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1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其中,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组35例,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组1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术前和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单髁置换术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3个月;胫骨高位截骨术组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4.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因素比较,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KA组在失血量、术后16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优于HTO组;两组组内HSS评分、WOMAC评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情况及疗效。方法系统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62例(72膝)大于75岁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记录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术后2周,1.5、3、6、12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62例患者中,术中没有死亡和局部并发症。围术期术后系统性并发症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1%,共有8例(12膝)失访,54例(60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9±3.5)个月。HSS评分恢复到平均(86.2±12.8)分,优良率88.3%。结论通过术前合理选择病例,术中、术后密切监护调整,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和功能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使得全膝关节置换术也可以在高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动脉损伤的发生率极低.根据国外不同研究中心的统计,其发生率为0.03%~0.17%[1].动脉血栓形成是其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愈合差,有较高的截肢率及死亡率.有些病例可能没有以术后并发症进行报告,而仅仅被视为原有血管疾病发作[1-2].本文报告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置换术后动脉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包括感染、截肢。甚至死亡。在正常人群中这种并发症非常罕见(发病率仅为0.03%~0.5%),极易被外科医师忽略,但是动脉硬化患者相关的手术动脉并发症发生概率较普通患者明显增高,需格外警惕。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对162例患者(共172侧膝关节)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50例合并不同程度下肢动脉硬化,现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4例患者的随访观察及文献复习,探讨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病程转归和预后。方法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2~75岁,随访时间7~34个月,2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随访包括屈髋肌、伸膝肌、小腿三头肌肌力和括约肌情况以及Epstein评分。结果手术组术后临床获得功能恢复和完全恢复,肌力Ⅳ-Ⅴ级,大小便功能完全恢复。Epstein评分优良。非手术组临床上获得不完全恢复,肌力Ⅱ-Ⅳ级,大小便功能未恢复jEpstein评分可。结论脊髓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治疗。早期诊断是获得最佳治疗机会的前提。保守治疗很难得到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MRI评价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体终板损伤和骨折椎体邻近间盘损伤的关系,为OVCF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行椎体成型术的66例(76个骨折椎体)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通过MRI评估患者骨折椎体终板和骨折椎体邻近间盘的损伤情况。 结果:76个骨折椎体中57个椎体有终板损伤(75%)。57个有终板损伤的骨折椎体中27个椎体只有上终板损伤(47%),22个椎体同时有上下终板损伤(39%
),8个椎体只有下终板损伤(14%)。76个骨折椎体中48个椎体有邻近间盘损伤(63%)。48个有邻近间盘损伤的骨折椎体中22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上方(45%),19个骨折椎体同时有上下间盘损伤(40%),7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下方(15%)。结论:骨折椎体终板损伤与邻近椎间盘损伤有密切关联,提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骨折椎体的终板损伤及邻近间盘损伤。  相似文献   
7.
8.
影响双拉力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切出股骨头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双拉力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影响因素。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91例,测量术后及终末随访时患髋正位X线片,测量参数包括:下拉力螺钉距离股骨颈内侧皮质距离D,上、下拉力螺钉钉尖至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距离(D2、D1)、术后至终末随访时拉力钉切出趋势即上拉力螺钉在股骨头内相对位置的变化(P1-P2)。结果D1、D2、(D1 D2)与(P1-P2)相关(r=0·457,P=0·000;r=0·474,P=0·000;r=0·512,P=0·000)。D1<1cm和≥1cm组间的(P1-P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6,P=0·149);D2<1cm和≥1cm组间的(P1-P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8,P=0·008),(D1 D2)<2cm和≥2cm组间的(P1-P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5,P=0·046)。结论保证双拉力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2枚拉力螺钉钉尖至软骨下骨距离之和小于2cm;上拉力螺钉的深度应距软骨下骨距离1cm之内。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性的重建虽能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关节面的目的,但功能上难以与正常软骨一致。应用可降解的聚合物把移植的软骨细胞包埋起来进行移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透明软骨。目的:观察以同种异体兔软骨细胞胶原包埋后,点种法移植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纯种兔制备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后分为3组:分别进行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单纯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和仅在大面积软骨缺损的软骨下钻孔。结果与结论:术后2,4,12,24周观察组织学动态变化,发现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而软骨细胞点种法组和单纯软骨下骨钻孔组缺损区仅为纤维组织填充,并且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兔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1)。说明胶原包埋点种法软骨细胞移植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