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Ⅱ型、5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0例中28例获得随访,均骨性愈合。结论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骨性愈合率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8例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5例,Ⅲ型3例。结果:7例获得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复位满意,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1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结论: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4例。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24±12)个月。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或断裂,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既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活动性,骨折愈合率较高,并发症低,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Ⅱ型齿状突骨折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分别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获3~24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均无松动,骨折均愈合和植骨融合.结论 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适合治疗齿状突骨折ⅡB型,寰枢椎椎弓根钉适合ⅡC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齿状突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35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屈曲型25例,伸展型10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5~71岁,平均34岁。患者均未见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完全复位30例,未完全复位5例。为防止术后骨不连,所有患者行颈前路电视下闭合复位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5min,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骨折愈合率100%,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应用颈前路单枚齿状突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成人新鲜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经牵引骨折复位后在C型臂X线机监视前路经皮穿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9例患者内固定成功8例,失败1例改行外固定。未发生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2例均未影响骨折愈合。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均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内固定失效。结论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安全、有效、损伤小,较开放内固定更具优势。熟悉上颈椎解剖、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的技术操作及良好的C型臂X线机监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经验。方法 采用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 15例 ,其中男 11例 ,女 4例 ,Anderson -D′AlonzoⅡ型骨折 10例 ,Ⅲ型骨折 5例。结果 随访 1~ 5年 ,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2例 ,明显减轻者 3例 ,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结论 前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主要优越性在于保存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 ,而术前骨折解剖复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对21例齿状突ⅡA型5例、ⅡB型16例骨折行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结果 21例全部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无感染,枕颈部疼痛消失,无吞咽不适感,6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恢复为E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随访X线片显示颈椎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恢复正常,未发生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等。结论采用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22例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1.9岁。10例经皮前路螺钉固定,12例经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皮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41.3min(36—55min),失血3.1ml(0.5—5ml),平均随访7.2个月(4~15个月),9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患者无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开放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75.2min(56~110min),失血量35.9m1(20~65m1),平均随访28.9个月(5—47个月),11例骨折愈合,1例未骨性愈合患者无症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安全性、效果和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从2000年8月~2002年10月,应用AO经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16例。其中Ⅱ型9例,Ⅲ型7例。采用1枚螺钉固定13例,2枚螺钉固定3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拍摄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CT检查。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6例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93.8%(15/16),1例经过延长外固定时间最终达到骨愈合,2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最佳选择;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AOSF技术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19~78 岁,平均(52.6±3.2) 岁.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20例,浅Ⅲ型12例.均采用1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通过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CT进行评价.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月,平均18个月.除2例Ⅱ型骨折未愈合外,其余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6例,3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2例合并颅脑损伤者残留部分头痛、头晕.结论 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有效和安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齿状突骨折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齿状骨折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齿状突骨折19例,Ⅱ型骨折16例,Ⅲ型骨折3例.伴寰椎前脱位10例,后脱位4例,无移位5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行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结果]19例患者术中、术后X线片显示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稳定.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骨性愈合15例,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2例.[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早期活动等优点,适应证选择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Anderson-D’AlonzoⅡ型骨折10例,Ⅲ型骨折5例。结果随访1-5年,骨折均获得性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2例,明显减轻者3例,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失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分析2002年4月至2010年7月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出现失误的15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岁.对术中发生的失误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总结经验寻找避免再次失误的办法.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47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良好愈合,愈合时间为12~34周,平均14.5周,无其他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术中失误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术中导针跟进穿透齿状突进入颅腔3例,其中1例因延髓损伤死亡;②骨折移位导致复位不良5例;③多次更改导针方向引起钉道扩大而导致螺钉位置及固定不良7例.结论 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术,中失误原因多由术者末在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即进行手术评价,以及对器械的了解不充分所致,少数是由于术中意外导致,这些失误大多可以通过术前仔细准备和术中精细操作而避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齿状突骨折23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7例,浅Ⅲ型6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68岁(41.2±15.1岁)。患者入院时均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前JOA评分10~14分(12.8±1.6分)。13例齿状突骨折无移位或牵引后复位良好的Ⅱa型、Ⅱb型、浅Ⅲ型患者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8例牵引后复位不理想及2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随访8~30个月(18.0±6.4个月)。5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半年JOA评分14~17分(16.3±1.3分),平均改善率为83.3%。术后影像学复查寰枢椎对应关系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骨折端尚未愈合,其余12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均骨性愈合。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33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65—89岁,平均78岁。12例采用保守治疗(牵引、颈围、头颈胸石膏固定),9例采取前路单枚螺钉固定,12例采用后路C1-C2融合技术。评价保守治疗、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期间无患者死亡,随访11-47个月,平均26个月,保守治疗7例不愈合,前路螺钉固定3例不愈合,后路融合2例不愈合。1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其他疾病。结论:对于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采用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需结合患者齿状突具体形态、骨折类型来决定,单纯前路单枚螺钉固定效果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 对9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在C臂机透视下,采用枢法模UCSS中空加压螺钉固定齿状突.结果 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提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手术时间55~120 min,术中出血约30ml,随访5~20 月,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螺钉松动及咽部异物感,颈椎旋转及屈伸、侧屈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寰枢椎关节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经皮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5-2013-02采用经皮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15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方法,均为Ⅱ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摄X线片观察寰枢椎稳定和内固定物位置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84-125 min,平均98.7 min;术中出血量8-30 ml,平均11.2 ml。15例均获得良好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本组获得随访10-21个月,平均13.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螺钉位置良好,寰枢椎稳定。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无血管、神经、气管及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经皮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骨折足够稳定性等特点,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CT重建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应用CT重建的意义。方法: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进行上颈椎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观察齿状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及移位情况,并测量齿状突解剖学数据。均行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不同时期同样进行CT重建,以观察齿状突骨折复位、螺钉内固定及骨折愈合等。结果: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中,AndersonⅡ型10例,其中EyselA型3例,B型2例,C型5例;AndersonⅢ型6例。齿状突基底冠状径8.7±1.1mm,矢状径10.9±1.1mm,齿状突骨折远段长度12.3±1.1mm,齿状突后倾角23.3°±1.2°;术后CT重建证实16例患者中,11例复位及螺钉位置良好,2例螺钉位置有偏斜,2例螺纹未完全通过骨折线,1例螺钉穿破齿状突尖部皮质。随访发现15例达到骨性愈合,1例EyselC型骨折经10个月随访仍未见到骨性愈合,继续随访观察中。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术后行CT重建有利于准确评估骨折状况、制定周密手术方案及评价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