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B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青岛地区三甲医院所有确诊住院IBD患者,按照统一标准复习其临床资料,并按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近10年来住院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UC与CD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烟酒史、诱因或加重因素、过敏史以及城乡分布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CD的平均诊断年龄要比UC年轻(P<0.05),CD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C患者(P<0.05)。UC病变以左半结肠以远受累为主占72.43%,临床表现以轻中型为主,占81.48%,CD病人以回肠和结肠为主占71.43%。结论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UC的发病远多于CD,所得IBD临床资料与其他亚洲和欧美国家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20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确诊的200例IBD住院病人。结果:13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69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47%CD病人经手术后确诊,其中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贵阳市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IBD患者106例,溃疡性结肠炎(UC)95例,克罗恩病(CD)11例。回顾性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比较UC与CD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CD呈散发;UC及CD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7.7±16.9)岁、(30.1±14.4)岁(P<0.01);UC及CD吸烟患者分别占20.0%、45.4%,UC患者吸烟时间显著长于CD患者(P<0.01);居住在城镇的UC(80%)患者显著多于CD患者(36.3%),P<0.01;UC及CD发病均主要集中在脑力劳动者(68.4%,72.7%);UC的临床表现以腹泻(80.0%)、体重减轻(38.9%)最为常见,CD以腹痛(90.9%)和贫血(63.6%)最常见;UC住院患者以慢性复发型(62.1%)、中度(60.0%)、直肠乙状结肠炎(33.7%)及活动期(92.7%)最常见,CD以非狭窄非穿通型(54.5%)、结肠型(54.5%)最常见。结论:1999-2008年贵阳市IBD发病呈上升趋势,以UC多见,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区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贵阳市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IBD患者106例,溃疡性结肠炎(UC)95例,克罗恩病(CD)11例.回顾性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比较UC与CD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CD呈散发;UC及CD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7.7±16.9)岁、(30.1±14.4)岁(P<0.01);UC及CD吸烟患者分别占20.0%、45.4%,UC患者吸烟时间显著长于CD患者(P<0.01);居住在城镇的UC(80%)患者显著多于CD患者(36.3%),P<0.01;UC及CD发病均主要集中在脑力劳动者(68.4%,72.7%);UC的临床表现以腹泻(80.0%)、体重减轻(38.9%)最为常见,CD以腹痛(90.9%)和贫血(63.6%)最常见;UC住院患者以慢性复发型(62.1%)、中度(60.0%)、直肠乙状结肠炎(33.7%)及活动期(92.7%)最常见,CD以非狭窄非穿通型(54.5%)、结肠型(54.5%)最常见.结论:1999-2008年贵阳市IBD发病呈上升趋势,以UC多见,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区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武汉市炎症性肠病(IBD)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病变程度、范围及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0-2005年武汉市5家医院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为IBD病例共603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21例,克罗恩病(CD)82例,分别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因素的关系。UC与CD间的差异及相关分析用χ2检验。结果:521例UC中,并发症34例(6.5%),82例CD中,并发症40例(48.8%)。重度UC和全结肠炎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重度和远端结肠炎患者(分别25.8%比3.9%,12.8%比4.9%,P<0.01)。有并发症的CD患者的手术史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57.5%比14.3%,P<0.01),但CD病变范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UC。UC的并发症与疾病病变程度和范围有关,而CD与手术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对本院1995年至2004年来住院治疗的101例炎症性肠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中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UC明显多于CD,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43.63±14.08)岁,UC与CD发病年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UC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病变以累及左半结肠为主,有肠外表现少、重度患者少的临床特点,大都采取正规升级治疗方案,治疗后有效缓解;CD发病例数较少,大都以并发症行手术治疗后确诊。结论:本院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逐年上升,IBD的诊断应依靠内镜及病理为主,规范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宣教及定期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住院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了解该市近年来 IBD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方法选取该市10家三级综合医院,调查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符合 IBD 诊断的102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人口资料及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该市近7年 IBD 住院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29例 IBD 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53例,克罗恩病(CD)患者157例,未定型 IBD 患者19例。本组 IBD 患者男女比例为1.23∶1.00,IBD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93±16.78)岁,UC 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CD 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居多;本组 IBD 患者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UC 住院病例明显多于 CD ,住院 IB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 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64.4%)为主,CD 以狭窄型(41.2%)和炎症型(51.0%)为主。 IBD 主要症状有腹泻(91.0%)、腹痛(84.6%)、血便(79.4%)等;肠外表现(6.1%)和并发症(10.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7.7%)及病理检测(29.2%)。结肠镜检查显示 UC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 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为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和类固醇激素为主,较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2.4%,病死率0.4%。结论该市 IBD 发病数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CD 以狭窄型和炎症型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并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清中可溶性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在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与其他炎性标志物、临床疾病活动度、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011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炎症性肠病(IBD)病例55例,其中UC 29例,CD 24例,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内镜下对疾病程度进行评分,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XCL16水平。结果:UC和CD患者血清中CXCL16水平分别为(1.99±0.47)ng/ml和(2.24±0.74)ng/ml,均较正常对照[(1.54±0.34)ng/ml]明显升高(P<0.05);血清CXCL16水平与CDAI评分(r=0.588,P<0.05)和CRP(r=0.427,P<0.05)均显著相关,CXCL16对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诊断学价值[CD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41-0.941);U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698-0.887),P<0.01],但是特异性较低,尤其在UC中更明显。结论:CXCL16可作为IBD血清学分子标志物并用于对IBD诊断的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以、生存状况。方法:调查256例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生存状况。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将256例患者分为UC组(154例)和CD组(102例)。UC组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CD组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组患者40~49岁患病的人数最多(42,27.3%),CD组患者在20~29岁患病数最多(26,25.5%),其次是50~59岁(24,23.5%)。(2)UC组患者腹泻(130,84.4%vs58,56.9%)、血便(119,77.3%vs 52,50.0%)、里急后重(70,45.5%vs 21,20.6%)的发生率高于CD组,而腹部包块(2,1.3%vs 11,10.8%)的发生率低于CD组,P<0.05。(3)UC组患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130,84.4%vs 74,72.5%)、糜烂(133,79.9%vs 66,64.7%)发生率高于CD组,而息肉样病变(18,11.7%vs 26,25.5%)、肠管僵硬/狭窄(11,7.1%vs 20,19.6%)低于CD组,P<0.05。(4)UC组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4,2.6%vs 14,13.7%)显著低于CD组,P<0.05。结论:UC与CD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期,UC患者主要为肠道黏膜受损,而CD患者主要是肠道增殖性受损,且UC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低于C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79例患者中,有6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1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2∶1和1.5∶1。在UC患者中17.19%为直肠炎,35.94%为直乙状结肠炎,34.38%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12.50%。CD患者中有20.00%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6.67%为结肠,40.00%为回结肠,而13.33%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2000~2004年诊断IBD 62例,1995~1999年诊断IBD 17例。结论后5年IBD发病数较前5年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IBD的CTC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IBD中克罗恩病(CD)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4例CD的CTC主要表现为病变呈多节段性,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病变段管腔狭窄,导航下病变段肠壁黏膜面凹凸不平呈鹅卵石状,肛周及回盲部周围脓肿并瘘道形成。3例UC的CTC导航下见整个直结肠黏膜面弥漫分布多个浅表溃疡灶,溃疡部位黏膜面毛糙、肠壁轻度不规则增厚、肠壁轻到中等度强化。结论:CTC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肠壁、肠腔或肠外病变,形成整体的二维、三维结肠影像,为临床提供比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对IBD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据报道,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在欧洲北部的发病率高于南部,但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则显示欧洲北部-南部IBD发病率的梯度差异消失。该研究旨在调查UC和CD在克罗地亚Prim orsko-goranska郡的发病率。材料与方法:前瞻性调查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5年间所有新确诊的178例(女性81例,男性97例)IBD患者,其中70例UC、100例CD及8例不确定性IBD,所有患者均经标准诊断协议确认。与患者相关的资料收集均由胃肠病学专家完成。结果:经年龄校正后UC和CD的年发病率分别为4.3/105(95%CI2.6~6.0)和7.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LR-4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标本,通过RT-PCR检测肠黏膜中TLR-4 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NF-κB转录活性及ELISA检测血清中IL-8和IL-10的含量.并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C及CD患者TLR-4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851±0.43及1.87±0.31 vs 0.24±0.1,P<0.05);IBD患者肠黏膜中NF-κB转录活性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IBD各组血清中IL-8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UC组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UC组患者TLR-4表达水平和IL-8呈正相关,和IL-10呈负相关.结论:TLR-4在IBD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NF-κB活化,增加IL-8的转录和表达和抑制IL-10的表达参与了IB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CMV基因水平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2007~2010年.对76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52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24例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研究CMV感染者肠道病理标本及其血液的分子水平、肠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以40例非炎症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化着色显示CMV抗原阳性9例(7例是UC、8例是严重IBD病例),对照组CMV抗原均阴性。PCR-CMV基因在全部IBD肠组织标本、血液中均阳性有23(30.3%)例,16(30.8%)例为UC,7(25.9%)例为CD。此外,5(6.6%)例IBD中(2例UC,3例CD)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而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在对照组,5(12.5%)例血液中检测到CMV基因,仅1例(2.5%)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结论:UC与对照组相比,更易检测到CMV(在血液和肠道组织样本)(P=0.034和P<0.0001),而C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在肠道组织标本检测CMV基因(P=0.002),在血液或肠道检测到CMV基因与IBD持续时间明显相关(P=0.004和0.03),但与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结肠镜下的活动性、全结肠炎、需要特殊治疗和外科手术无关。在本研究中,检测到肠道CMV基因或抗原常与IBD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探讨IGF-1与IBD活动度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0月诊断为IBD的患者75例,其中克罗恩病(CD)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收集同期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且年龄、性别构成与IBD组相近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arvey和Bradshow标准的疾病活动指数(简化CDAI)及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对CD和UC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分级.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的IGF-1表达.结果 活动期UC和CD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49.37±101.81)、(112.23±45.94)ng/mL;缓解期分别为(159.4±91.63)、(142.89±121.61)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00±62.55)ng/mL(P值均0.05).UC组中,全结肠型和部分结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57.56±96.60)、(140.47±101.68)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中,结肠累及型和小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97.48±29.35)、(145.90±113.14)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患者的肠道黏膜IGF-1呈高表达,而对照组呈低表达.结论 血清IGF-1对判断IBD的活动度、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不强.IBD患者的肠壁组织中可见IGF-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可能肠间质细胞局部分泌的IGF-1介导了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炎症性肠病(IBD)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9例,其中克罗恩病45例,溃疡性结肠炎4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设为CD组、UC组和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三组肠壁厚度、肠壁内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RI),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与改良Mayo评分表分别对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1)CD组与UC组肠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肠壁内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结肠镜检查、CDAI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显示,CD组活动期32例,缓解期13例;UC组活动期33例,缓解期11例;两组活动期肠壁厚度明显高于缓解期,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缓解期,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低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肠壁厚度≥4 mm为临界值,超声检查对CD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为84.37%,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2.22%,尤登指数0.89;对UC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87.8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3.33%,尤登指数0.9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在早期诊断炎症性肠病及活动性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