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及负载肿瘤抗原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与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分离18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1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名健康献血者PBMC,体外培养,并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DC。以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a、CD80、CD83、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以HCCLM6肝癌细胞株制备肿瘤抗原,分别负载3种DC,最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负载前后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测定MLR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肝硬化和肝癌组PBMC、DC得率低于正常组(P<0.05);HLA- DR、CD1a、CD80和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也低于正常组(P<0.05);负载肿瘤抗原前肝硬化和肝癌组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MLR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负载肿瘤抗原后3组均提高, 并以肝硬化组提高最为明显,但IL-12含量仍低于正常组。结论DC表型和功能缺陷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和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肝硬化患者DC仍有一定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负载肝癌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Transgelin表达与其表型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正常人来源的DC分成3组,分别为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L的裂解物组和无负载DC(对照)组.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其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含量测定以反映DC功能;Western blot测定DC中Transgelin的表达.结果 3组DC的形态未有明显不同,负载低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3、CD86、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IL-1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6、Transgel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3、CD86和IL-12含量明显低于低转移组(P<0.05),而Transgelin表达则高于低转移组.结论 负载肝细胞癌裂解物的DC中Transgelin表达与其表型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于影像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该病的发现率和报道也日趋增多.目前对该病的起因及来源尚存在许多疑问,治疗标准也各有不同,因此在做出医疗决策时常有分歧:对于体积较小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长期随访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但在如何判断瘤体是否会增大以及选择大血管周围血管瘤合适的手术时机,以避免更大手术创伤和风险时,却十分困难,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四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认识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 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结果  3例为缺乏分化特征型 ,1例为向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 4例均手术切除 ,其中2例进行术后化疗。结论 免疫组化检查可病理确诊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结果 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表面以腹痛、腹块及大便性状与习惯改变为主。病变主要位于盲肠(9例)和升结肠(8例)。21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贫苦IE期7例,ⅡE期8例,ⅢE期6例。术前误诊率81.0%。手术切除率81.0%。5年生存率32.6%。结论 手术切除是本病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临床分期、根治手术、恶性程度是影响疾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年龄15~42岁,平均26.7岁;其中男1例,女5例.肿瘤位于胰头2例,胰体尾部4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2 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多发于青年女性;术前、术中明确诊断有助于术式的选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体内转铁蛋白受体(TfR)mRNA表达的调节,为肝癌早期诊断和导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形成三种不同铁水平,分别采取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相大鼠肝脏以及肝癌患者手术标本进行Northernblotting分析.结果无论分组,TfRmRNA表达在缺铁时最高,正常铁水平次之,高铁时最低;正常铁水平下硬化组表达高于对照组,在肝切除后不同时相TfRmRNA表达水平不同,而缺铁及高铁水平则无此变化;肝癌中癌组织表达最高,癌周组织次之,正常组织最低.结论体内调节TfRmRNA的最基本因素为铁,TfRmRNA在肝硬化及肝癌中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74年-1999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不包括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小肠性肿瘤6例中5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腺瘤;恶性肿瘤36例,其中恶性淋巴瘤17例(47.2%),腺癌11例(30.6%),平滑肌肉瘤6例(16.7%),类癌1例(2.8%),神经纤维肉瘤1例(2.85)。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是主要诊断手段。50%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8例(50%)根治性切除。36例获随访。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7.3%。远处转移和肿瘤大小对生态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手段,对无远处转移后应争取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裂解物和正常肝细胞裂解物后树突状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探索肝癌转移机制.方法 以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LM6-高转移、MHCC97L-低转移、Hep3B-不转移)制备裂解物与正常肝细胞株(ChangLiver)制备裂解物分别负载DC,并以无裂解物负载DC为对照,对DC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银染、电喷雾质谱分析,Pdquest软件查询IPI上人的非冗余蛋白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结果 双向电泳图谱匹配率>80%,相关因子平均>0.8;发现最大和最小差异大于3倍的蛋白质点21个,初步鉴定其中的12个.发现这些蛋白涉及细胞骨架(3号点:Ⅰ型角蛋白CK10;16号点:TPMsk3家族蛋白;21号点:β-中心体肌动蛋白)、信号传导(8号点:钙黏蛋白家族成员;11号点:膜联蛋白A2异构体;17号点:内涵体/溶酶体MP1作用蛋白前体)、细胞动力和能量代谢(6号点:细胞色素辅酶Q还原酶复合体核心蛋白;9号点:胆绿素还原酶A前体;13号点:苹果酸脱氢酶;20号点:线粒体前体)等方面及一些未归类蛋白(10号点:抗结直肠癌重链;18号点:Transgelin2).结论 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裂解物后DC蛋白质谱的变化涉及细胞骨架、信号传导、细胞质内物质运输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其中部分蛋白可能与DC2功能和肝癌转移潜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