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 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 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 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 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发生T11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 ,T12及L1两个椎体骨折4例。 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χ2=0.218,P=0.641),胸背部 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t=9.30,P< 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低于骨折组(t=5.63,P<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χ2=12.333,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 史(OR=1.36;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4.36) 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 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 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Concerning the Modic change of lumbar spinal endplate, the Modic change types, forming cau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ic change and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have been studied from anatomy,...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钻在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经椎弓根切除半椎体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的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9例接受常规的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术(A组),16例采用环钻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术(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2)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手术时间A组平均(213±33)min;B组平均(17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出血量A组平均(840±118)ml;B组平均(710±7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侧凸Cobb’s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1.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4.3%;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3.0%,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6;t=1.35,P=0.20)。后凸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7.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7.1%;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4.3%,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2;t=1.12,P=0.29)。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应用环钻在增加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1月~2007年2月间收治的77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1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26例(B组).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时间A组130~185 min,平均162 min,B组145~205 min,平均168 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出血量A组400~600 ml,平均485 ml,B组500~800 ml,平均646 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A组临床疗效评定优26例,良18例,可6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为86.3%;B组优10例,良8例,可6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69.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A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2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2%.B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6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脑脊液漏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较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高、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ODI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mL、后路组为(845.7±8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2、5.091,P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7,P<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4、0.502、1.535、0.968,P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结论 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辅助下扩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扩大ACDF组68例和传统ACDF组7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撑开指数(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index,IDI)及3个月时融合率。 结果扩大ACDF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ACDF组(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2组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术后即刻,扩大ACDF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传统ACDF组(P<0.05)。3个月时扩大ACDF组融合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扩大ACDF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扩大了颈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2岁,汉族,农民。主因颈肩部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2个月,伴右上肢、右手指麻木半个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以右侧为著,致颈部活动受限,无双上肢放射性疼痛。无咽痛、异物感,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服消炎止痛药物及牵引治疗,。症状无缓解。曾行影像学检查考虑颈4椎体肿瘤,未行特殊治疗。半个月前患者疼痛加重,并出现右肩及右手指麻木。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颈椎肿物”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钻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行常规PSO和应用环钻行PSO治疗37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常规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5.6±3.7)岁;后凸角为45.3°±4.6°。环钻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3.3±4.2)岁;后凸角为47.6°±5.9°。评估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常规组随访时间为12~22个月,环钻组为13~20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均输血量常规组分别为平均(224±45) min、(1043±234) ml、(876±300) ml,环钻组分别为平均(180±31) min、(785±163) ml、(500±230) ml。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矫正丢失率常规组分别为91.4%、5.8%,环钻组分别为90.9%、6.2%。JOA评分改善率常规组为81.1%,环钻组为83.7%;常规组VAS评分降低(7.7±1.1)分,环钻组降低(7.8±0.8)分。术后常规组1例患者诉鞍区麻木,末次随访时基本正常。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截骨间隙及后方植骨已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环钻用于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截骨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胞膜整联蛋白α1β1、α2β1参与的17β-雌二醇抗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细胞传代至第3代,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培养液培养,按以下分组实验:对照组,加入少量乙醇作为对照;雌激素组,加入17β-雌二醇干预;雌激素+抑制剂组,加入17β-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 182780干预.细胞培养48 h后,行流式细胞术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胶原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与Ⅰ、Ⅱ型胶原的粘附水平;western印迹法对整联蛋白亚基α1、α2、β1定量检测.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呈阳性,髓核细胞纯度较高.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0,P<0.001).雌激素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细胞对Ⅰ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Ⅱ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P<0.05),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联蛋白α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2和β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7β-雌二醇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为上调了整联蛋白α2β1的表达,进而增强了细胞与胞外Ⅱ型胶原的黏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 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问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同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