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食管清除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卒中后食管清除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口咽期吞咽生理及渗漏误吸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住院、并完成吞咽造影检查(含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的17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医疗记录中收集临床资料数据,并针对患者吞咽5 ml高稠度食物的正位像及侧位像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钡剂吞咽障碍造影评估量表(MBSImP)的食管清除(EC)项目对患者的食管清除功能进行评级,并对其口腔期及咽期的各吞咽生理成分进行评分。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对患者进食的安全性进行评级。 结果 在174例入选患者中,共发现70例(40.23%)患者有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且大部分(共43例)患者表现为食管中到远端滞留。与食管清除正常组患者比较,食管清除异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咽期总体障碍程度更严重(P<0.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食管清除功能与口腔期范畴的各吞咽生理成分及渗漏误吸评级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咽期范畴的喉上抬(r=0.229,P=0.002)、舌骨前移运动(r=0.244,P=0.001)、咽蠕动(r=0.521,P<0.001)、咽收缩(r=0.309,P<0.001)、食管上括约肌开放(r=0.337,P<0.001)、舌根收缩(r=0.261,P=0.001)及咽部残留(r=0.260,P=0.001)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可同时合并食管清除功能障碍。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年龄及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咽期吞咽生理异常可能伴随更高的食管清除异常发生率,咽蠕动减弱常提示伴随更严重的食管清除异常。将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纳入常规吞咽造影检查中,有助于筛查食管功能异常以早期识别临床问题,提高吞咽评估的全面性及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功能食品进行治疗性经口喂食,然后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经干预1个月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和误吸渗漏评分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改善情况。 结果 通过VFSS数字化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及喉前庭关闭时间(LC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渗漏误吸情况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不仅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而且对其吞咽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比较新型琼脂增稠剂与传统黄原胶增稠剂在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中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让其吞咽由琼脂或黄原胶增稠剂配制的中稠度及高稠度食物。通过吞咽造影(VFSS)定性、定量分析和主观性评价法评估患者应用情况。 结果 经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发现,入选患者在吞咽中稠度琼脂增稠剂食物时其咽腔收缩率(PCR)较吞咽中稠度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明显减小(P<0.05);患者吞咽高稠度琼脂增稠剂食物时其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和PCR均较吞咽高稠度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明显减少(P<0.05);在渗漏误吸方面,患者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和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并无明显差异。在主观性评价方面,患者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在爽滑感及残留感方面优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P<0.01),但在香味方面劣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P<0.01)。 结论 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比较,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能缩短食团运送时间,所需咽部收缩力量较小,口咽残留较少,口感更爽滑,可作为一种新型增稠剂广泛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 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质食团对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影响情况。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26例,在吞咽造影检查下,分别进食一口量为5ml的浓流质和稀流质,采集并测量舌骨位移幅度、舌骨运动时间、喉关闭时间、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us sphincter,UES)开放时间、吞咽启动时间、咽运送时间、喉关闭至UES开放间隔时间等参数,并进行渗漏误吸分级评分,分析流质食团对该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结果:浓流质(0.41±0.32)cm较稀流质(0.27±0.26)cm的舌骨水平位移幅度大(P=0.033)。浓流质(1.72±0.28)s较稀流质食团(1.59±0.27)s的舌骨运动时间长(t=2.12,P=0.04),喉关闭时间较稀流质短(t=-2.35,P=0.03),咽运送时间较稀流质长(t=2.73,P=0.01)。进食浓流质发生渗漏误吸为3例(11.54%),稀流质为18例(69.23%),具有显著性差异(Z=-3.7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咽运送时间、喉关闭至UES开放时间是影响该类患者发生渗漏误吸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对于舌运动障碍的患者,鉴于其咽部清除能力、气道保护以及肌肉耐力等功能的不同,应根据吞咽造影检查制定个体化的食物性状指导,包括食物性状的进食先后顺序,以帮助患者发挥吞咽功能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的即时效应。 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分别于NMES刺激前、刺激时进食3口稀流质食物,采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对患者进食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咽期吞咽启动(IPS)、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PAS)、口腔运送时间(OTT)、喉前庭闭合时间(LCD)及咽通过时间(PTT)等。 结果 患者在NMES刺激时其IPS[2(1.0,3.0)级]、PAS[4(3.0,5.3)级]及OTT[(1712±595 )ms]均较NMES刺激前明显改善(P<0.05),LCD[(575±46)ms]、PTT[(464±56)ms]均较刺激前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在NMES刺激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NMES对卒中后咽期启动延迟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功能及渗漏、误吸情况均有较好的即时改善作用,为卒中后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性进食提供了新的代偿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随机顺序进食分别由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调制的高度稠/细泥型造影剂,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不同增稠剂对其渗漏误吸情况的影响,并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记录。结果:黄原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及凝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改善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情况的效果优于淀粉类增稠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误吸风险及吞咽能力更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据食品流变学量化食物稠度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防误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顺序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根据食品流变学量化食物稠度,并给予相应饮食指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刺激性呛咳、气急、发绀、窒息、发音异常等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依据食品流变学量化食物稠度可有效改善其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避免其发生误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咽部残留量、渗漏误吸分级、环咽肌开放率。 结果 患者进食3种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患者进食稀流质与糊状食物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浓流质与糊状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食稀流质与浓流质比较,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和咽部残留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严重程度不一,不同食物性状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吞咽造影检查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选择食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定性、定量分析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的病理生理特征。 方法 选取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选的大脑皮质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的吞咽障碍患者16例和无吞咽障碍的健康中老年人分别设为非认知障碍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集3组受试者吞咽5 ml中稠度流质食物的VFSS,定性观察拒绝进食、张口困难、口腔闭合不全、口腔残留、咽腔残留、渗漏、误吸等情况的发生率。并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对三组受试者的时间学、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 定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拒绝进食的发生率(37.5%),口腔闭合不全的发生率(68.75%),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非认知障碍对照组(P<0.0167);观察组张口困难发生率(37.5%),口腔残留发生率(81.25%),咽腔残留发生率(56.25%),渗漏发生率(56.25%),误吸发生率(50%),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7)。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口腔运送时间(6.87±2.55)s,软腭上抬时间(3.06±1.07)s,较正常对照组、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舌骨运动时间(1.21±0.19)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但与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延长(P=0.106)。 结论 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损以认知期受损为特征,伴较严重的口腔期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8例,依据脑梗死的部位,将其分为幕上脑梗死组(幕上组)111例,和幕下脑梗死组(幕下组)67例,幕上组再根据其脑梗死的侧别,分为左侧大脑半球梗死组59例,右侧大脑半球梗死组34例,双侧大脑半球梗死组18例,共3个亚组。对所有入选患者的吞咽造影录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吞咽造影录像检查,对其唇闭合、食团成形、吞咽失用、舌与硬腭接触、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谿残留、喉上抬、梨状隐窝滞留、咽后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误吸、渗漏等14项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幕上组与幕下组患者在食团成型(χ2=5.116,P=0.024)、吞咽失用(χ2=7.928,P=0.005)、口腔运送时间(χ2=14.152,P<0.01)、咽期吞咽启动(χ2=5.558,P=0.018)、喉上抬(χ2=19.424,P<0.01)、误吸(χ2=4.212,P=0.040)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误吸发生率(χ2=10.277,P=0.0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与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在误吸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结论 幕上脑梗死患者较幕下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口期吞咽障碍,包括食团成型障碍、吞咽失用及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幕下脑梗死患者较幕上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包括咽期吞咽启动延迟、喉上抬障碍及误吸。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较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误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并使用MBSImp分析方法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吞咽相关指标。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期、咽期吞咽功能评分及误吸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实验组咽期吞咽功能评分[(5.70±2.02)分]降低,误吸情况[(1.87±1.36)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实验组误吸较少。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咽期吞咽情况,减少吞咽后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VFSS)检查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37例脑卒中非吞咽功能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检查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次数较少、无渗透误吸率较低、轻度渗透率较高、重度渗透率较高、误吸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在检查诊断脑卒中口咽期吞咽功能障碍及非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时可见较大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吞咽造影检查评估脑卒中后患者的口服胶囊吞咽功能,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4~7级且饮水无误吸的患者27例(脑卒中组)及健康人16例(对照组)。脑卒中组及对照组均在吞咽造影检查过程中用水送服硫酸钡混悬剂填充的胶囊。由专业人员对造影视频进行分析,获取吞服胶囊的成功率,记录胶囊吞咽的口腔期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的启动时间(STT)、胶囊在咽期的运送时间(PTT)、环咽肌开放时间(UOT)、胶囊与水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DT),记录舌骨的向上位移(HSM)、向前位移(HAM)及环咽肌开放幅度(UOD)等运动学参数。 结果 脑卒中组患者胶囊吞咽的成功率为78.3%,较对照组低(P<0.05),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或咽腔运送障碍,在口咽期滞留。脑卒中组的STT[ms,66.0(-66.5,217.0)]、DT[ms,67.0(283.5,184.0)]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脑卒中后患者的经口进食能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存在口服药物吞咽困难。吞咽造影可作为一种评估手段,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的口服药物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全科护理》2020,18(26):3501-3503
[目的]探讨量化食物稠度联合穴位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2月进行脑卒中治疗并伴有吞咽障碍的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量化食物稠度处理及穴位冰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病人治疗期间误吸表现主要包括刺激性呛咳、气促、发绀及发音异常,观察组病人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采取量化食物稠度联合穴位冰刺激,能够有效改善病人吞咽功能障碍,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促进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环咽肌功能障碍(CPD)的临床及影像学评定,旨在找到有效治疗CPD的依据和方法。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均在入院24h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定,入院7d内完成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以确定患者的吞咽异常模式及客观判断环咽肌功能。结果:100例患者中存在吞咽障碍40例,能完成VFSS 30例,其中环咽肌功能正常24例;存在CPD 6例,其病变部位在脑干及小脑,临床上表现为中重度吞咽障碍,其中口咽期均受损2例,咽期障碍4例。6例中环咽肌打开不能1例,打开不全5例,同一患者可以存在多种吞咽异常模式,包括喉上抬不足、梨状窝较多钡剂残留、喉渗透及误吸。结论:脑卒中后CPD主要发生在脑干的损伤部位,表现为环咽肌打开困难,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为环咽肌的皮质延髓通道发生退行性变,使之呈现去抑制的后果。CPD对患者生活影响很大,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