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目的:优选盐酸青藤碱自溶性微针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微针对盐酸青藤碱经皮渗透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浇注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微针,以成型性和机械性为指标筛选可达到最佳载药量的处方,并对制备出的微针进行表征。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载药凝胶和微针的经皮渗透效果。运用HPLC检测盐酸青藤碱含量,流动相甲醇-0.1%磷酸盐水溶液(18∶82),检测波长263 nm。结果:最佳处方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软骨素、盐酸青藤碱质量分数分别为50%,15%,35%。制得的盐酸青藤碱微针针形完整、机械强度良好,能够穿刺铝箔和离体的大鼠皮肤;载药微针组和载药凝胶组的48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80 738.41±1 354.72),(15 210.02±288.57)μg·cm~(-2),渗透速率依次为(1 627.40±28.68),(321.72±15.20)μg·cm~(-2)·h~(-1)。结论:制备的载药自溶性微针机械性和成型性良好。相较于载药凝胶,盐酸青藤碱微针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经皮渗透,可改善青藤碱透皮制剂的透皮性能。  相似文献   

2.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甄小龙  刘婷  杨文婧  程昊  郝保华 《中草药》2010,41(6):892-896
目的在微针作用下,考察青藤碱水凝胶贴剂透皮给药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制备不同长度的微针,并制备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离体小鼠皮肤经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相同针形微针预处理不同时间后贴敷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青藤碱的透过规律并与未处理皮肤的被动扩散进行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结果 100μm微针、200μm微针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40.7、52.4倍;200μm微针预处理皮肤7 min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142.0倍。200μm微针经不同的力预处理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力大于5 N时透皮速率趋于平衡。结论微针与水凝胶贴剂结合经皮给药时,透皮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微针针形、预处理时间和所受的力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的考察。方法 以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为针尖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背衬材料。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双室载药微针,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针尖层、背衬层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双室载药微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大鼠体内外皮肤穿刺考察机械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双室载药微针的最优处方为40%乙醇-水溶液为药物溶剂;针尖工艺参数:HPMC与CS的比例为1∶4,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1,针尖药物总质量浓度为6 mg/mL;背衬工艺参数:PVA与PVP K30的比例为1∶2,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2,微针离心时间10 min,背衬药物总质量浓度为0.5 mg/mL。制备的双室载药微针外观形态、机...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 TP)是中药雷公藤属植物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具备生物利用度低以及吸收差、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治疗浓度、致死量小等特点。微针(microneedles, MNs)作为一种集注射与透皮为一体的物理促渗技术,其中的自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s, DMNs)还可根据治疗需求制作不同降解速度的自溶性微针。该文将雷公藤甲素与自溶性微针结合,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TP,并以成型性和机械性能作为考察指标,考察制备DMNs的基质比例、基质液的含水量、脱模方法及塑形剂的种类等。用HPLC测定其载药量,光学显微镜表征,并用HE染色考察其机械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通过实验确定DMNs-TP背衬层的最佳处方为PVP-PVA,两者比例为3∶1,基质与水比例为3∶4,DMNs-TP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50μm,每片面积为2.75 cm~2,含药量为(153.41±2.29)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24 h后DMNs-TP中TP的累积渗透量可达80%,而TP溶液则透过很少。实验证明微针对TP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T)可溶性微针(DMNs-NT),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NT,并以微针针体的成形性、机械强度及背衬层的柔韧性为指标,考察硫酸软骨素(C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的比例、基质液含水量、背衬层材料;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正置光学显微镜表征,并考察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DMNs-NT制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CS与PVP K30比例1∶1、基质材料与加水量比例5∶4、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背衬层材料。DMNs-NT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00μm,每片含药量为(15.4±0.5)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4 h后DMNs-NT中NT的累积渗透量可达95.8%,而NT溶液几乎没有透过皮肤,证明可溶性微针对NT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结论制备DMNs-NT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大分子药物NT的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治疗脱发的米诺地尔-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并对其进行表征和评价。方法 以生物可溶性水凝胶GelMA为基质,采用模印法和紫外交联法制备米诺地尔-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分别采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表征其形貌,采用机械性能和溶胀率测定考察交联度对微针机械强度和吸水性的影响,采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体外药物释放速度;采用动物透皮实验评价其透皮效果。结果 所得微针机械强度足以穿透皮肤实现透皮给药。微针吸水性良好,使其在刺入皮肤后通过吸附溶胀和降解释放包合的米诺地尔。结论 以GelMA为基质的米诺地尔-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具有生物相容性高、可缓释、靶向给药等优点。微针贴片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与其他剂型相比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徐月红  徐莲英  蔡定国  陈宝  何岚 《中成药》2004,26(6):444-446
目的:通过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优选全缘千里光碱凝胶剂基质,为制备全缘千里光碱透皮给药抗肿瘤的新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溶出仪建立体外释放实验,体外透皮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并通过RP-HPLC法测定释放液和接收液中全缘千里光碱的含量.结果:全缘千里光碱三种基质的凝胶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CMC-Na凝胶>HPMC凝胶>Carbopol凝胶.体外透皮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稳态透皮速率HPMC凝胶>CMC-Na凝胶>Carbopol凝胶.结论:凝胶剂作为全缘千里光碱透皮吸收新剂型是可行的,首选HPMC作为凝胶基质,不宜选择Carbopol作基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不同微针长度(针长)马钱子碱(brucnine,Bru)可溶性微针(Bru-DMNs),探讨针长对微针刺入性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不同针长(350、450、550、650、750、850μm)Bru-DMNs。通过铝箔及鼠皮穿刺实验考察各针长微针穿刺性能;在体溶解实验考察各针长微针溶解性能;皮肤HE染色观察各针长微针刺入皮肤的深度;皮肤屏障恢复实验评估各针长微针对皮肤角质层的影响;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各针长微针体外透皮性能;体内药效学评估各针长微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治疗作用。结果 350、850μm针长微针穿刺效果较差,450、550、650、750μm针长微针穿刺性能较佳,能成功刺入皮肤形成微孔通道成功递送药物,刺入皮肤后可快速溶解,微针越长,溶解越快;针长越长,刺入皮肤越深,皮肤角质层孔道闭合越慢(4~6 h);450μm针长微针促渗效果较差,长度达到550μm时即有较好促渗效果;各针长微针均可不同程度缓解和治疗RA,长度达到550μm时即可达到理想疗效。结论 当微针长度达到550μm时,各项性能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清肺消痤凝胶基质,并对其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屏障,采用正交试验以小檗碱的累计透皮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凝胶成型基质,并优选出最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结果:综合考虑了药物的累计透皮速率和患者顺应性,得出最佳的基质处方为PVA-1788用量3 g、CMC-Na用量为0.3 g、乙醇用量为6 g、甘油的用量为4 g、水的用量为26.7 g,总重为40 g,最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为5%氮酮。结论:PVA和CMC-Na组成的混合凝胶基质涂展性和药物体外透皮良好,性质稳定,可作为清肺消痤凝胶的最佳凝胶基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HPMC-硬脂酸)作为辣椒素透皮凝胶基质的适用性,并对制剂处方进行优化.方法 以HPMC-硬脂酸为基质制备了辣椒素透皮凝胶,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性能和稳定性.结果 所制备的凝胶为白色半透明胶体,正交试验筛选出的优化处方组成为1% HPMC-硬脂酸、15%丙二醇、10%甘油,辣椒素12h累积渗透量为275.45 μg/cm2.结论 以HPMC-硬脂酸为基质制备的辣椒素凝胶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经皮渗透性能,有望成为辣椒素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七花总皂苷水凝胶对皮肤创伤修复作用。方法切除大鼠全层皮肤,形成急性机械损伤动物模型。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凝胶做为阳性对照组,三七花总皂苷水凝胶(10 g/L、25 g/L、50 g/L)涂布创伤表面,每日1次,连续10日,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血管形成、创面组织学的影响。结果三七花总皂苷水凝胶组(10 g/L、25 g/L、50 g/L)随时间和剂量的增加确实有提高创面愈合率和降低感染创面感染反应的作用,病理结果显示三七花总皂苷水凝胶明显促进创面炎性渗出物吸收、肉芽组织形成和表皮增生。结论三七花总皂苷水凝胶能够促进大鼠皮肤创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朱颖  郑梁元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2):918-921
 目的制备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纳米粒。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粒子和纳米粒。制备了反相微乳液相图并考察了温度和单体浓度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对两种粒子的葡萄糖结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微乳的存在区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扩大,而不同单体的浓度对微乳液区域没有影响。制得的纳米粒用质子相关光谱法和高倍显微镜分别测定其粒径,约为800nm,形状为球形。在同样的时间内,聚合物纳米粒对葡萄糖的结合量大于普通聚合物粒子。结论说明随着粒径的减少,结合的灵敏度提高,有助于以后对胰岛素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13.
消疮凝胶剂成型工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消疮凝胶剂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凝胶的黏稠度、外观及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凝胶基质、防腐剂及保湿剂种类。结果:以7%CMC-Na为基质,基质∶药材提取物∶甘油比例为5∶4∶1,0.2%山梨酸为防腐剂,所制凝胶稳定性较好,pH值在6.03~6.56之间。结论:消疮凝胶剂成型工艺简单,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4.
O/W型微乳凝胶粒度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O/W型微乳凝胶的粒度分布特性及其与普通水凝胶的区别。方法:O/W型微乳凝胶样品经稀释后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进行粒度检测,通过对样品稀释方法和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样品检测方法;对含不同凝胶基质的微乳凝胶和不同微乳处方配制成的微乳凝胶进行粒度测定,并与普通水凝胶进行比较。结果:O/W型微乳凝胶用水稀释100倍后可进行平均粒度测定,平均粒度分布在10~100 nm;微乳凝胶与其同处方微乳的粒度分布相近;与普通水凝胶有明显区别。结论:粒度测定可作为微乳凝胶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体内异位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基质分泌和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评估Ica作为软骨组织工程促进剂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家兔关节软骨细胞;制备封装在包埋盒中含Ica终浓度为1×10-5M的软骨细胞-胶原水凝胶构建物,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家兔背部皮下,分期取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a对构建物中软骨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生化方法检测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分泌量;ELISA测定II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的合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物酶联反应检测软骨特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在凝胶中载入1×10-5M浓度范围内的Ica可使细胞-凝胶构建物外观更为致密,类似于软骨组织;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及生长活性;促进GAG和ColⅡ的分泌;提高Aggrecan、CollagenⅡ和Sox9等软骨细胞特有基因的表达。结论:Ica可维持体内异位环境下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表型,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和软骨特有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一种安全有效的促进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退障凝胶中大黄素、大黄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2487系统);Empower色谱工作站;色谱柱Kromasil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2∶18);紫外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μL。结果:大黄素在0.02~0.125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酚在0.072~0.360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素、大黄酚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99.2%。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具有专属性,可用于退障凝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马妍妮  韩欣  隋宏  王文苹 《中成药》2012,34(3):446-450
目的 制备胡芦巴胶改性材料并对其结构和粉体性质进行表征,评价其用于片剂时对崩解和溶出性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分别制备胡芦巴胶与甘露醇的共研物、与丙烯酸的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各材料的结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其表观形态,测定其粉未的休止角、松密度和振实密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吸水溶胀性能,压制不同含有量 上述材料的盐酸小檗碱片并测定片剂崩解时限和溶出度.结果 低含有量胡芦巴胶能改善片剂崩解和溶出,但用量增大则延缓崩解;与甘露醇制得的共研物在吸水性、流动性和促进崩解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与丙烯酸的共聚物呈多孔状、遇水迅速膨胀呈透明凝胶,流动性和促崩解性能明显提高,且可能作为超级崩解剂应用,有利于拓宽其在药剂中 的应用.结论 共研和共聚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胡芦巴胶的流动和吸水性能,能够显著促进片剂崩解和释药,有利于拓宽其在药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用于关节炎治疗的钙离子敏感型葛根素-海藻酸钙可注射水凝胶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方法]制备不同处方配比的葛根素-海藻酸钙水凝胶,通过大鼠皮下注射埋植实验,考察葛根素-海藻酸钙水凝胶的体内降解情况;同时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分别测定注射水凝胶周围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变化;通过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不同埋植时间点水凝胶周围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不同观察时间点各实验组凝胶直径无下降趋势,凝胶体内降解速率缓慢;与假手术组比较,葛根素-海藻酸钙凝胶周围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而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表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产生短期物理损伤炎症反应,长期埋植后葛根素-海藻酸钙凝胶周围组织无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研究中构建的可注射葛根素-海藻酸钙凝胶,体内降解缓慢,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良好药物及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脂质体与温敏凝胶相结合,制备新型注射用关节腔给药系统,并研究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青藤碱脂质体,通过单因素考察、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选取壳聚糖/β-甘油磷酸(CS/β-GP)为温敏凝胶制备体系,并采用透析袋法对青藤碱脂质体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度进行测定。建立家兔关节腔给药模型,应用DAS 3.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而研究其药动学。结果制备青藤碱脂质体最优处方为药脂比1∶6,大豆磷脂与胆固醇比6∶1,油水比1∶6。体外释放结果显示,青藤碱脂质体温敏凝胶缓释效果明显,至114 h还未释放完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青藤碱脂质体温敏凝胶的生物利用度约为青藤碱注射液的2.0倍(P0.01),达峰时间显著延长,约为青藤碱注射液的3.0倍(P0.01),血药峰浓度降低(P0.05),缓释效果优于青藤碱注射剂。结论青藤碱脂质体温敏凝胶性状稳定,缓释效果明显,注射于家兔关节腔后,经体液侵蚀后自行消解,可用于关节腔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