望和家庭关系项目得分及复原力总分的影响作用显著;(3)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中的同理心、自我觉察、学校期望、家庭关系、家庭事务参与和社会期望与关系项目得分和复原力总分的影响作用显著。结论 (1)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水平令人堪忧;(2)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体现出性别差异;(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浓厚的亲子关系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3G)对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 购于ATCC,体外培养后以C3G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后观察TNF-α的促细胞增殖作用;Dihydroethidium (DHE)荧光染色检测VSMC在TNF-α作用下的活性氧(ROS)生成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1(NoxA1)的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NoxA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磷酸化STAT3及β-actin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3G预处理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VSMC增殖,该作用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联合应用50 μmol/L C3G及100 μmol/L apocynin显著减少TNF-α诱导ROS的生成。C3G联合apocynin较C3G或apocynin单独孵育更能显著抑制TNF-α处理下VSMC内NoxA1基因的表达及STAT3蛋白的磷酸化。应用ROS清除剂触媒(catalase 2 000 U/mL)能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VSMC增殖及STAT3蛋白活化。【结论】 C3G对抗TNF-α诱导VSMC增殖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削弱NoxA1导致的ROS生成,从而抑制STAT3蛋白的激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探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静息状态下大脑右侧海马的功能连接与正常对照组的区别,了解大脑右侧海马及其功能相关区域在IBS患者的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IBS患者及21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选取大脑右侧海马为种子点,比较两组之间大脑右侧海马功能连接的差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右侧海马与右侧扣带回中部、右侧岛叶、左右侧的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降低;与左侧额中回、左侧顶上回以及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本研究证明静息状态下IBS患者大脑右侧海马功能连接存在异常。本研究从功能整合的角度探究IBS患者大脑神经活动的改变,促进我们进一步理解IBS的神经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纳入有关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肠损伤、肠梗阻、术后出血、血清肿、血肿、感染、皮肤坏死),住院时间,复发率。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RCT文献(最终纳入1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RR= 0.18,95%CI:0.10 ~ 0.33,P < 0.0001)和术后感染率(RR = 0.24,95%CI:0.13 ~ 0.42,P< 0.00001),但不能减少术后肠梗阻发生率(RR= 1.02,95%CI:0.41 ~ 2.55,P = 0.96)、术后出血发生率(RR=1.88,95%CI:0.41 ~ 8.71,P= 0.42)、术后血肿发生率(RR=0.92,95%CI:0.55~1.56,P=0.77)、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RR=0.66,95%CI:0.26~ 1.66, P= 0.37),不能降低复发率(RR=1.20,95%CI:0.82~ 1.75,P= 0.35),且术中肠损伤发生率高于开放组(RR=3.95,95%CI:0.99~ 15.74,P= 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由于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分析。【结论】切口疝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开放修补术,术中肠损伤发生率增高,不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血肿发生率、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也不能降低复发率,但腔镜下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低。鉴于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不同,应开展设计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在门静脉癌栓(PVTT)对原发性肝癌(HCC)血流动力学影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HCC合并PVTT和14例HCC未合并PVTT患者的超声造影动态图像,以SonoLiverTM定量软件进行分析,获得肝癌与周围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最大峰值强度(IMAX )、上升时间(RT )、平均渡越时间( MTT )、达峰时间( TTP)分别于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①组内比较:PVTT组和对照组中HCC的RT和TTP均快于周围肝实质。对照组HCC的IMAX显著高于周围肝较强,而PVTT组中,HCC的IMAX与周围肝实质无显著性差异。②组间比较:PVTT组的RT和TTP无论HCC还是肝实质,均快于对照组。而在PVTT组HCC的IMAX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HCC合并PVTT后与对照组有着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其RT 和 TTP增快、IMAX减低,这可能为微小癌栓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