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炎症性肠病(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UC明显多于CD(75例Vs 15例)。平均发病年龄UC(43.3±16.4)岁,CD(33.1±13.6)岁。IB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最多见,黏液脓血便在UC明显多于CD(52%Vs 13.3%),并发症的发生率CD明显高于UC(40%Vs 6.7%)。75例UC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15例CD中6例经结肠镜及活检确诊,4例经消化道造影、5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3例误诊。结论: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以UC为主,CD发病年龄早于UC。IBD临床表现和肠外表现形式多样;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以、生存状况。方法:调查256例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生存状况。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将256例患者分为UC组(154例)和CD组(102例)。UC组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CD组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组患者40~49岁患病的人数最多(42,27.3%),CD组患者在20~29岁患病数最多(26,25.5%),其次是50~59岁(24,23.5%)。(2)UC组患者腹泻(130,84.4%vs58,56.9%)、血便(119,77.3%vs 52,50.0%)、里急后重(70,45.5%vs 21,20.6%)的发生率高于CD组,而腹部包块(2,1.3%vs 11,10.8%)的发生率低于CD组,P<0.05。(3)UC组患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130,84.4%vs 74,72.5%)、糜烂(133,79.9%vs 66,64.7%)发生率高于CD组,而息肉样病变(18,11.7%vs 26,25.5%)、肠管僵硬/狭窄(11,7.1%vs 20,19.6%)低于CD组,P<0.05。(4)UC组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4,2.6%vs 14,13.7%)显著低于CD组,P<0.05。结论:UC与CD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期,UC患者主要为肠道黏膜受损,而CD患者主要是肠道增殖性受损,且UC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低于C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贵阳市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IBD患者106例,溃疡性结肠炎(UC)95例,克罗恩病(CD)11例。回顾性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比较UC与CD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CD呈散发;UC及CD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7.7±16.9)岁、(30.1±14.4)岁(P<0.01);UC及CD吸烟患者分别占20.0%、45.4%,UC患者吸烟时间显著长于CD患者(P<0.01);居住在城镇的UC(80%)患者显著多于CD患者(36.3%),P<0.01;UC及CD发病均主要集中在脑力劳动者(68.4%,72.7%);UC的临床表现以腹泻(80.0%)、体重减轻(38.9%)最为常见,CD以腹痛(90.9%)和贫血(63.6%)最常见;UC住院患者以慢性复发型(62.1%)、中度(60.0%)、直肠乙状结肠炎(33.7%)及活动期(92.7%)最常见,CD以非狭窄非穿通型(54.5%)、结肠型(54.5%)最常见。结论:1999-2008年贵阳市IBD发病呈上升趋势,以UC多见,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区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79例患者中,有6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1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2∶1和1.5∶1。在UC患者中17.19%为直肠炎,35.94%为直乙状结肠炎,34.38%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12.50%。CD患者中有20.00%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6.67%为结肠,40.00%为回结肠,而13.33%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2000~2004年诊断IBD 62例,1995~1999年诊断IBD 17例。结论后5年IBD发病数较前5年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炎性肠病(IBD)患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及其针对的靶抗原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隆病(CD)及50例正常者进行ANCA的筛选测定,用ELISA检测ANCA针对的不同靶抗原.结果 42例UC患者中血清ANCA阳性者占65.6%,均为核周型染色,明显高于CD患者ANCA的阳性率(6.7%,P<0.05).UC患者ANCA针对的抗原主要是增加通透性杀菌蛋白(BPI).BPI-ANCA的阳性率随着UC疾病程度的加重而有升高趋势,重度组比轻度组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ANCA与BPI-ANCA的阳性率与UC的病变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ANCA对IBD特别是UC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BPI是UC患者ANCA的主要靶抗原,BPI-ANCA的检测不但有助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而且是判定UC疾病活动性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酶N-乙酰化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和AS-PCR技术检测中国湖北地区无血缘关系的IBD患者105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组(UC组)87例与克罗恩病组(CD组)18例,和正常对照120例的NAT1基因多态性。结果:IBD组中,NAT1*3,NAT1*4,NAT1*10和NAT1*1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20.48%,50.00%,21.90%和7.6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D组NAT1*10等位基因频率略高于UC组(25.00%比21.26%),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NAT1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和慢代谢乙酰化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UC组快代谢基因型(NAT1*10纯合子)与CD组相比有增高趋势(16.67%比12.6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AT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389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近14年来武汉地区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病情况与临床病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UC的发病情况与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近14年武汉市5家教学中心医院经结肠镜与病理诊断为UC的病例,统计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以及诊断与预后。结果:近14年UC病例明显增多,呈上升趋势,但仍然是少见病。389例患者中,男女比1.53∶1,均龄42岁,平均病程3.7年。UC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80.2%)、血便(75.1%)。肠外表现18例(4.6%),并发症35例(9.0%),较西方国家低。病变以初发型(40.6%)和反复发作型(44%)为主,轻中度病变多见(86.6%),部位以左半结肠炎为主(76.6%),绝大多数患者经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86%)。结论:近14年来武汉地区UC呈上升趋势,但仍是少见病。临床特点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病情较轻,经治疗预后较好,但诊断困难、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住院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了解该市近年来 IBD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方法选取该市10家三级综合医院,调查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符合 IBD 诊断的102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人口资料及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该市近7年 IBD 住院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29例 IBD 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53例,克罗恩病(CD)患者157例,未定型 IBD 患者19例。本组 IBD 患者男女比例为1.23∶1.00,IBD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93±16.78)岁,UC 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CD 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居多;本组 IBD 患者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UC 住院病例明显多于 CD ,住院 IB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 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64.4%)为主,CD 以狭窄型(41.2%)和炎症型(51.0%)为主。 IBD 主要症状有腹泻(91.0%)、腹痛(84.6%)、血便(79.4%)等;肠外表现(6.1%)和并发症(10.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7.7%)及病理检测(29.2%)。结肠镜检查显示 UC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 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为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和类固醇激素为主,较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2.4%,病死率0.4%。结论该市 IBD 发病数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CD 以狭窄型和炎症型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并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Liang WD  Li JS  Li KS  Jin J  Yan J  Yang JF  Bi YT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6):1825-1829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RFLP法和PCR-SSP法对183例无关联的IBD患者[包括14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41例克罗恩病(CD)]和160例健康对照者IL-8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845(T/C),-738(T/A),-353(A/T),-251(T/A)和+678(T/C))进行分析.结果 单个SNP与IBD发生风险没有关联,IL-8基因-353 A/T、-251 T/A和+678 T/C三位点的特殊单体型AAT在UC患者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O%比23.7%,P=0.046),不过这种单体型在CD患者和对照中的分布没有差别.结论 IL-8基因的单体型AAT与UC发病之间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OR=1.441,95%CI1.007~2.06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 8 (IL-8 )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the risk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Method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of IL-8 gene at -845 T/C, -738 T/A, -353 A/T, -251 T/A and +678 T/C were analyzed in 183 IBD patients. They included Crohn's disease( CD, n =41) , ulcerative colitis( UC, n = 142) and healthy controls (n= 160). The method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PCR-RFLP)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 PCR-SSP) were employed. Results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any of these five SNPs in IL-8 gene with the occurrence of IBD. A specific haplotype AAT(-353 A/T, -251 T/A & +678 T/C) was over-represented in UC cases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s(31. 0% vs 23.7%, P= 0.046). But the distributions of this haplotyp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D cases and controls. Conclusion Our data support a significant but modes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AT haplotype of IL-8 gene and UC( OR = 1. 441, 95% CI 1. 007 -2. 063).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9例、UC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著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及其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全科医师对炎症性肠病(IBD)的知晓情况,了解其培训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2—3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自愿参与调查的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及其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55名全科医师开展调查,问卷包含IBD知晓情况测评试卷和IBD培训需求问卷2个部分。共回收有效问卷55份。对试卷成绩分布情况、全科医师的IBD知晓情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知晓情况差异,以及全科医师对IBD培训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5名全科医师的IBD试卷及格率为30.9%(17/55),总得分(52.2±12.0)分。将IBD病因、诊断、治疗和病例分析各部分试题的分数标化为百分制后,55名全科医师得分分别为(83.6±37.0)、(60.2±18.3)、(54.9±14.1)和(31.8±20.7)分。全科医师对UC和CD的诊断知识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99/165)比60.4%(166/275),χ2=0.006,P=0.94],对UC的治疗知识知晓情况高于对CD的治疗知晓情况[72.1%(119/165)比27.7%(61/220)χ2=74.643,P<0.01]。全科医师培训需求最高的内容是IBD的药物、外科及营养支持治疗(90.9%,50/55),其次是临床表现(80.0%,44/55)。结论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整体对IBD知晓水平不佳,尤其对IBD诊断、治疗知识的知晓明显不足,对CD的治疗知识掌握情况更加不足。全科医师对IBD的治疗和临床表现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