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周红艳  周豫华  周卫 《中外医疗》2008,27(26):19-19
探讨研究cyclin D1表达DNA含量及细胞凋亡与肝临床发展关系.方法通过检测cyelin D1表达、细胞调亡发生和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王示:正常肝组织DNA含量度值为0.36±0.07,肝癌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DNA分别是正常水平人的1.78倍和2.2倍.结论 Cyelin D1的过度表达可反应肝的侵袭力.它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降脂散对肥胖高脂症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含量、肝体比值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后将肥胖型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预防组、减肥茶组、高脂饲料组、基础饲料组,加正常对照组共6组。各组根据不同方法喂养4周后,测体重、体长,计算Lee`s指数;取颈总动脉血备用;取肾周及睾周脂肪垫、肝脏分别称重,计算体脂含量和肝体比值。结果治疗组体重、lee`s指数明显降低,接近正常组(P>0.05),治疗组与正常组体重及Lee`s指数明显低于其余4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预防组与减肥茶组无明显差异(P>0.05)。脂肪重量和体脂含量:治疗组低于其余5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预防组低于减肥茶组、高脂饲料组及普通饲料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湿重和肝体比值:治疗组和预防组接近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正常组的肝脏湿重低于其余4组,肝体比值低于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降脂散具有降低脂肪和减轻体重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芦荟减肥茶。  相似文献   

3.
补体监测在肝癌病人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癌病人及肝癌术后病人血清补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0例肝癌病人、15例肝癌术后病人、10例肝硬化病人及 2 6例正常人血清的C3 、C4 、CH50 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肝癌病人血清中的C3 、C4 、CH50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P <0 .0 1) ;而肝癌术后病人血清C3 、C4 、CH50 含量则接近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补体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及肝癌术后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ANXA2)在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把142例病人分为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其中肝癌组64例,肝硬化组78例,收集两组病人的血清,同时从血库收集40份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3组病人外周血中ANXA2的含量,并分析外周血中ANXA2的表达与肝癌的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中ANXA2的平均浓度为(36.21±13.50)ng/ml,肝硬化病人中ANXA2的平均浓度为(25.68±11.54)ng/ml,正常对照组ANXA2平均浓度为(21.09±6.86)ng/ml,肝癌组与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比较,ANXA2平均浓度明显增高(P<0.01),同样,肝硬化组ANXA2平均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AFP值较高、分化程度较低、肿瘤直径较大、发生复发转移以及感染HBV的肝癌病人,ANXA2在血清中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段的肝癌病人血清中ANXA2的表达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者血清中ANXA2的浓度与AFP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r=0.077,P=0.546)。结论:ANXA2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ANXA2的含量有可能作为肝癌的诊断及预测复发转移趋势的一个指标,ANXA2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肝癌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和肝切除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综合治疗大肝癌中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肝细胞癌病人本院行肝切除术后的长期疗效及生存状况,其中进行单纯手术治疗185例,手术联合TACE综合治疗组175例。结果:肝癌病人单纯手术治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59.3%、35.7%,术后联合TACE综合治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71.3%、56.7%。结论:手术联合TACE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大肝癌病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状况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癌细胞凋亡及正常肝脏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50例,回顾其手术方式及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单纯肝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30例、接受射频辅助肝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20例。留取术中肿瘤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增殖基因、凋亡基因mRNA表达量;术后3d,采集血清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肝酶指标含量。结果:观察组肝癌组织中IFITM3、NCX1、CXCR2、Cep55、Bcl-2的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Caspase-3、Cyt-C的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d,观察组血清中肝酶指标ALT、AKP、GGT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射频辅助肝切除术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且不会增加正常肝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丹芍化纤胶囊对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丹芍化纤胶囊对四氯化碳 (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方法 :分别提取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自然恢复组、低剂量丹芍化纤胶囊治疗组、高剂量丹芍化纤胶囊治疗组大鼠的肝组织线粒体 ,测定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肝纤维化组及自然恢复组较正常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5 ) ,治疗后 ,高剂量治疗组及低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MDA含量均较肝纤维化组及自然恢复组明显降低 ,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丹芍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疗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对大鼠肝癌发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UDCA对照组、DEN组、UDCA高和低剂量组.DEN组及UDCA高低剂量组均给予DEN腹腔注射(20 mg/kg),正常对照组及UDCA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同时UDCA对照组及UDCA高低剂量组分别按30、30、15 mg/kg给予UDCA灌胃,正常对照组及DE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大鼠肝质量、体质量及肝脏系数的变化;并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甲胎蛋白(AFP)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不同组间DNA损伤修复基因hMTH1在大鼠肝脏中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降低,肝质量和肝脏系数明显增加,ALT、AST及AFP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DEN组相比,UDCA高低剂量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实时定量RT-PCR显示,hMTH1在DEN组大鼠肝脏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UDCA高低剂量组大鼠肝脏中hMTH1的表达较DEN组明显降低(P<0.05);且hMTH1在UDCA高剂量组中的表达也较UDCA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UDCA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DCA对大鼠肝癌发生有抑制作用,并能够抑制DNA损伤修复基因hMTH1的表达,其效果和剂量呈正相关,提示UDCA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体内转铁蛋白受体(TfR)mRNA表达的调节,为肝癌早期诊断和导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形成三种不同铁水平,分别采取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相大鼠肝脏以及肝癌患者手术标本进行Northernblotting分析.结果无论分组,TfRmRNA表达在缺铁时最高,正常铁水平次之,高铁时最低;正常铁水平下硬化组表达高于对照组,在肝切除后不同时相TfRmRNA表达水平不同,而缺铁及高铁水平则无此变化;肝癌中癌组织表达最高,癌周组织次之,正常组织最低.结论体内调节TfRmRNA的最基本因素为铁,TfRmRNA在肝硬化及肝癌中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10.
5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肝癌、肺癌、宫颈癌、直肠癌、胃癌)血浆D二聚体定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151例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各恶性肿瘤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且肝癌、肺癌、宫颈癌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较直肠癌组高(P<0.01)。结论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简称组化)对92例肝细胞肝癌(HCC)标本进行了耐 药基因产物 P-GP的检测。结果:术前未治疗的 76例 HCC中,癌与癌周肝 P-GP组化染色 阳性率分别为60.5%(46/76)与69.7%(53/76);由导向综合治疗后切除的16例标本中其癌 与癌周肝分别为31.2%(5/16)与78.3%(11/15)。表明经导向综合治疗后HCC中P-GP的 表达显著低于来治疗组(P<0.05)。提示导向综合治疗有助于克服HCC耐药。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c-fos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c-fos和c-cof mRNA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肝细胞癌组织及56例癌旁组织中HBsAg、HBV DNA、c-fos蛋白及c-fos mRAN的表达。结果 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率为87.5%(49/56)。肝癌组织HBV DNA阳性率为59.3%(35/59)。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组织c-fos蛋白 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中BLU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50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4个HCC细胞系,8例肝血管瘤旁和4例供肝组织,了解BLU基因在上述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结果4例供肝组织均未发生甲基化,8例肝血管瘤旁组织有1例发生甲基化,4个HCC细胞系有3个出现甲基化。50例HCC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分别检测到33例(66%)、18例(36%)发生甲基化;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3);肝功能Child B级患者甲基化率高于Child A级患者(P=0.041);甲基化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于阴性患者(P=0.004);甲基化阳性患者的半年无瘤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8)。结论BLU基因甲基化是HCC中的频发事件,可能参与HCC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组织芯片研究焦点黏附激酶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焦点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方法: 将148例HCC、137例癌旁正常肝组织及其10例正常肝组织制成组织芯片,直径为0.6 m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FAK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中FAK的阳性表达率为60.14%,癌旁正常组织FAK的阳性表达率为20.44%,正常肝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为0%。在HCC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有侵犯组FAK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无侵犯组(P<0.005和P<0.01)。结论: FAK在HC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可作为HCC的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广西肝癌组织中P^53蛋白和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广西29例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P^53蛋白、HBaAs和HBxAg。44.8%肝癌病例为P^53蛋白阳性,其癌内及癌P^5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27.6%和28.6%。21%的肝癌及及85.7%的癌旁肝组织中可见到HBsAg。  相似文献   

16.
对128例有病理诊断依据的肝细胞场(HCC)、47例慢迁肝(CPH)、105例慢活肝(CAH)、46例肝硬化(LC).采用嵌套式PCR技术检测其血标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IIA,对这两种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在HCC组。HCVRNA14.1%阳性,HBVDNA7i.3%阳性。CPH,CAH,LC和HCC的HBV感染率均在90%左右,而HCV感染率则分别为8.5%、9.5%、17.4%和19.5%,显示HCV感染率随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晚期肝病组的HCV感染率(19.0%)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9.2%,P<0.05)。提示HCV感染后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为HCC可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病理过程。HCV,HBV重叠感染率。HCC组高于CPH,CAH,而与LC相近,显示HCV重叠感染在原有HBV感染的基础上促进病变向着迁延化、慢性化,进而向着肝硬化、HCC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TT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T病毒(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第二代TTV PCR引物,从112例HCC患者、95例无HCC的慢性肝病(CLD)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检测TTV,每份DNA样本均取自50μl血清.记录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性别、年龄、肝功能、肿瘤特性、其他肝炎病毒指标和输血史),并分析其与TTV感染的关系.结果 (1)TTV DNA在HCC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17.86%(20/112),与在无HCC的CLD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15.78%(15/9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在输血史这一临床特征上,HCC和CLD组内,TTV DNA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80.00%vs 35.87%(P<0.05)和73.33% vs 27.50%(P<0.05);(3)在HCC患者中,TTV DNA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阴性组有显著升高,[(93±27)IU/L vs (68±31)IU/L](P<0.05),且TTV DNA的存在造成同时合并HBV和/或HCV感染的HCC患者ALT的显著升高(P<0.05);(4)在CLD患者中,有无TTV DNA的存在,对HBV和/或HCV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并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TTV这种可能经过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可造成HCC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但在CLD向HCC的转化中,似乎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甙元用随机引物法由pBR322-2HBV重组质粒/EcoRⅠ酶切片段(3.2kb)制备了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用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乙肝血清学指标、sIL-2R测定等综合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178例及肝细胞肝癌54例的肝细胞、血清、淋巴细胞、唾液内HBVDNA的存在类型、复制表达状态、分布定位特点与病变发展趋势的相关性,探讨了肝癌高危人群肝组织可能发生恶性转化的预测信号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9.
Expression of autotaxin mRNA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ofautotaxin(ATX)mRNAexistedinthehumanhepatocelularcarcinoma(HCC),andwhetherthereisrel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抗氧化能力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及肝癌(HCC)患者血清,分别检测其TAO、NOS浓度及NO水平,分析它们在肝脏疾病中的改变机制。结果:患者血清TAO在AH、CH中异常率占80%,在LC和HCC为50%;血清中NOS活性在肝病患者中的异常率在70%左右;NO水平在AH、CH和LC中异常率为70%,HCC组为48%。AH组、CH组TAO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LC和HCC组的差异不明显;肝病患者NO和NOS平均浓度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但HCC患者NOS和NO平均浓度均低于AH、CH和LC组患者。结论:肝病患者血NOS水平与N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NO增加可能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