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制备盐酸特比萘芬二元醇质体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二元醇质体;以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对不同脂质体进行体外皮肤渗透试验.结果 最优处方为:药物质量分数为0.5‰,药脂比为1∶5(g∶g),二元醇相体积分数为30%,乙醇-丙二醇体积比为7∶3;以优选的处方制备的二元醇质体粒径为(36.2±1.0)nm、Zeta电位为(-23.22±2.02)mV、包封率为(97.61±0.09)%,表皮真皮层滞留量最高为(23.18±2.38) μg/cm2.结论 所选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盐酸特比萘芬二元醇质体,二元醇质体增加盐酸特比萘芬在表皮真皮层滞留量.  相似文献   

2.
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的经皮渗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醇质体与脂质体作为非那甾胺经皮传输载体的给药特性.方法 制备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它们的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率等参数,并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结果 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粒径分别为(92±4.0)和(129±6.1)nm,两者的表面荷电性相反.醇质体的包封率与脂质体接近,但是前者的载药率是后者的6倍多.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1.34 μg·cm-2·h-1)是脂质体的3.2倍;24 h时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为醇质体(24.3±3.0)μg·cm-2比脂质体(9.7±1.1)μg·cm-2,药物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分布比例呈明显的倒置现象.结论 醇质体与脂质体相比较,能显著促进非那甾胺的经皮吸收,而脂质体在减少全身吸收、突出局部疗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并考察醇质体作为盐酸青藤碱经皮给药载体的渗透特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并对其形态、粒径及包封率进行分析;采用透皮扩散仪,以小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盐酸青藤碱在水溶液、脂质体以及醇质体中的透皮行为。结果 制得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88.7 nm,包封率为62.8%,累积透皮量和透皮速率均明显高于盐酸青藤碱脂质体和水溶液。结论 醇质体能明显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有望成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4.
中药经皮给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脂质体作为新型载体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经皮给药可以提升药物在局部的皮内滞留或(和)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显著改善药效。该文从皮肤屏障的特点、中药经皮给药概况、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等5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常规脂质体以及传递体、醇质体、萜质体、甘油体、表面修饰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升制剂技术水平和提高研究技术水平三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苯磺酸氨氯地平柔性纳米脂质体(AM-FNL),并对其处方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苯磺酸氨氯地平柔性纳米脂质体,以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含药脂质体与游离药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包封率(EE%).结果 最佳处方:药脂比1∶20,胆固醇:磷脂比1∶4;水和介质pH为7.4,以此制备的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88.3±0.4)%.结论 经优选得到的苯磺酸氨氯地平柔性纳米脂质体处方合理,包封率高,性能可靠,可用于经皮渗透给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筛选出较优处方,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醇注入法制备以丙二醇和乙醇为柔软剂的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及体外释药特征进行考察. 结果 较优处方制备的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外形圆整,平均包封率为(35.43 ±0.53)%,Zeta电位为(-5.87±0.06)mV,粒径为(391.6±25.6)nm,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Q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速度方程:Q=0.085t+0.739,r =0.995 8. 结论 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制备简单,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普通纳米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及胆酸钠-磷脂混合胶团对环孢素经小鼠皮肤给药的渗透机理。方法:将含药载体非封闭性应用于离体或在体小鼠皮肤,测定了皮肤、接收介质和血液中环孢素含量。结果:离体条件下,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和混和胶团后均能在接收液中检测到药物,但普通脂质体却不能。在体条件下,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后8 h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而应用普通脂质体和混合胶团后在血中几乎未检测到药物。结论:柔性纳米脂质体在皮肤水合压力下发生变形,携药透过皮肤;普通脂质体主要与皮肤发生融合产生蓄积作用;混合胶团在水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大鼠模型基础上,观察PEDF靶向给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长及新生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并比较不同药物载体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并按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别为:对照组、无载体组、脂质体组、纳米脂质体组及免疫纳米脂质体组.术后4周打开大鼠腹腔,观察并测量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体积,取新鲜病灶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无载体组、脂质体组、纳米脂质体组异位病灶体积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纳米脂质体组的病灶体积均小于以上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载体组、脂质体组、纳米脂质体组及免疫纳米脂质体组异位病灶中VEGF mRNA 的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载体组、脂质体组、纳米脂质体组及免疫纳米脂质体组异位病灶中Fas-L 的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外源性PEDF 能够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VEGF 的表达,并促进Fas-L 的表达,对新生血管形成及异位病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各种给药载体系统中,以特异性靶向性的免疫纳米脂质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分别制备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普通脂质体、过饱和水溶液及35.5%(质量分数)乙醇溶液,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比较各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醇质体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其增渗比为8.85,促渗效果优于普通脂质体和35.5%乙醇溶液.12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顺序依次为35.5%乙醇溶液>普通脂质体>醇质体.[结论]与普通脂质体比较,醇质体可明显提高环维黄杨星D稳态透皮速率,有利于药物发挥全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不同类型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药物透皮吸收及皮肤沉积效果,优化得到姜黄素经皮给药最佳脂质体载体。方法:注入法制备了3种类型脂质体——一般脂质体、乙醇脂质体(醇质体)和丙二醇脂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体外释放率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采用大鼠腹部皮肤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法测定10 h内皮肤姜黄素透皮量及在皮肤的积蓄量,并加以比较。结果:各种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大小次序为:一般脂质体(1 345.7±1 257.8)nm〉乙醇脂质体(963.5±702.4)nm〉醇水相体积比为1:2的丙二醇脂质体(506.6±326.7)nm。各种脂质体的姜黄素包封率大小为:丙二醇脂质体〉醇质体〉一般脂质体,其中醇水相体积比为1:2时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最小,包封率最高(92.74%±3.44%),且体外稳定性好,10 h内姜黄素透皮量和在皮肤的积蓄量与姜黄素乙醇溶液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醇相和水相体积比为1:2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小,包封率高,是姜黄素经皮给药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1.
口服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改进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考察脂质体经正常大鼠小肠给药和灌胃给药的降血糖效果。方法通过改变油相容积及油/水相比例,采用逆相蒸发-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测定了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灌胃和小肠途径,给正常大鼠以350IU/kg的剂量,用酶-苯酚法测定大鼠血糖,并与空白纳米脂质体、胰岛素溶液及生理盐水相比较。结果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83.3nm,多分散系数为0.445,包封率为78.5%;大鼠灌胃给药后未能显示降血糖作用,但小肠给药后0.25h血糖下降37.6%±13.9%,0.5h血糖下降了89.3%±9.5%,维持50%左右降血糖水平2h,而同法给予的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和空白纳米脂质体组均无降血糖作用。结论实验初步证实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可以保护胰岛素在小肠中的活性并促进胰岛素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盐酸奥昔布宁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乙醇注入均质法制备盐酸奥昔布宁醇质体,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用动态光散射测定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形态;水平透皮扩散试验仪考察其大鼠离体皮肤经皮渗透量。蛋黄卵磷脂、乙醇、盐酸奥昔布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5%和5%时,制备的醇质体平均粒径为(98±12)nm,包封率为(48.1±1.4)%。各种盐酸奥昔布宁制品24 h的经皮渗透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5%)、除去游离药物的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2.4%)、物理混合物(盐酸奥昔布宁5%)、无水乙醇(盐酸奥昔布宁5%)、质量分数为45%的乙醇溶液(盐酸奥昔布宁5%)。研究表明醇脂质体是盐酸奥昔布宁经皮给药系统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栀子苷经鼻给药醇质体喷雾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鼻黏膜渗透性规律和该制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栀子苷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栀子苷醇质体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透射电镜和光子相关光谱仪考察其药剂学性质;以离体猪鼻腔黏膜为模型,考察栀子苷醇质体喷雾剂的体外透黏膜给药规律,并与其脂质体及水溶液进行比较;以在体蟾蜍口腔上腭纤毛在药物溶液作用下持续摆动的时间评价制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结果 最优处方条件下制备的栀子苷醇质体粒径为(173.40±71.02)nm,Zeta电位为(?42.50±8.27)mV,包封率为(65.80±2.53)%,载药量为(5.25±0.15)%。栀子苷醇质体300 min经鼻黏膜单位面积渗透量为23.39 μg/cm2,是其脂质体的2.17倍、水溶液的11.03倍。此外,该制剂基本无鼻黏膜纤毛毒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栀子苷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能够显著提高栀子苷的鼻黏膜渗透性,可用于鼻腔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鬼臼毒素醇质体经皮渗透特性。方法 通过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比较鬼臼毒素在大鼠皮肤中的稳态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分别考察以醇质体、酊剂、脂质体、30%乙醇混悬液以及鬼臼毒素与空白醇质体物理混合物作为载体,鬼臼毒素经皮渗透特性。结果 鬼臼毒素醇质体的12 h皮肤滞留量为8.17 μg/cm2,高于其他各组;稳态透皮速率小于鬼臼毒素载药量为0.5%的脂质体组及乙醇混悬液组(P<0.05),与其他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醇质体具有较大的皮肤滞留量及较小的透皮速率。  相似文献   

15.
天麻素纳米脂质体的研制及其脑靶向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制天麻素纳米脂质体,并初步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脑靶向性.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天麻素脂质体,高压均质机均质成纳米级;以包封率为指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处方;并对脂质体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等特性进行考察.小鼠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离取脑组织及血浆,处理后HPLC检测,并与同剂量的天麻素水溶液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合成功能性支链,并制备靶向细胞穿透肽 CPPs)修饰脂质体及对其体外理化性质进行初步表征。方法主要通过马来酰基团与巯基的特异反应合成多肽修饰的PEG-DSPE功能性支链,再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了靶向性CPPs修饰的载阿霉素多功能纳米脂质体,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对功能性脂质体的平均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多分散系数及体外释药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在脱氧充氮的条件下,利用Michael加成反应可以成功地合成功能性支链,并通过硫酸铵梯度法顺利地构建了靶向CPPs修饰的纳米脂质体,及初步考察出其体外纳米载体理化性质。结论本研究为脂质体构建所需功能性支链的合成工艺参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下一步系统研究其生物学性质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光敏纳米脂质体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聚丁二炔光敏纳米脂质体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聚丁二炔纳米脂质体。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粒径与表面电位。结果制备的光敏纳米脂质体形状规则,平均粒径(78.3±1.4)nm。结论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的聚丁二炔纳米脂质体,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不同促渗剂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和该制剂的皮肤过敏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大小进行分析;以氮酮为阳性促渗剂,研究丁香精油等不同促渗剂预处理离体小鼠腹部皮肤24 h后,对盐酸青藤碱24 h累积渗透量的影响。以豚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所得青藤碱醇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6.18±1.84)%,平均粒径为(102.2±10.4)nm,Zeta电位为(?52.4±1.5)mV。2%丁香酚预处理皮肤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412.493 2 μg/cm2,大约是醇质体组(未促渗)的1.6倍、水溶液组(未促渗)的5.8倍。该制剂外用对皮肤无致敏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醇质体稳定性良好,经皮给药安全。2%丁香酚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的体外渗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制备及其经皮吸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在体经皮给药的透皮规律。方法采用薄膜法制备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测定其粒径、荷电性及包封率;以静脉注射盐酸米托蒽醌水溶液为对照,进行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大鼠在体经皮给药实验,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两组各组织、器官中的浓度,分析经时变化规律。并用3p97程序处理大鼠皮肤药时数据。结果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体积平均粒径为50.98nm,荷电性为-16.57mv,包封率可达100%;大鼠在体经皮给药,所得皮肤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2h皮肤中分布达高峰,峰浓度为(2.075±0.098)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5.01μg·h/g;静脉注射给药,所得皮肤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0.74μg·h/g,与经皮给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均远低于对照。结论盐酸米托蒽酯脂质体皮肤局部给药可实现局部皮肤靶向,有望用于治疗恶性皮肤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20.
丹皮酚脂质体体外透皮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丹皮酚脂质体,考察其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透皮特性。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丹皮酚脂质体;采用透皮扩散仪,以小鼠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考察丹皮酚脂质体的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制得的丹皮酚脂质体主要为单室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2.8%,平均粒径为163.8 nm。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表明,与50%的乙醇溶液相比,脂质体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结论丹皮酚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能使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