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特点。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本院因可疑胰腺占位性病变行EUS-FNA检查的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2.91±11.21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以穿刺样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行EUS-FNA检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其病变特点、胰管情况、穿刺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评价EUS-FNA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以及影响准确性的临床因素。  结果  5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US-FNA,穿刺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获得穿刺病理。术后不良反应2例,其中1例为腹痛,1例为高淀粉酶血症,经临床常规处理后均恢复良好。经EUS-FNA诊断明确的有48例(87.27%),诊断未明确的有7例(12.73%),诊断敏感度为92.31%(48/52),特异性为100%(3/3),准确度为92.73%(51/55),阳性预测值为100%(48/48),阴性预测值为42.86%(3/7);EUS-FNA的准确性与患者年龄、胰管扩张情况有关(P < 0.05),与性别、血糖、肿瘤标记物、病灶性状、病变大小、部位、穿刺针数、细胞学检查方法等无关(P > 0.05)。  结论  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均很高,并发症少见且轻微,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9(TLR9)、核因子-KBp65( NF-KBp65)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运用复合法(2,4-二硝基氯苯+乙酸)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和评估结肠黏膜的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40例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本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饮食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肝癌介入依从性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介入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和术后给予正确的饮食、心理护理,可增加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依从性,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Dickkopf-1(DKK-1)的表达及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KK-1在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炎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全自动标记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血CA19-9,分析DKK-1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CA19-9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中DKK-1阳性率68.2%,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DKK-1阳性率5.3%(P〈0.01);DKK-1的表达在胰腺癌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DKK-1阳性率68.2%,单一血CA19-9阳性率为65.9%,联合检测有一项阳性表达计为阳性,阳性率为8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KK-1+CA19-9联合诊断胰腺癌均较DKK-1和CA19-9单一诊断的灵敏度、约登指数及符合率增高。结论:DKK-1在胰腺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在胰腺肿瘤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DKK-1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JAM-1表达的影响,并分析JAM-1蛋白与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 方法 组织标本来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镜室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其肠镜标本表现和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诊断标准参考《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收集40例标本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手术室正常肠黏膜组织(胃肠外科肠道切除物边缘正常组织,以下所有正常肠黏膜组织为同一来源)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组织病理学分级来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结肠组织中JAM-1、STAT3和pSTAT3的表达。 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结肠黏膜JAM-1染色强度较对照组减弱,染色细胞数量减少,分布不规则;STAT3染色强度无明显变化;pSTAT3染色强度明显增强,染色细胞数增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JAM-1蛋白表达下降,pSTAT3表达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AT3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表达较正常人下降,pSTAT3表达较正常人上升,两者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参经肝动脉灌注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在抗肿瘤的同时对移植性肝癌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45只雄性大鼠,建立Walker-256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丝裂霉素组和丹参组,于给药前后检测各组大鼠ALT、AST,测量各组大鼠肿瘤长短径,计算体积,并计算其增长率。结果:灌注后两给药组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其肿瘤增长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灌注后丹参组ALT、AST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丝裂霉素组(P〈0.01)。结论:经肝动脉灌注丹参对大鼠移植性肝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大鼠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EE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GERD症状。入组患者进行GerdQ量表和食管外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并记录积分,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然后分为ERD组和NERD组,然后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共分析123例GERD患者,伴有EES者111例,NERD69例。其中50名患者(41.0%)认为他们在过去的一周内存在因烧心和/或反流而导致的睡眠困难。在ERD患者中睡眠障碍比NERD更普遍。额外服用非处方药在ERD患者中也比NERD患者更常见。EES的总的发病率在性别、年龄、吸烟状态、BMI和有无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之间并无差异。EES最常见是上腹部烧灼不适,其次为慢性咽炎、胸痛、咳嗽、声音嘶哑和哮喘。其发生率分别为:73.2%、51.8%、48.4%、32.0%、24.2%、17.3%。ERD患者与NERD患者相比而言,其每一种EES的发生均有显著差异。GerdQ评分≥8分的患者中每一种EES的发生率均比〈8分的患者显著升高。EES的评分在目前吸烟的患者中比以前吸烟或从不吸烟的高。在ERD患者中EES的评分比NERD患者高。50例患者(41.0%)存在睡眠障碍。结论皖北地区GERD患者的EES相当普遍。相对于NERD患者而言,ERD患者的EES发生率更加常见。  相似文献   
8.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与果蝇Toll蛋白具有同源性的表达于细胞膜上与免疫系统识别微生物有关的一类受体家族[1].TLR4是其中一种跨膜受体,髓样分化分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为TLR4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主要接头蛋白,TLR4和Myd88相互作用最终介导炎性因子的释放.本实验通过检测TLR4、Myd8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探讨TLR4信号转导通路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为UC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定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联合前白蛋白(PA)测定在鉴别诊断肝硬化或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中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64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硬组化)、60例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组)和6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血清RBP和PA的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RBP和PA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及消化性溃疡组(P0.01);消化性溃疡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RBP和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和PA联合检测能及时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及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可作为鉴别肝硬化或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复合法制备UC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中MMP-3和PPAR-γ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关系。结果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中MM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8/20)和55%(11/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MP-3的表达在UC大鼠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74.79±7.75、88.07±7.05、98.77±6.87;UC大鼠Ⅰ级、Ⅱ级、Ⅲ级两两比较MM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AR-γ在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35%(7/20),在正常大鼠结肠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80%(16/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UC大鼠Ⅰ级、Ⅱ级、Ⅲ级PPAR-γ的表达分别为74.09±13.76、49.25±10.86、11.76±6.12;UC大鼠Ⅰ级、Ⅱ级、Ⅲ级两两比较PPAR-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大鼠结肠黏膜中MMP-3表达与PPAR-γ表达呈负相关(rs=-0.454,P=0.044)。MMP-3在UC大鼠结肠黏膜中呈过度表达,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UC大鼠结肠黏膜中PPAR-γ表达明显下降,且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结论MMP-3与PPAR-γ不同表达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UC临床诊断及评估病理组织学分级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