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尹慧英  唐晓琴  韩雪 《妇幼护理》2024,4(9):2209-2211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吞咽障碍分级干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14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合作的吞咽障碍分级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结果 观察组吞咽功能评估级别、吞咽安全性指标(呛咳、音质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3%发生率)、吞咽有效性指标(唇部闭合不全、口腔残留、咽部残留、分次吞咽)、营养不良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实施多学科合作的吞咽障碍分级干预模式,可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改良容积粘度测试在神经康复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康复科的80例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和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评估,并给予常规饮食护理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改良容积粘度测试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给予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中国人吞咽安全有效性测试(CSSET)指导下的直接摄食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将180例入选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留置鼻胃管护理,观察组在中国人CSSET指导下给予带管直接摄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价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呛咳及声音异常发生率)、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胃管拔除率指标变化及差异性。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OIS评分均值为(5.10±0.51)分、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评分为(9.12±0.86)分、胃管拔除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56±0.65) 和(3.21±1.51)分及26.6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呛咳及声音异常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35.56%、1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安全有效性测试指导下的直接摄食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吞咽专科护士在提高脑损伤吞咽障碍病人吞咽摄食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脑损伤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病人入院后均做改良洼田饮水试验,洼田饮水试验2级以下者,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经口进食水或经验饮食;研究组25例对洼田饮水2级以下者,吞咽专科护士采取V-VST评估进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进行病人吞咽摄食训练,给予病人吞咽摄食管理,每周复评吞咽能力。吞咽专科护士根据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制定了两组病人摄食过程中主要7项质量管理控制指标:进食环境安静、进食体位大于30°、口腔清洁度达到12~16分、食物形状符合评估要求、进食一口量符合评估要求、食物口中放置位置符合病情需要、进食速度合适;最后比较两组病人经过干预后3项管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差异性:进食安全性指标(进食呛咳情况、进食后音质变化、血氧饱和度变化大于5%)、感染指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营养指标(实验室检查-清蛋白量、前白蛋白量)。[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专科护士在脑损伤吞咽障碍病人摄食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提高脑损伤吞咽障碍病人摄食过程中质量控制指标,提高病人进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病人吞咽过程中的呛咳、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风险,提高病人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进食阶段的评估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72例,入院后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划分4型,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分析吞咽障碍情况和OCSP分型的关系,在患者进食阶段予以实施指导。结果吞咽障碍与吞咽正常患者的OCSP分型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有效性受损患者中未有POC型患者。结论容积-黏度吞咽测试的应用可有助于保障急性脑卒中患者进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容积-黏度测试(V-VST)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选取2022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病人,比较拔除胃管前后病人的V-VST结果。结果:与拔除胃管后相比,留置胃管病人行V-VST时进食的食物容积及黏度等级更低,吞咽安全性及有效性受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胃管会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V-VST结果产生干扰,临床在V-VST评估时应尽可能在未留置胃管状态下进行,以减少干扰因素,提高吞咽摄食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选取115例经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存在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均在吞咽造影检查后当日进行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以吞咽造影检查结果(显性误吸/隐性误吸)为标准,分析不同评价标准下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经吞咽造影检查发现,115例误吸患者中,显性误吸44例,隐性误吸71例。经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发现,咳嗽反射正常36例、减弱22例、缺失57例。以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70.42%,特异度为84.09%,Youden指数为0.545;以咳嗽减弱及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85.92%,特异度为59.09%,Youden指数为0.45。 结论 利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识别吞咽障碍患者存在隐性误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以发生强烈咳嗽作为吞咽正常的判断标准时,其识别隐性误吸的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夏艳丽 《当代护士》2021,28(2):62-64
目的 探讨容积-粘度吞咽测试与早期个性化饮食干预相结合对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收治于我科的184例急性脑卒中洼田饮水试验(入院24小时内)Ⅲ级及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的分级,严格执行常规饮食护理,即对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基础吞咽功能训练、鼻饲、防误吸及防窒息的宣教、心理疏导等.试验组则在患者入院24 h内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的分级,再进行容积-粘度吞咽测试,进一步评定其吞咽功能,在对照组饮食护理的基础上根据评定结果 再给予早期个性化的饮食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3周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3周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容积-粘度吞咽测试联合早期个性化饮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王佀慧  臧丽丽 《上海护理》2020,20(11):22-25
摘要 [目的]观察V-VST(容积-粘度吞咽测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抑郁患者90 例为干预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V-VST,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筛查,每周测试1次,连续4周,根据筛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观察干预后两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干预前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9%、66.7%,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HAMD、HA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VST筛查患者进食食物的类型及一口进食量,并为其采取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减轻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的信度、效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67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d内应用SSA评定2次,并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2次SSA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来测试其重复测量信度,将SSA与VFSS结果作相关性检验来验证SSA的效度;以VFSS为金标准,分析SS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SSA各项内容2次重复测试结果高度相关,其组内相关系数ICC=0.85(P<0.01),组间相关系数ICC=0.82(P<0.01);SSA总分和VFSS吞咽困难程度评分总分高度相关,r=-0.86(P<0.01);以VFSS为金标准,SSA的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8.1%,阳性预测值为48.3%,阴性预测值为88.9%。 结论SS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使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定。  相似文献   

13.
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且病变局限于单侧大脑或脑干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3组,其中单侧脑干病变29例(纳入单侧脑干组),左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37例(纳入左侧半球组),右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26例(纳入右侧半球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记录并对比各组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残留、渗漏、误吸、咳嗽反射及环咽肌开放等指标结果。 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运送(χ2=0.712,P=0.918)、吞咽启动(χ2=1.564,P=0.458)、渗漏(χ2=5.615,P=0.060)、咳嗽反射(χ2=5.882,P=0.053)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会厌谷、梨状窦残留(χ2=6.508,P=0.011)和误吸(χ2=7.803,P=0.005)方面与左侧半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环咽肌开放方面与左侧半球组及右侧半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555和24.630,均P<0.05)。 结论 单侧脑干较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更容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残留、误吸及环咽肌开放异常等方面,两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特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定性、定量分析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的病理生理特征。 方法 选取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选的大脑皮质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的吞咽障碍患者16例和无吞咽障碍的健康中老年人分别设为非认知障碍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集3组受试者吞咽5 ml中稠度流质食物的VFSS,定性观察拒绝进食、张口困难、口腔闭合不全、口腔残留、咽腔残留、渗漏、误吸等情况的发生率。并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对三组受试者的时间学、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 定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拒绝进食的发生率(37.5%),口腔闭合不全的发生率(68.75%),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非认知障碍对照组(P<0.0167);观察组张口困难发生率(37.5%),口腔残留发生率(81.25%),咽腔残留发生率(56.25%),渗漏发生率(56.25%),误吸发生率(50%),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7)。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口腔运送时间(6.87±2.55)s,软腭上抬时间(3.06±1.07)s,较正常对照组、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舌骨运动时间(1.21±0.19)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但与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延长(P=0.106)。 结论 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损以认知期受损为特征,伴较严重的口腔期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斑块钙化负荷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管腔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于2019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CCTA检查,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以血管段为单位进行记录,按照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分析各组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探究CCTA判断斑块钙化不同容积与积分的管腔狭窄准确性。  结果  100例患者中入选的钙化冠状动脉段共396个,按照15段进行计算,以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狭窄,得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3%(204/206)、83.16%(158/ 190)、91.41%(362/396)、86.44%(204/236)、98.75%(158/160);当钙化容积≤25 mm2、钙化积分≤8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当196 mm2<钙化容积≤1375 mm2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6.36%、75.47%、83.72%、40.00%;当钙化积分>20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5.00%、87.50%、89.66%、91.82%;CCTA诊断不同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不同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0~25 mm2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0~80分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  结论  不同斑块钙化负荷对C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饮食改进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 62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等比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 组各 3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护理;研究组采用经口饮食改进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 况。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sF、ALB 及 Hb 营养相关指标水平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饮食改进护 理,可提高其营养水平,促进吞咽功能改善,且不会增加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语音分析技术筛查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的吞咽障碍高风险人群(年龄相关的吞咽功能减退)的可行性。 方法 招募50~80岁社区中老年人215例,用特定语音任务和进食评估工具-10(EAT-10)收集受试者的语音数据和吞咽功能情况,并根据吞咽功能的状况进一步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和吞咽障碍高风险组。从语音文件中提取162个语音特征。依据性别进行语音特征与吞咽障碍发生风险的关联分析,确定差异语音特征量,用多元回归构建男性与女性受试者基于语音特征的吞咽障碍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评价模型的分类能力。 结果 吞咽障碍高风险组的反映下颌、舌部运动与舌部力量的23个语音特征量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于性别的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反映舌部运动、舌部力量的语音特征量与吞咽功能显著相关。经多元回归预测,吞咽障碍高风险人群中,男性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33、0.86和0.81,女性组分别为0、1、0.97。 结论 吞咽功能障碍高风险受试者的舌部运动与舌部力量发生了显著改变。语音分析技术有助于在社区中早期筛查出合并视力、手部功能、理解障碍中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刺、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价方法。 方法选择132例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其中男73例,女59例;脑梗死106例,脑出血26例;年龄(67.9±9.0)岁;病程(16.6±5.5)d。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②针刺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③对照组31例,仅行常规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评估患者吞咽功能。 结果①治疗后,吞咽训练组和针刺组患者的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吞咽训练组的饮水试验正常率、Any Two试验误吸阳性率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前,3组基线SpO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前、后SpO2差值<2%。治疗后组间比较,吞咽训练组的基线SpO2值、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线Sp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后Sp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和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针刺与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不能可靠地评估吞咽功能和误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在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障碍患者喂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2月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17例,洼田饮水试验筛查为2级及以上,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52)与试验组(n=65)。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2级的患者给予饮食指导,3级及以上留置胃管实施管饲饮食;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体化的喂养方案。结果 试验组管饲饮食实施率少于对照组(24.59%与44.68%,P=0.028),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10.13d与14.05d,P=0.035),经口进食患者临床误吸征象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17.39%与42.13%,P=0.021)。结论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可以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合适的喂养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胃管留置,缩短管饲饮食时间。同时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精准的饮食指导方案,保障进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中文版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口咽期吞咽障碍(OD)筛查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方法 采用EAT-10中文版对130名急性期脑卒中后住院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筛查当天行视频透视检查(VFS),选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调整分界值,用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进行筛查效果评价。 结果 根据ROC曲线调查分界值,分界值选1时,EAT-10中文版的敏感度较高(77.9%)、阴性预测值也较高(73.2%),特异度为66.1%,Youden指数0.46,阳性预测值71.6%,阳性似然比2.30,阴性似然比0.33。EAT-10中文版重测信度均0.7以上,不同调查员信度较好,显示条目2有1位调查员的结果是恒定值。量表其余9个条目的一致相关系数均>0.7,各亚项和总分均值间一致性较高。 结论 EAT-10中文版重测信度和不同调查员信度较好,分界值选1为最理想分界值,EAT-10中文版得分≥1时判断吞咽异常有较高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推荐作为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