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查尔酮化合物B1、B2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模型,用MTT法检测化合物B1和B2的抗氧化活性及细胞毒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其对转录相关因子Nrf2调控基因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血红素氧合酶-1(HO-1)m RNA表达的影响;用Hoechst染色检测其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分别加了B1、B2的细胞孵育1 h后,B1、B2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无保护作用,而孵育24 h后,B1、B2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两者在浓度为10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B1对Nrf2下游GCLC、HO-1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B2可明显激活GCLC、HO-1基因的表达,且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结论:B1、B2均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B2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来实现,B1可能是通过其他机制起到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多巴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痕量多巴胺 (DA)的效果。方法 :采用涂布法制成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 ;在pH =5 .4的KH2 PO4 Na2 HPO4缓冲溶液中 ,采用该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DA。结果 :该修饰电极对DA有着显著的电催化作用 ,与裸玻碳电极相比较 ,其灵敏度大大提高 ,在2 .0× 10 -7~ 6 .0× 10 -4mol/L浓度范围内 ,DA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5 .0× 10 -8mol/L。将该修饰电极用于盐酸多巴胺针剂的测定 ,相对平均偏差为 1.4 % ,平均回收率为 99.2 %。结论 :该修饰电极响应快 ,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 ,寿命长 ,适合于具有电活性生物分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铜铁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用于血清中微量元素Cu、Fe及Zn的分析时,由于样品本身有机质很多、粘度大,固体残渣极易积留在燃烧头狭缝,很快导致燃烧头堵塞并使火焰熄灭[1]。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献[2]采用三氯乙酸预先去蛋白法,但该法费时、步骤多,而且溶液需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纳米银胶标记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方法:通过将纳米银胶标记于人工合成的5’端-巯基修饰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上,制成银胶DNA电化学探针。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标记于DNA末端的Ag^+,实现对特定序列DNA的测定。结果: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测定DNA浓度在1.0×10^-9~6.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0×10^-10mol/L。结论:该DNA电化学传感器响应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合于生物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温郁金GAP种植基地药材块根、叶子及相应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温郁金安全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结果:土壤与块根中的α-HCB、p,p’-DDD和总HCB呈现显著相关性(P<0.01,P<0.01,P<0.05),块根和叶子中的β-HCB、p,p’-DDD及p,p’-DDE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温郁金种植基地土壤及其药材的农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药材中的农残留主要来源于土壤,应选择低农残留的土壤种植药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次黄嘌呤(HX)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方法:通过将多壁碳纳米管、黄嘌呤氧化酶和Nafion依次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成HX生物传感器;在pH=6.9的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采用该生物传感器测定HX.结果:该生物传感器对HX有着显著的电催化作用,在8.0×10-7-5.0×10-3 mol/L浓度范围内,HX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0×10-7 mol/L.将该生物传感器用于人全血中HX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结论:该生物传感器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适合于生物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准确的测定水中11种痕量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固相萃取、高液相色谱柱后衍生的检测方法。方法:水样经ODS-C18小柱富集、净化后,以甲醇/水/乙腈为流动相,在W aters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分析专用柱(3.9 mm×150 mm)上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然后再在碱性条件下(pH>9.0),采用2-巯基乙醇和邻苯二甲醛(OPA)进行柱后衍生,荧光法检测(λex 339 nm,λem 445 nm)。结果:11种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50.0~1 500.0μg/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水样的定量检测下限为0.10~0.73μg/L,方法回收率在91.5%~104.1%,RSD均小于7.6%。结论: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细胞嗜性,加强对SFTSV传播与致病机制的理解.方法 通过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SFTSV感染Vero等10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株,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内病毒抗原表达水平,绘制病毒动态生长曲线,并观察记录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情况,确定SFTSV细胞嗜性.结果 Vero、HEK 293、COS-7、CHO、HepG2、Hela、THP-1和MRC-5等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均可感染SFTSV,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但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差异显著,其中Vero细胞对SFTSV较易感,病毒可增殖至10S0TCID50/ml以上;Raji细胞、Jurkat细胞不能感染SFTSV.结论 SFTSV具有广嗜性,可以感染肝、肺、肾、子宫和卵巢等多器官以及免疫系统等来源的细胞系,但不能感染T和B淋巴细胞源细胞系,为SFTSV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硒化衍生物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合成姜黄素的硒化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方法 用姜黄素和氯氧化硒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通过氢化物发生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了合成物中的硒含量,用 UV 、 IR 、 MS 、 1 H-NMR 和 13 C -NMR 表征其结构;用姜黄素和顺铂做对照,采用四氮唑盐( MTT )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胃癌( human gastric cancer BGC823 cells , BGC823 )细胞、鼻咽癌(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NE cells , CNE )、白血病( human leukemic HL-60 cells , HL-60 )、口腔上皮癌( human oral epithelial carcinoma KB cell s , KB )、结肠癌( human colon carcinoma LS174T cells , LS174T )、前列腺癌( human prostate cancer PC3 cells , PC3 )及宫颈癌( 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 line HELA cells , HELA )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确认目标化合物为一种新化合物二姜黄素硒氧配合物;对上述细胞株的 IC50 分别为 45.71 , >100 , 30.09 , 3.18 , >100 , 21.76 , 2.54 mg·L-1 ,对 KB 和 HELA 均表现出比姜黄素强的抑制活性,对 HELA 的抑制活性比顺铂要高。 结论 合成出一个新化合物二姜黄素硒氧配合物;该化合物对部分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有关其硒化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异黄酮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三种新的5-羟基-4’-甲氧基-7-取代酰氧基异黄酮的衍生物。方法:以间苯三酚、对甲氧基苯乙腈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酰氯反应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与质谱(MS)确证其结构。结论:合成了三种新的4’-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衍生物,可供进一步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