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癫痫外科中边缘系统癫痫(LE)术前定位的复杂性以及临床中的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系统的局灶性癫痫患者3例,所有患者皆在我研究所实施了局灶性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对这3例患者术前各项评估结果,包括发作症状、头皮脑电图(EEG)及MRI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但头皮EEG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皆出现在对侧.另一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后部,靠近穹隆.头皮EEG与发作症状显示患者为双侧独立起源的颞叶癫痫.最后1例致痫灶部位与第2例相似,但症状及头皮发作期EEG显示为额叶起源.结论 LE不论从症状、神经电生理还是在手术决策方面都非常复杂.颞叶内侧型癫痫头皮EEG可出现定位错误;临床表现为双侧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可能来自位于颞叶后部中线附近的单一致痫灶;LE中致痫灶位于相似部位的患者,可以因致痫灶病理性质不同而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效果和脑电图变化.方法 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33例,30例获得随访列入研究,EEG检查26例异常.分为PET组(22例)和MEG组(8例),发作频率分别为4.8±1.9次/月和4.6±2.2次/月.根据癫痫发作特点、脑电图、PET或脑磁图、CT或MRI定位致痫灶.周边剂量为8~13Gy,中心剂量为16~45Gy,照射范围略大于PET和MEG所提示的致痫区范围.术后每3个月复查EEG,并对照术前EEG,观察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国际癫痫学会分类法分为6级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随访时间6~19个月,Ⅰ~Ⅱ级10例(33.3%),Ⅲ~Ⅳ级14例(46.7%),Ⅴ级4例(13.3%),Ⅵ级2例(6.7%).总有效率80.0%.PET与MEG两组病例癫痫发作频次皆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12个月分别降至2.0±1.3次/月和1.8±1.1次/月.随访EEG逐渐恢复正常12例(48.0%),好转9例(36.0%),无变化2例(8.0%),恶化2例(8.0%).PET与MEG两组之间在治疗前后都没有差别.结论 PET或MEG定位致痫灶,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肯定,EEG可以在术后随访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5年神经内外科学术活动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期会议名称重点内容地点截稿日期联系单位联系人邮政编码2005年8月19-26日2005全国癫痫诊疗新进展研讨会(1)美国癫痫中心组织结构与分级标准。(2)癫痫病和癫痫发作的最新国际分类。(3)EEG基础、皮质EEG、脑深部EEG以及录像EEG。(4)颅内电极-技术与策略。(5)皮质电刺激、诱发电位以及多导生理记录的应用。(6)磁共振新技术与致痫灶的发现。(7)癫痫外科治疗的策略和术式。(8)额、顶、颞叶癫痫的发作特点和手术治疗。(9)无病灶性癫痫和功能区致痫灶。(10)致痫灶的神经病理基础。(11)顽固性癫痫。(12)典型案例讨论北京2005年8月10日北京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现为难治性癫痫的低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表现为难治性癫痫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CT/MRI/PET)资料、脑电图(EEG/VEEG/ECoG)资料和手术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动态脑电图(EEG)检查明确致痫灶完成定位诊断,术中行皮质脑电(ECoG)监测,再次验证致痫灶,同时快速冰冻确诊肿瘤性质,完成定性诊断。全部患者在显微镜下先行致痫灶(肿瘤)切除术,并根据致痫灶部位的不同,加行皮质热灼,功能区行软膜下横切、颞叶病灶行患侧海马切除术。结果随访6~40个月,平均24个月癫痫症状消失(EagleI级)26例,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EagleII级)2例,肿瘤均无复发。结论表现为难治性癫痫的脑肿瘤多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术前动态EEG明确致痫灶,术中ECoG监测下切除脑肿瘤及致痫灶是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头皮脑电图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皮脑电图(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4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痫源发放(epileptogenic discharges)位置,术中以ECoG(皮层脑电图)及深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深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下电极脑电图(ECo G)监测对磁共振阴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头皮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6例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视频EEG监测,观察颅内电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头皮EEG、临床发作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6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2~5 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5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5例显示一侧局灶性放电起源,1例患者显示双侧放电起源。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EngelⅠ级4例(57.1%),EngelⅡ级1例(14.3%),随访不满1年的按谭氏术后效果分级,达到了满意。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7.
皮层注射氯化亚铁建立外伤性癫痫动物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外伤性癫痫模型,观察症状、脑电图(EEG)和病理改变,探讨病理及致痫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不同剂量氯化亚铁(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或杏仁体致痫,设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30 d行为学评分、EEG记录,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及Nissl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1 000 nmol氯化亚铁皮层注射后平均经过(60±18)s的潜伏期,大鼠EEG表现出多种形式的癫痫样放电波形,大鼠症状及EEG呈典型癫痫变化,该组模型成功率87.5%,其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氯化亚铁皮层注射组大体外观见右额叶萎缩,明显棕黄色,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氯化亚铁右杏仁体注射组亦可见边缘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着。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证实含铁化合物的沉积。皮层及杏仁体氯化亚铁注射部位、实验侧海马CA3区神经元减少,核固缩,胶质增生明显。结论含铁化合物在大鼠的皮层和边缘结构的沉积可以导致慢性的、自发性发作的癫痫灶形成。皮层注射1 000 nmol氯化亚铁建立的外伤性癫痫动物模型比杏仁体注射铁离子建立的模型更接近人类的外伤性癫痫临床与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癫痫的患者63例,予拉莫三嗪治疗,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6个月时行脑电图(EEG)检查,观察患者用药前后EEG痫性放电及脑电背景方面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3个月及6个月时EEG痫样放电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背景活动α波频率、θ波及δ波个数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拉莫三嗪可使癫痫患者EEG痫性放电明显减少,对脑电背景活动影响较小,从而为临床癫痫用药提供电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置入术在临床的应用时机、方法,评估头皮视频脑电图(scalp EEG,sEEG)与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EG,iEEG)两者监测技术在癫痫外科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初步确定致痫灶部位,在参考非侵入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颅内电极置入、长程脑电图监测技术进行致痫区定位,然后切除致痫灶。结果手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Engel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7例,IV级1例。术后发生头皮脑脊液漏3例,修补缝合并延长拆线时间后愈合。1例出现少量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头皮视频脑电图与颅内电极置入并进行长程脑电图两者监测是准确定位致痫区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步EEG-功能性MRI(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7例症状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同步EEG-fMRI检查.对EEG出现痫样放电时的fMRI数据进行分析,将痫样放电导致的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改变区域叠加在MRI图像上,确定癫痫灶的位置;并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同步EEG-fMRI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7例患者同步EEG-fMRI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相同,但范围比后者显示的扩大.癫痫灶切除术后14例发作控制,3例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同步EEG-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准确,无创伤性;对手术定位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和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加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病人的致痫灶,采用CT MRI EEG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 皮层脑电脑(ECoG)联合检测定位。对检出的阳性病灶在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行致痫灶切除,切除后监测仍有癫痫波者加行MST;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单行MST。结果致痫灶阳性检出率86%。皮层电极检测显微镜下致痫灶切除加MST,术后91%的病人癫痫发作停止,半年后约1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结论CT MRI EEG SPECT ECoG联合检测,对手术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术及MST创伤轻微、效果比较可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灶及致痫灶的不完全切除和形成皮层软化及疤痕,可能是导致癫痫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确定癫痫致病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佩戴能在高场强MR室中使用的EEG高级电极帽,在MR扫描的同时采集EEG数据,记录棘波发生时间,并根据棘波的发放时间输入信号曲线,找出fMRI数据,求fMRI数据体与该曲线的相应关系,将相应程度高的区域(激活区)叠加在MRI的三维图像上,从而对癫痫致病灶进行定位。将该致病灶的位置、范围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中显示的致痫灶进行比较。结果 13例(56.52%)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10例(43.48%)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相同,但是范围明显大于术中所确定的致病灶范围;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15例(65.22%)癫痫未再发作,5例(14.29%)术后3周内出现癫痫发作1~4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得到控制,3例(13.04%)仍有发作,给予药物控制后仍无法控制,但发作频率为每月(3.1±1.4)次,较术前发作次数明显降低。结论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定位致病灶,其定位准确,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均较高且是无创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间期MRI与脑电图(E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相关性以及MR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4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传统MRI及视频EEG检查,并对其中25例颞叶癫痫患者行弥散加权像扫描.手术方式包括标准颞前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致痫灶切除术等,对切除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传统MRI检查结果显示的异常包括:海马硬化(16例)、脑发育不良(5例)、颞极蛛网膜囊肿(3例)、颅内肿瘤(3例)、脑软化灶(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软化合并颞极蛛网膜囊肿(1例)和小脑萎缩(1例).发作间期颞叶癫痫患者发作侧海马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102.1±4.7)×10-5 cm2/s]较对侧[(84.6±5.9)×10-5 cm2/s]明显升高(t=12.7,P<0.01).所有癫痫患者发作间期EEG均呈异常改变.2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所示病变区与发作间期EEG定位的致痫灶部位一致,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显示正常而其发作侧海马ADC值却较对侧增高.结论 传统MRI与ADC同时用于评价致痫灶优于任一单独应用者,如结合EEG将更有助于对癫痫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A型钾通道Kv4.1在戊四唑(PTZ)致痫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的表达变化,探讨A型钾通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致痫后1 h、24 h、72 h组。腹腔注射PTZ制备大鼠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Kv4.1在各时间段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致痫组大鼠海马区Kv4.1蛋白表达水平在致痫后1 h、24 h、72 h三个时间段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致痫组之间Kv4.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癫痫模型海马区A型钾通道Kv4.1蛋白表达增多,Kv4.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癫痫的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癫痫中多致痫灶放射外科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 ,尤其是针对多致痫灶的情况。方法 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 ,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 ,按靶区设定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2 1例 ,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 ;B组 ,48例 ,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 3~ 1 6个月 ,观察两组病例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癫痫发作频率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病例在三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 ,两组之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别 ,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病例间癫痫控制疗效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 ,B组 (48.6 % )高于A组 (33 .3 % ) ;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 ,A组 (2 2 .2 % )高于B组 (1 4 .3 % )。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PET显像所提示的全部致痫灶中有假阳性情况存在 ,但难以鉴别。在遇到此情况时 ,放射外科靶区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 ,可提高的治愈率并降低无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病灶合并顽固性癫痫的术前评估策略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行癫痫手术治疗的4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核磁共振、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效果进行总结。结果2例患者MRI显示为颅内多发钙化灶,但所患癫痫的种类不同。局灶性癫痫患者手术效果好,而全面性癫痫的效果较差。1例为双重病理,致痫灶部位为颞叶内侧,手术虽未完全将病灶切除也同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例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虽然病灶多发,但EEG证实其致痫灶范围局限,切除重点病灶后,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颅内多发病灶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综合征。EEG在手术前评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依靠EEG,正确判断出癫痫属局灶性,并准确地定位致痫病灶,手术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颞叶癫痫(TLE)患者发作间期清醒期和睡眠期视频EEG(V-EEG)数据进行分析,研究TLE患者左右侧颞区网络节点属性的改变及全脑平均路径长度的变化。方法收集32例TLE患者,将32例TLE患者进一步分为左侧17例和右侧15例,与2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清醒期及睡眠期脑电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颞区清醒期β节律、睡眠期δ节律,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相应节点不同时期的聚类系数及全脑平均路径长度的变化特点,将数据使用图论的方式表示出来,使网络特点可视化。结果TLE患者清醒期与睡眠期颞区的聚类系数、全脑平均路径长度均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致痫侧的聚类系数较非致痫侧的聚类系数升高(P<0.05)。TLE患者致痫区域部分节点的连接密度增加,传输性能及效率降低。结论TLE患者发作间期清醒期、睡眠期局部节点属性发生改变,且与致痫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AD67/GAD65在颞叶癫痫发生后大鼠海马内源性促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实验组大鼠选用海人酸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选取腹腔注射后3 h、6 h、12 h、24 h、48 h、7 d、30 d为研究的时间点,颞叶海马的CA1区、CA3区、齿状回为研究部位.腹腔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大鼠处死前进行EEG描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D65、GAD67蛋白的表达.结果海人酸致痫后6 h,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GAD67/GAD65的比率较对照组升高(P<0.01);海人酸致痫后30 d,实验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D67/GAD65的比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颞叶癫痫急性期CA1区、CA3区GAD67/GAD65比率的增高及慢性期齿状回GAD67/GAD65比率的降低与颞叶癫痫发生及癫痫发生后机体的内源性抗痫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发作时间与致痫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FS)程度及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关系。方法 104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SE实验组,建立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诱发SE30min(A组)、60min(B组)、90min(C组)后注射水合氯醛终止发作。各组大鼠自SE终止发作后于相同实验条件下普通饲养45d,观察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变化,记录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生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Nissl染色和Timm硫化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实验组海马MFS情况。结果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成功诱导大鼠SE的发生,发作程度均达Ⅳ级以上,EEG类似人类颞叶癫痫。80%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均发展为自发痫性发作,与SE时间无关。与对照组相比,实验A、B、C三组双侧海马CA3区均表现MFS(P0.05)。实验B组与A、C组相比,CA3区MFS明显增加(P0.05)。结论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可诱导SE,癫痫持续发作60min后终止的大鼠海马CA3区MFS明显增加,SE发作时间与海马MFS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