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经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93例中平滑肌瘤27例,间质瘤2例,脂肪瘤21例,异位胰腺13例,静脉瘤9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17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1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分别记录检查结果。其中207例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或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活检,分析并比较胃镜检查及超声内镜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的31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平滑肌瘤68例,间质瘤61例,壁外压迫36例,息肉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25例,异位胰腺23例,炎性增生14例,癌13例,静脉瘤7例。207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3.7%,高于胃镜(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内镜可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变198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198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6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8例,胃平滑肌瘤18例,胃间质瘤43例,胃脂肪瘤8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7例,胃溃疡9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12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2例,部分病例经内镜摘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82例(91.9%),而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20例(60.6%),P<0.05,证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结论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 EUS检查的80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16例,食管静脉瘤3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3例,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5例,胃脂肪瘤3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1例,胃溃疡4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4例,未见明显异常者3例,有部分病例经内镜病理检查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73例(91.2%),而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54例(67.5%),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P<0.05).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本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其中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8例、间质瘤2例、静脉瘤7例;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结论 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对7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 息肉5例,平滑肌瘤2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3例,静脉曲张3例,并明确了起源层次,壁外压迫28例。对起源于粘膜层、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其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对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8例,进行EUS扫描,采用Olympus GF-UM2000型电子超声胃镜及微型超声探头,分别用水囊法、无气水充盈法或两者兼用进行扫描,酌情选用5~20MHz超声频率,23例患者是在无痛下进行。结果: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13例、食管囊肿3例、食管静脉瘤7例、食管腔外脏器压迫3例、食管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囊肿7例、胃间质瘤23例、胃纤维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胃脂肪瘤4例、胃腔外脏器压迫10例、胃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窦异位胰腺6例、胃底血管瘤4例;十二指肠息肉2例、十二指肠囊肿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外肿瘤压迫3例。其中45例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超声内镜与病理一致的40例,5例均是平滑肌瘤、间质瘤鉴别有误。超声内镜诊断85例上消化道壁内病变中只有4例胃巨大间质瘤(直径大于3cm)与B超、CT或MRI检查相符,余81例B超、CT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7例上消化道外肿瘤压迫均与B超、CT或MRI检查吻合,16例腔外脏器压迫者中9例为该脏器肿大,7例未见异常。结论:本文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B超、CT或MRI无法发现的病变而应用EUS则均能明确诊断,表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评估小探头超声 ( MPS)在上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的患者行 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 2 6例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 3例 ,食管癌 2例 ,胃息肉 5例 ,胃平滑肌瘤 3例 ,胃癌 3例 ,异位胰腺 2例 ,胃外压迫 2例 ,十二指肠息肉 1例 ,未见明显异常者 5例 ,其中有 1例胃炎误诊为胃癌。部分病例经手术或内镜病理检查证实。经 MPS检查诊断明确者 2 4例 ( 92 .3 1% ) ,其中内镜检查诊断明确者 19例 ( 73 .0 8%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对上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鉴别 ,MPS显著优于常规内镜 ,对消化道肿瘤的浸润深度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对6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结果平滑肌瘤34例,息肉2例,脂肪瘤1例,静脉瘤1例,异位胰腺1例,壁外压迫23例。均明确了病变的起源层次。结论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定位和初步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脱气水充盈法对6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62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中,包括间质瘤28例,脂肪瘤3例,囊肿3例,异位胰腺5例,食管癌2例,胃癌4例,息肉6例,外压性病变6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炎4例;其中12例行内镜下切除,11例行手术治疗.内镜超声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 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内镜下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CT、X线、内镜、超声内镜下表现,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8月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消化道出血。好发部位为胃窦,其次为胃体及胃底。内镜活检确诊率52.3%,超声内镜确诊率78.5%,CT确诊率47.6%,X线确诊率33.3%,超声内镜联合CT确诊率90.5%。免疫分型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95.2%)。结论CT联合微超声探头检查及深层次、多次、多部位活检可提高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确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的病理性质及内镜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94例,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等手段获取病理组织并经常规病理、细胞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MA、CD117、CD34、S-100等),并分析内镜超声图像(包括大小、层次、回声、有否液性暗区及分叶、边缘的声晕等)。结果:94例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36例食管病变:平滑肌瘤2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8例(其中2例为恶性);58例胃部病变:间质瘤52例,平滑肌瘤6例。结论: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在胃以间质瘤多见。内镜超声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很难区别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结合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是未来的诊断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田书信  陈卫刚  郑勇 《农垦医学》2009,31(4):326-328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4例患者于术前行胃镜检查、超声内镜与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并将超声内镜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期结果比较。结果: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分期结果准确率达到72.2%(39/54);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5.9%(41/54)。结论:超声内镜对诊断胃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可有效地判断胃癌的分期和淋巴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4.
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灶67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病食管、胃内或十二指肠内有降起性病灶或其他病灶,部分患者并进行了X线钡剂检查,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67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5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例,胃脂肪瘤2例,胃淋巴瘤1例,胃息肉3例,胃溃疡1例,胃癌1例,胃外压迫18例,胰尾占位1例,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MPS对46例5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22个,间质瘤12个,脂肪瘤4个,异位胰腺3个,囊肿3个,外压性改变3个,食管静脉曲张2个,胃黏膜脱垂2个,胃窦早癌1个,无病变者1例。部分选择治疗的病灶术后诊断与MPS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无创,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措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急诊胃镜检查出血病变检出率100%,出血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及胃恶性肿瘤、Mallory-Weiss综合征、十二指肠憩室,其他原因不明。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1%(32/34),总止血率98.38%(122/124),病死率0.80%(1/124)。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有活动性出血者用镜下止血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增加止血率,降低病死率。服用NSAIDs的患者,应重视对胃黏膜的保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诊断及内镜下止血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在2010-2013年期间2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6例急诊胃镜检查病变检出率97.88%(231/236),出血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贲门及胃恶性肿瘤、Dieulafoy病、Malory—Weiss综合征,其他原因不明。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95%(217/236),内镜下止血成功率87.71%(207/236),手术率8.90%(21/236),死亡率2.12%(5/236)。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有活动性出血者用镜下止血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提高止血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目的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十二指肠静脉曲张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加。我们通过结合文献以及我们在消化道曲张静脉诊疗中的经验,提出一种新的消化道静脉曲张内镜下分型原则,将其应用于十二指肠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分型,并对十二指肠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内镜下治疗进行探讨。方法2000年11月~2008年8月期间行普通胃镜检查(不含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例)85495例次,发现十二指肠静脉曲张8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检查及治疗同时检查十二指肠7788例次,发现十二指肠静脉曲张16例,共计2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分布19~74岁,在平均46.1岁。所有患者均为内镜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静脉曲张,普通内镜下不能分辨的行超声内镜证实为曲张静脉。采用LDRf(L,位置;D,直径;Rf,危险因素)分型方法对26例患者进行内镜下分型,并分析26例患者病因、检查、治疗方式等。结果(1)内镜下分型:Ldl(5例,19.2%),Ldl,2(2例,7.7%),Ld2(19例,73.1%);DO(0例),D0.3(2例),D1(10例),D2(13例),D3(1例);Rf0(0例),Rfl(0例),Rf2(4例)。(2)病因:乙肝肝硬化8例(47.1%),丙肝肝硬化1例(5.9锄,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3例(17.6嘞,门脉海绵样变性2例(11.8锄,原因不明肝硬化1例(5.9%),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1例(5.9%),原因不明导致十二指肠静脉曲张患者1例(5.9蚴。17冽患者中脾切除者4例(23.5%)。(3)内镜下治疗及随访:行内镜下治疗4例,其中组织胶治疗2例,硬化剂治疗1例,套扎治疗1例;其余患者未处理随访观察。所有内镜下治疗患者进行内镜检查随访,静脉消失在治疗后2~13/bN,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6例常规胃镜诊断为不同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探查,获得临床诊断,并对部分病例获取组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在3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胃镜获得临床诊断328例,胃镜获得临床诊断87例,两种胃镜的临床诊断率分别为92.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138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微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73.9%(102/138),明显高于胃镜的诊断符合率28.3%(39/13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微型探头超声胃镜能准确区分消化道各层,对判断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大小、性质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明显优于常规胃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