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30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用组针重泻法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0例,均收到单穴一次针刺治愈的奇效。1组针及针刺方法用3根同样长度的毫针,以间隔ICin的等边三角形,在穴位上垂直或斜向刺入并达到同样的深度(针尖在组织内尽可能保持着等边三角形)。一手以拇指、示指、中指捏住3根针属作同步提插、捻转、振颤,使患者病变区产生强烈的得气感,当能感觉到较强滞针时,应快速同步出针。取平行于第三腰椎的阿是穴(一侧痛重取同侧一穴,双侧痛重取双侧各一穴)。组针斜向横突刺入。一般2.5~3.5寸门寸。3cm)深,有时针尖可抵横突。施用手法得气后迅速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AT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benefitresponse,CBR)。方法Ⅲ~Ⅳ期乳腺癌患者64例,分为AT组(ADM+TAX)38例,NP组(NVB+DDP)26例。结果AT组有效率68.4%(26/38),CBR率55.3%(21/38);NP组有效率65.4%(17/26),CBR率53.8%(14/26)。组间疗效及CBR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静脉炎,均为可逆性。结论AT方案和NP方案对于复发或有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应用。  相似文献   
3.
该实验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实验、家兔体外凝血4项实验和大鼠心肌缺血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丹酚酸组分中3个代表性成分的药效活性的差异,并利用CRITIC权重法评价代表性成分的药效贡献率;结果得到丹酚酸组分中代表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的贡献率分别为28.85%,30.11%,41.04%。采用摇瓶法测定了丹酚酸组分在水以及不同p H缓冲液中的油水分配系数,进一步以质量权重系数和药效贡献率相结合的方法整合表征了该组分整体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丹酚酸组分在正辛醇-水/p H 1.2的盐酸溶液/p H 2.0,2.5,5.0,5.8,6.8,7.4,7.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0.32,1.06,0.89,0.98,0.90,0.13,0.02,0.20,0.56。该实验为组分整体性质的表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姜黄色素-共聚维酮共研磨粉体性质及溶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坤  汪晶  仝萌  于翔羽  胡子奇  黄一平  张振海 《中草药》2020,51(23):5949-5955
目的 以姜黄色素为模型药物,考察辅料共聚维酮在共研磨过程中的应用特性及共研磨产物提高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体外溶出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共研磨法,在姜黄色素粉末中分别加入0%、1%、3%共聚维酮,制成不同比例的共研磨物,通过激光粒度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粒径形态进行考察;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鉴别药物在共研磨物中的物相状态;测定姜黄色素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和共研磨物在2种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并考察其加速稳定性。结果 与原料药相比,共聚维酮共研磨物粉末粒径减小,吸湿性和DSC无明显变化;XRPD中姜黄色素主要峰强度有所减弱,结晶度降低;共研磨物中姜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在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后溶出未发生变化,稳定性较好。结论 共聚维酮作为新型辅料,其与姜黄色素共研磨后得到的产物能有效改善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的溶出度,且稳定性较好;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淫羊藿为传统补益类中药,经羊脂油炙后可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以往文献对淫羊藿的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药效变化2个方面,本课题组创新性从黄酮成分吸收代谢角度,并基于活性成分转化-肠吸收屏障网络耦联作用研究炙淫羊藿的炮制机制。炙淫羊藿炮制作用分为炮制过程“热”和炮制辅料“羊脂油”的作用2个关键环节,课题组通过连续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ADME角度着重阐明了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热”的作用与科学内涵,并首次提出基于“自组装胶束”体内形成机制阐述炮制辅料“羊脂油”的作用与增效机制。该文就课题组多年来对炙淫羊藿炮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展望,以期为现代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环糊精辅助提取丹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振海  刘力  徐德生 《中成药》2005,27(3):264-266
目的:研究环糊精辅助提取丹参的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丹参素、干浸膏为指标,对β-环糊精辅助提取丹参工艺与水提丹参工艺进行比较.结果:β-环糊精辅助提取工艺的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指标明显优于水提提取物,丹参素和干浸膏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环糊精辅助提取工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口服中药多糖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最重大的科学进展之一,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治疗疾病的中医理论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肿瘤免疫疗法异曲同工。研究表明应用"阴阳平衡"的思路指导中药多糖免疫抗肿瘤可以更好的为肿瘤治疗服务,但是目前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缺少对免疫抑制因素的探索。同时,中药多糖在组成、结构方面的分析检测复杂性加大了研究其口服吸收代谢以及体内作用机制的难度。因此该文在对中药多糖的构效关系、吸收代谢过程、肿瘤免疫分子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多糖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的发展思路,为更好的开发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口服中药多糖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参是少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被认为是人参皂苷.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人参炮制、体内转化过程的具体描述,对于上述过程中产生的稀有皂苷为何增强抗癌活性的探讨也并未明确.因此,该文首先描述了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多样性,包括天然产生人参皂苷以及炮制或生物转化过程所产生的特有皂苷.接着对炮制或体内转化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稀有皂苷与抗癌活性存在的潜在构效关系.了解这些化学变化以及药理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提高人参皂苷的抗癌活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利于发展新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拟制备pH依赖型黄芩苷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以期达到结肠定位和快速释药的目的。方法: 采用溶剂法制备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 、红外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考察。结果: 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黄芩苷以非晶体形式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IR结果表明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之间可能存在非共价键作用。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Eudragit S100比例达到1:6时,药物在pH 1.2的稀盐酸溶液2 h中基本不释放;在pH 6.8的磷酸缓冲液中,4 h累积溶出率小于15%;在pH 7.6的磷酸缓冲液中,1 h累积溶出度达到90%以上。结论: 所制备的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能够达到结肠定位和快速释药的目的,并提高结肠部位黄芩苷的浓度。  相似文献   
10.
中药肝毒性问题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目前,肝细胞系、亚细胞、三维培养、模式动物等体内体外模型在中药肝毒性的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系统观和整体论的引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网络毒理学等新方法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肝毒性标志物挖掘和肝毒性预警等方面。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中药肝毒性研究领域的成果,分析和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结合病/证模型和网络毒理学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对该课题组开展的淫羊藿潜在肝毒性的初步研究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中药肝毒性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推动中药肝毒性研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