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249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PDA)的外科治疗,探讨其各种术式及适应证。方法 单纯性PDA患者232例,其中采用双重结扎术158例,双重结扎+贯穿缝扎28例,双重结扎+主动脉端荷包缝扎25例,切断缝合8例,体外循歪下切开肺动脉缝扎动脉导管内口13例;PDA并发心内畸形17例,均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仅一例。结论 动脉导管形态、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结扎法操作简单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单纯性PDA;切断缝合法风险大,应慎选;合重度肺动脉高压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者应大体外循环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应行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PDA(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年间对34例成人PDA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完整资料。结果:13例管型及漏斗型导管单纯用10^#丝线双重结扎,7例近主动脉端10^#丝线缝扎,近肺动脉端结扎,4例用垫卷置于导管上方压迫结扎,1例术中断裂后,两断端分别缝扎,1例同期行脾切除;合并其他心脏病的10例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缝闭导管肺动脉开口;术合并大出血3例,其中单纯PDA2例,合并多瓣膜病变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栓塞、灌注肺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15年无假性动脉瘤及再通发生。结论: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术中认真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胸膜外手术结扎方法的疗效和优点,将3~14岁小儿动脉导管未闭73例随机分为胸膜外组40例和剖胸组33例,均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方法。结果:2组患儿的年龄、动脉导管直径基本相同(P>0.05);但2组的输血率(P<0.001)、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胸膜外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小、输血少、肺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而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胸膜外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胸膜外手术结扎方法的疗效和优点,将3 ̄14岁小儿动脉导管未闭73例随机分为胸膜外组40例和剖胸组33例,均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方法。结果;2组患儿的年龄、动脉导管直径基本相同(P〉0.05),但2组的输血率(P〈0.001),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胸膜外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小,输血少,肺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值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PDA最狭窄处1。7~4.0mm(3.15±0.52mm),PDA长度3.0~12.6mm。采用Jackson可控制脱离、回收弹簧圈,经皮穿刺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果:封堵术后PDA完全闭塞;无并发症发生.;3~12个月随诊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发生,疗效满意。结论:本方法是-安全、少创、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治疗PDA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我院用普通手术丝线单纯结扎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3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死于急性呼吸衰竭1例,余29例治疗效果满意。本文郑重指出在术中用硝普钠(SNP),作控制性低血压下结扎PDA,有着安全,简单,可靠和损伤轻的优点,用三道结扎线可减少术后再通的发生率,认为采用此种手术方法治疗PDA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30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情况。305例经左后外侧切口第4肋间进胸,用10号丝线结扎导管,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CPB)下结扎导管,14例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缝闭导管。结果:随访3个月~14a,除6例有气急、心悸外,均恢复正常。结论:(1)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单纯PDA,可在学龄前择期手术;(2)抗心衰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应急诊手术;(3)特殊类型的PDA应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实施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探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从而提供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手术采用传统常规右侧卧位,胸壁选取适宜胸腔镜插入与操作切口,胸腔镜下分离PDA周围组织结构后,选取尼龙夹夹闭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术毕安置胸腔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及复查时行心脏彩超检查以确定效果。结果: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平均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较少,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超提示未闭PDA血流信号消失。结论: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较传统开胸PDA结扎术、胸腔镜PDA钛夹钳闭术、介入封堵术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末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伟 《广西医学》2001,23(2):237-239
目的: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对13例小儿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切口以第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5cm进胸后常规行PDA结扎术。结果:全组术野显露良好,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并发症少,无死亡。结论: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效果满意,特别适合小儿PDA结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钳闭手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10例新生儿患者,男女各5例,PDA直径(3.49±0.83)mm,术前肺动脉压(9.02±3.55)kPa;合并有肺炎、贫血、缺氧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代谢性碱中毒等。在气静复合麻醉下全胸腔镜分离PDA,2枚钛夹钳闭PDA;所有病例均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钳闭动脉导管,无导管或周围组织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9.3±8.2)min,术后用呼吸机辅助(19.36±29.23)h,住院天数(13.2±10.63)d。出院前心脏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应为新生儿、早产儿PDA合并心力衰竭需急诊或限期手术的首选治疗手段,并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63例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早期死亡3例(4.76%)。发生呼吸衰竭7例,肾功能衰竭1例,严重室性心律紊乱1例。60例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恢复良好。结论 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浅低温心脏跳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期外科治疗及预防术中灌注肺的方法。方法26例患者,5例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外分离双重结扎PDA,5例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16例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肺灌注,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4年,恢复良好,无晚期死亡。结论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或阻断主动脉前结扎或缝闭PDA能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1例,其中合并VSD5例,PDA2例,VSD+PDA4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全组均行一期矫治.9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矫治,行人造血管旁路植入术.2例行胸骨正中单一切口,动脉缩窄段切除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随访3月至4a,术后恢复良好.复查心脏超声,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处动脉瘤形成.结论根据患者年龄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朱艺  吴朝光  李儒正  邢杰  张红  洪萍 《海南医学》2002,13(11):29-30
目的:介绍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左后外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右前外小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5例;正中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修补术、动脉导管缝闭术13例;正中“1”形小切口先天性畸形矫治术1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结论: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安全、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15.
回顾分析自1984年底至1994年5月间用不同手术切口行再次房室瓣置换30例;15例经由右前外侧切口,15例经由再次胸骨正中切口。对比观察发现,右前外侧切口能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明显地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较少且心包填塞发生率较再次胸骨正中切口为低。作者认为再次房室瓣置换,右前外侧切口较再次胸骨正中切口为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两种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93例病例资料,右腋下小切口组3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57例。两组病例皆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修复。结果: 术后右腋下小切口组死亡1例(2.8%),胸骨正中切口组无死亡病例,两组远期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明显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 <0.05);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右腋下小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短(P <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微创伤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胸膜外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疗效。方法对9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其中行微创伤经左听诊三角区小切口胸膜外PDA结扎术46例,并与常规PDA结扎术相比较。结果微创伤经左听诊三角区小切口胸膜外PDA结扎术在诸多方面优于常规术式。结论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术方法,特别适合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经"Y"型或"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行劈下2/3胸骨使呈"Y"型或"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3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9例,二尖瓣成形2例,法乐四联症矫治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8例。结果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Y"型或"I"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明显大于右胸小切口。  相似文献   

20.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isoneofthemostcommoncongenitalcardiacmalforma tionswithanincidenceof 1 5% 3 4 % [1] .To day ,anumberofpatientswithPDAdonotgotohospitaluntillateadolescenceorevenadultinthecountry .462 patientswithPDA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 1 964 1 0to 2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