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7岁,主诉右手麻木及行走不稳8a。视诊可见患者发际低,但无明显短颈畸形。查体发现颈部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四肢肌力轻度减弱,肌力约为Ⅴ级;肩肱反射阳性,双侧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阵孪阴性;Hoffman征及Babinski征均为阳性;10s屈伸试验:左手16次,右手14次;Tandem征阳性;JOA评分12分。  相似文献   
2.
胡临  田伟  刘波  李勤  李志宇  袁强  王永庆 《山东医药》2010,50(28):20-21
目的探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应用指征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8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3例采用基于CT的导航,14例采用基于ISO-C 3DC臂的导航。结果全部患者达到骨性愈合,没有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损伤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于治疗Hangma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中导航技术使其更加准确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广泛应用。它具有保留手术节段活动,保留置换节段的生物力学环境,减少临近节段退变等优点。尽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中期的临床效果尚缺乏报道。 材料与方法:对2003年12月到2006年1月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5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11例。随访时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0.9岁)。随访时间36.0-55.63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8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为8.71个月。。记录患者症状、神经系统体征及影像学情况。 结果:JOA评分中位数术前为14.0,末次随访时为16.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为92.17%。末次随访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8.56°±4.76°与术前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10.4°±4.97°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r=0.33)。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与术后三个月7.52°±3.37°相比略有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立位置换节段的曲度-0.96°±6.52°与末次随访时中立位置换节段的曲度-2.65°±7.95°有相关性(r=0.53,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立位置换节段的终板间夹角为2.61°±4.85°与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中立位假体终板间夹角0.71°±6.41°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3年随访的疗效是满意的,颈椎置换节段的生理运动范围及生物力学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因素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期随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实施的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例患者61个椎间盘,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11例.评估患者病程长短、置换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等术前因素对末次随访疗效的影响.结果 截至2009年1月,术后36个月以上的53例患者中5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55.6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9个月.术前神经症状时间936个月的患者JOA改善率中位数与≤3个月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325,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比≤O.87的患者与>0.87的患者相比,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及颈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应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后早期行手术治疗.拟手术节段退变严重的患者,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相对禁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经验,评价导航下置入齿突螺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Ⅱ型齿突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岁(19~64岁).16例患者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1 d,平均10 d;4例为陈旧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螺钉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置入.术后应用领托制动6个周.结果 20例患者的螺钉均准确置入,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3~14个月(平均8.7个月)随防.18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率达90%.骨折愈合的患者无临床不适症状.结论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置入齿突螺钉可以减少患者与医生的X线暴露量,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或后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缓解疼痛和矫正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或后凸治疗,在伤椎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不用或应用球囊扩张后注射骨水泥,骨水泥固化后拔除工作套筒,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前平均(8.5±1.1)分,术后平均(2.2±1.3)分;椎体矢状面指数(SI)术前平均57%,术后平均76%;Cobb角术前平均(24.3±3.5)°,术后平均(16.9±2.8)°。结论椎体成形或后凸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有缓解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伴有神经受损和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固定19例,后路椎体截骨20例。前路固定组:平均年龄38.3岁(21~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3个月(2~16个月),术前后凸角平均25.2°(10°~43°)。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年龄39.9岁(18~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6年(2个月~16年),术前后凸角平均27.6°(5°~60°)。结果前路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4min(140~395min),平均出血为994mL(300~20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14.7°(0~35°),平均矫正10.5°(5°~16°)。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3min(190~3950min),平均出血为1654mL(800~38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4.4°(-10°~30°),平均矫正23.2°(7°~40°)。所有的不完全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都得到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截骨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后凸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使用透视下及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进行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经验 ,分析手术成功的要素。方法 自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行颈椎椎弓根螺钉 -AXIS钛板内固定 2 9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1例。年龄 2 6岁~ 76岁 ,平均年龄 4 9.4岁。使用C形臂X线透视下螺钉置入 2 5例 ,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下椎弓根内固定 4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 174枚。结果  174枚螺钉中有 15 5枚 (89% )位置正确。 19枚螺钉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均为内倾不够 ,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根合并症。计算机导航置入螺钉 2 4枚 ,位置正确率 10 0 %。术前颈椎后凸者固定节段曲度平均- 12 .1°术后平均 - 0 .6° ,明显得到纠正。术后 3个月和 6个月的随诊 ,颈椎曲度和固定节段椎体高度均维持 ,没有出现内固定物松动 ,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 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是颈椎获得牢固固定的方法 ,为颈椎后路手术提供了更广的操作空间 ,免去部分同时前路手术的需要 ,而且可以用于颈椎后凸的矫正。但是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及周围的神经血管使手术难度加大 ,在透视下可以比较安全地置入螺钉 ,更好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外伤患者行"C3椎板切除、C7上半椎板切除、C4~6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探讨颈椎病的创新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外伤患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椎管造影、CT、CTM、MRI等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有手术指征后,行"C3椎板切除、C7上半椎板切除、C4~6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83例获得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7个月,患者均有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术前平均JOA评分7.05分,术后平均9.1分,末次复查时平均JOA评分10.38分。植入人工骨位置理想,愈合满意。出现C5神经根牵拉、轴性疼痛等并发症,经处理后逐渐恢复。结论 "C3椎板切除、C7上半椎板切除、C4~6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方法简便,适于掌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预后好,患者恢复快,是一种术式合理并方便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应用于胸腰椎新鲜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25例病例,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43岁(20~68岁),其中包括:(1)自愿接受截骨内固定术以避免前路手术的患者10例;(2)有复合性创伤患者7例;(3)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并有中柱损伤的8例。分析患者术后及随诊脊柱后凸的矫正程度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最长随访3年。结果手术时间100~190 min,平均140 min,术中估算出血量300~1500 ml,平均900 ml。术后Cobb角9°~13°,平均3.3°,矫正9°~34°,平均21°,术后随诊3~6个月有1°~12°丢失,6个月后无继续矫正角度丢失。术后随诊无明显腰痛,无内固定折断或失效,未出现手术节段神经损伤或神经损伤加重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在矫正脊柱后凸的同时虽然降低了椎体高度,但保证了脊柱前、中、后柱的稳定性,通过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即可达到牢固固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效果的维持,利于避免术后脊柱后凸复发及内固定失效。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出现胸腰椎骨折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