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一种保留颈3、颈7棘突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改良组)或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传统组)治疗的69例多节段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组患者38例,平均年龄51.2岁(42~67岁);男25例,女13例;传统组患者31例,平均年龄52.4岁(35~69岁);男18例,女13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时VAS评分改良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改良组角度大于传统组(P<0.01);传统组13例(41.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改良组4例(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4例(12.9%)患者出现C5神经麻痹,改良组3例(7.9%).结论 此种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可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及颈部疼痛的发生,与传统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是否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2月,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5例患者行传统颈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评估两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了解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8.0士20.4)%,B组为(56.7士19.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4.3%,B组为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推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同时还减少了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右江医学》2019,(3):192-196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74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C3椎板切除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将接受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颈椎曲度指数(CCI)、轴性症状(AS)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术后6个月评分以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AS评级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OM值及ROM丢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术后的ROM值低于对照组,ROM丢失值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CI丢失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的CCI丢失值少于对照组。结论 C3椎板切除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神经改善率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利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代替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9月我们对41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其中18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A组);23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2.1±26.3)%,B组患者为(62.6±11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MRI显示椎管减压充分。结论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从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术中情况,同时比较术前、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变,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应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2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9例,均行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Frankel分级行疗效评价。结果:66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JOA平分术后改善率75.2%,神经功能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影像学检查65例,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正常,未见再关门现象。3例颈部轻度僵硬和活动受限。结论: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维持椎板位置牢靠,避免"再关门",减少术后颈部僵硬、疼痛,颈部轴性症状轻微,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采用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改良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31例(传统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颈椎总活动度(ROM)及轴性症状。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改良组平均24.3个月,传统组平均24.5个月。改良组术前JOA评分(8.13±0.47)分,术后(15.09±0.53)分,改善(6.95±0.68)分,传统组术前JOA评分(8.09±0.53)分,术后(14.94±0.47)分,改善(6.84±0.49)分,两组间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前后ROM减少(5.42±1.89)度,传统组手术前后ROM减少(8.67±2.39)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8例,传统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能较大程度保留颈椎活动度,能有效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而观察组37例患者实施双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就两种不同手术方案后患者的优良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三项指标进行详尽对比.结果 对照组总优良率是75.68%(28/37),而观察组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JOA评分(11.37±2.85)分,观察组JOA评分为(14.79±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于单开门对于老年颈椎椎管狭窄疗效更优,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高,大幅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孙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8+160-158,16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35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锚定法)、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IL)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患者54例(A组);应用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CSM患者71例(B组)。术后即刻、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均可彻底减压并保持椎管成形后稳定,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低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获得随访的2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eck Disability Index ),评估其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生活工作改善情况。结果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运动、感觉及疼痛恢复良好,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由术前的(7.48±0.53)分增加至术后的(12.84±0.85)分,NDI评分由术前的(62.5±4.1)分降至术后的(46.4±2.2)分,在随访期间术后JOA、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梁柱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58-1159
目的:对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9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使用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后随访,对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C2~7角度与JOA评分增长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脊髓后移距离与对照组相比较低。结论: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可以十分有效的减少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能够避免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缺点,并发症较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30例采用ELAP治疗并获得24月以上随访的患者,评测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测量患者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增加距离(SCD)、开门距离(LOS)、开门角度(LOA)、术前颈椎前凸角度(LA),并结合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参数,研究以上参数之间及其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互影响关系. 结果 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分为(10.13±2.16),术后JOA评分平均分为(13.97±1.78),JOA评分改善率为(56.22±22.47)%.年龄≥70岁则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下降,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之间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别(P>0.05);术前、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年龄与术前评分间无显著相关,与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SCD,LOS及I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LA与SCD,LOS,LOA无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呈显著相关(P<0.01),与SCD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 SCD,LOS及L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SCD呈显著相关;LOS及SCD对ELAP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对颈椎前凸角度的影响,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探讨保留颈后部肌肉止点在防止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28例采用保留C2和C7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和21例传统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术后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改善率,颈椎Cobb角和Ishihara指数的变化,轴性症状的情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和传统术式在术后JOA改善率方面的作用相同,Slac术式术后3个月随访时在颈椎Cobb角和Ishihara指数的变化上要小于传统术式,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术后随访时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和新出现症状的比例要低于传统术式,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的手术时间要少于传统术式.结论 颈椎后路手术中尽量避免对肌肉的损伤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可以更好的保护颈后部的伸肌组群,可以获得与传统术式相同的神经减压效果,可以更好的维持颈椎前凸角度,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辅助下扩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扩大ACDF组68例和传统ACDF组7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撑开指数(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index,IDI)及3个月时融合率。 结果扩大ACDF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ACDF组(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2组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术后即刻,扩大ACDF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传统ACDF组(P<0.05)。3个月时扩大ACDF组融合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扩大ACDF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扩大了颈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住院且行CEOL术的94例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超声骨刀分为超声骨刀组及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引流管留置天数、脑脊液并发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脊髓功能评分系统(17分法)评分、JOA改善率和术后门轴骨愈合情况。结果: 与传统组相比,超声骨刀组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引流管留置天数均明显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复查,两组患者的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声骨刀组的门轴骨愈合率较传统组低;术后1年复查,两组患者的JOA改善率和门轴骨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EOL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安全且有效;与咬骨钳相比,应用超声骨刀虽然导致门轴骨的延迟愈合,但可以减少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