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肝细胞癌(HCC)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22例非肝癌疾病组织标本进行CD34和CD105染色,并比较它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肝癌组织中CD105、CD34的表达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T=12.586、20.852,P〈0.001);CD105与门脉癌栓、肝内转移、病理分级均有密切关系,(T=2.3802-5.583,P〈0.05);而CD34-MVD与上述3种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CD105、CD34均与肿癌的大小有关(T=2.1289、2.9652,P〈0.05)。结论CD105是一种较好的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适用于肝细胞癌新生血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CD105、CD34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判断HCC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获得随访资料的112例HCC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其中伴有癌旁组织为100例)HCC肝移植患者肿瘤组织中微血管CD105、CD34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CD34主要表达于HCC的肿瘤区域,显示瘤内成熟肿瘤血管,而CD105主要表达于紧邻肿瘤的癌旁区域,能够显示癌旁活性新生血管;pTNM分期、肿瘤直径及甲胎蛋白(AFP)值仅在单因素分析中对预测肝移植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MVD-CD105和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对预测肝移植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癌旁MVD-CD105与门静脉癌栓(rs=0.257,P=0.010)、pTNM分期(rs=0.350,P=0.000)、AFP(rs=0.208,P=0.038)具有相关性.结论 抗CD105抗体可作为标记肝癌内活性新生血管的理想标记物,MVD-CD105在H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HCC肝移植术后预测复发的一项独立指标,有前景成为辅助HCC肝移植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CD105和CD34染色在胃癌组织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差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胃癌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②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对55例新鲜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进行CD34和CD105染色。并比较其肿瘤的微血管密度(IMD)。③结果CD105染色极易将胃癌组织切片中的新生血管与非新生血管区分开来;而CD34染色切片中非新生血管亦有着色。以CD34为内皮细胞标记物计得的肿瘤内IMD值显著高于CD105组(t=12.08,P〈0.001);以CD34计数肿瘤远处转移组IMD值与无肿瘤转移组无明显差异(t=0.59,P〉0.05);而以CD105计数所得肿瘤远处转移组IMD值高于无远处转移组(t=2.58,P〈0.05)。④结论CD105是一种较CD34更好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适用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VEGF、核内 EGFR及CD105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VEGF、核内 EGFR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检验,两者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在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和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内 EGFR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值(MVD)在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7.3±5.6)和(8.9±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VEGF与核内 EGFR的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EGF、核内 EGFR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 MVD值与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肿块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解剖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 MVD呈正相关性(r =0.516,P=0.004),VEGF的阳性表达与核内 EGFR 的阳性表达、核内 EGFR 的阳性表达与 MVD 之间无相关性(P >0.05)。结论 VEGF、核内 EGFR及CD105在早期 NSCLC均有表达,VEGF、核内 EGFR的表达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HCC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32例(分为1年内有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5在边缘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1、8、2例,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边缘癌组织CD105的阳性表达率与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04).1年复发组边缘癌组织微血管密度IMVD-CD105(53.69±12.16)明显高于1年未复发组(37.80±16.62),差别有显著意义(t=3.37,P=0.002);而癌旁组织IMVD-CD105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1.52,P=0.199).中心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5±0.02),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26±0.02)(P<0.05);肿瘤边缘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65±0.08),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P<0.05).边缘癌组织CD105 mRNA高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有关(t=4.34,P<0.01);中心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无关(t=0.93,P>0.05);边缘癌组织IMVD、CD105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 CD105-I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CC边缘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且其表达与肝癌的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癌组织中CD105与Nestin表达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肝癌新生血管标记物。②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34例肝癌标本CD105和Nestin的表达。③结果肝癌组织中CD105和Nestin均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肝癌组织中CD105、Nesti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t=27.022、63.438,P〈0.001);有包膜浸润、门脉癌栓及肝内转移病人CD105的表达明显增强(t=2.768~6.371,P〈0.01);而Nestin的表达与上述3种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④结论CD105可以作为新生血管的标记物用于抗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VEGF表达及MVD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及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5 0例HCC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阳性表达为癌细胞胞浆棕黄色着色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HCC的MVD范围 / 32~ 2 32 ) / 0 .74mm2 ,平均 (14 8.5± 5 3.2 ) / 0 .74mm2 。HCC的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患者年龄、HBsAg是否阳性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VEGF阴性表达及少血管组 (MVD <14 8)预后显著优于VEGF阳性表达及多血管组 (MVD≥14 8)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4 6个月 ,多血管组为 12个月 ,(P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尹志伊  于建宪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3):197-199,202
①目的以CD105为新生血管标记物,研究及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②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检测45例新鲜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D105、Nestin、α-SM-actin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105与Nestin表达的差异。③结果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D105、Nestin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20.70、54.80,P〈0.001);肺癌组织中CD105和Nestin表达强度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t=3.08,P〈0.01),前者的表达高于后者;肺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t=2.871、3.730,P〈0.05),Nestin的表达强度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α—SM—actin主要表达于陷于肿瘤组织内及癌旁组织中的原有成熟血管的管壁,而在肿瘤的新生血管区少有阳性表达。④结论CD105可作为新生血管的标记物用于抗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和治疗;Nestin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内皮标记物与α—SM—actin的免疫组化双标染色可更为直观地显示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9.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照研究CD34和CD1 0 5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并探讨胃癌间质抗CD1 0 5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和VEGF抗体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我院 2 0 0 3年 3月至 6月 4 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 ,并取 1 0例正常组织对照。结果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测得的微血管密度在癌组织内分别为 4 7.1 8± 1 7.93、2 0 .38± 8.31 ,正常组织分别为 9.30± 3.34、阴性表达 (P<0 .0 1 )。CD1 0 5标记的MVD在高中分化及低分化胃癌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并且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比较 ,差异显著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P <0 .0 1、P <0 .0 5 )。而两者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r=0 .4 70、r =0 .4 2 6)。结论 :胃癌间质内CD1 0 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特异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 ,两者都和VEGF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用CD1 0 5评估新血管生成可能对预测胃癌进展危险度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标记物用于胃癌MVD计数 ,并与VEGF均可作为预测胃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1,HMGB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GB1、VEGF和CD34在37例人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和10例人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定量检测HMGB1在10例肝癌及相应癌旁和5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HMGB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MGB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相关(P=0.018;P=0.036)。肝癌组织中HMGB1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间均呈正相关(r=0.544,P=0.001;r=0.672,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增高的HMGB1、VEGF与肝癌微血管生成过程相关,HMGB1可能成为阻断肝癌血管生成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判断骨转移瘤患者经过放射性核素89SrCl2治疗后免疫学指标CD4 ,CD8 及CD4 /CD8 的变化及该指标对治疗效果的监控作用。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应用89SrCl2治疗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24例。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CD4 ,CD8 及CD4 /CD8 值。每例患者均于治疗后第2,4和6个月行全身骨显像,记录骨转移病灶数及计算平均值。结果正常对照组CD4 ,CD4 /CD8 值高于骨转移瘤患者,而CD8 值低于骨转移瘤患者(P<0.05)。89SrCl2治疗后病灶数随CD4 增加、CD8 降低、CD4 /CD8 增加而相应减少。第4个月89SrCl2作用达峰值,各指标也达到极限值。结论CD4 ,CD8 ,CD4 /CD8 可以灵敏反映89SrCl2治疗效果,客观反映骨转移瘤病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19、CD56、C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表达情况及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AML初发患者130例,采用三组四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组合(CD34/CD13/CD45/CD19、CD34/CD56/CD33/CD45和CD34/CD2/CD33/CD45),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初发AML病人骨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在AML中CD19阳性表达率为2.31%(3/130例),CD56为3.75%(3/80例),而CD2为1.25%(1/80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无表达。结论CD19、CD56、C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表达率很低;CD56、CD2可作为AML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指标;CD19在AML微小残留病检测中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阚全程  余祖江 《广东医学》2007,28(2):183-184
目的 探讨头孢地嗪(CDZM)对正常小鼠外周血中CD3 ,CD4 ,CD8 及CD4 /CD8 的影响.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分设6组,对小鼠分别连续7 d注射胸腺肽(Thy)10 mg/kg、头孢地嗪(500,200,50 mg/kg)、头孢曲松500 mg/kg及生理盐水后,在第7,14,21天分别采集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对小鼠外周血中CD3 ,CD4 ,CD8 ,CD4 /CD8 进行检测,观察头孢地嗪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CDZM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明显地提高外周血CD4 /CD8 的比值,与Thy相比,CDZM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更为持久.结论 头孢地嗪可通过调整CD4 和CD8 之间的平衡,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D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前后外周血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 T lymphocytes,Ts)和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Tc)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取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纽约大学脊髓损伤撞击仪制作重物坠落SCI模型。于SCI前及后1、3、5、7、14、21、28和56 d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CD28-Ts 和CD3+CD8+CD28+Tc亚群的变化规律。结果:SCI前,正常大鼠外周血中Ts和Tc亚群占CD3+总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7±12.09)%和(14.75±4.29)%。损伤后1 d,Ts的比例为(22.58±12.12)%。术后5 d时其百分比下降至最低,为(20.86±10.41)%。术后7~21 d,其比例恢复至术前水平,28 d时显著升高,其比例为(37.90±12.98)%。56 d时其比例为(33.79±11.44)%,恢复至损伤前水平(P>0.05)。 Tc和Ts亚群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损伤后1、5、21和28 d时其比例分别为(17.29±7.10)%、(20.02±6.24)%、(23.89±6.78)%和(13.81±11.21)%。但56 d时其比例没有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是进一步下降至(8.71±6.44)%(P<0.01)。结论:在SCI后的早期阶段,SD大鼠外周血Tc占明显优势,提示Ts功能抑制、Tc功能增强是SCI免疫损伤机制之一。 SCI后5~21 d是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IL-15诱导CD4+CD25-T细胞向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依据加入细胞因子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IL-15组、拮抗1组、拮抗2组,其中后3组均于培养的第1天加入IL-15,而拮抗1组和拮抗2组分别于培养第1、3天加入STAT5a封闭性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变化,3H-TdR掺入法检测IL-15诱导产生的Tregs抑制CD4+CD25-效应T细胞(Teff)增殖的免疫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STAT5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5能诱导CD4+CD25-T细胞中CD25和Foxp3表达上调,IL-15诱导生成的Tregs具有较天然Tregs稍弱的免疫抑制功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L-15组p-STAT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加入STAT5a封闭性肽后,拮抗1组和拮抗2组中CD4+CD25-T细胞中CD25和Foxp3表达下调,但拮抗2组[细胞表型分别为(47.9±6.0)%、(20.7±3.4)%]改变较拮抗1组[细胞表型分别为(30.7±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医护人员10例,乙肝病毒携带1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3^+CD4^+、CD3^+CD8^+、CD3^+检测。结果CD3^+CD4^+/CD3^+CD8^+比值、CD3^+CD8^+百分率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D3^+CD4^+百分率,CD3^+百分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外周血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无CD3^+CD4^+百分率变化,可能与其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法(2.DE/MS)分析人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表达的蛋白质组,建立二者之问的差异表达谱。方法 提取人脾脏源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比较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问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fion/ionization time of flying maass spectrometry,MAI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胶图差异分析发现25个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17个点在CD4^ CD25^-T细胞上调,8个点在CD4^ CD25^ T细胞上调。质谱初步鉴定出15个差异蛋白质点。结论 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表达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调节性T细胞功能相关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即CD8+CD28+和CD8+CD2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CC病人CD8+细胞百分率升高,CD8+CD28+细胞百分率降低,CD8+CD28细胞百分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与CD8+T细胞百分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D8+CD28-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CC病人CD8+细胞升高,CD8+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是异常的,即CD8+CD28-细胞数升高,CD8+CD28+细胞数降低;CD8+T细胞的升高是CD8+CD28-细胞亚群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CD200与CD200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200是一种Ⅰ-型膜糖蛋白,胞膜外区有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广泛地表达在组织中;CD200R也是一种糖蛋白,表达在巨噬细胞表面及T细胞亚群上。CD200具有介导T细胞共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增殖,使1型细胞因子减少,2型细胞因子增加的作用,CD200与CD200R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传递抑制性信号减低髓样细胞的活性,改变其迁移。CD200在免疫疾病和抑制排斥反应中作为一种免 疫耐受信号,它的一些相关分子在免疫调节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妊娠早期CD56brightCD16- NK细胞CD49d和CD11b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和稽留流产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CD16- NK细胞及蜕膜组织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中整合素α4(CD49d)和αm (CD11b)的表达。方法  采集18例早期妊娠妇女外周血(其中14例另取蜕膜组织)和9例稽留流产妇女外周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样本CD56brightCD16- NK细胞中CD49d和CD11b表达。结果  CD49d和CD11b在早期妊娠蜕膜CD56brightCD16- NK细胞表达显著低于早期妊娠妇女外周血CD56brightCD16-NK细胞(P<0.01);稽留流产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CD16- NK细胞的表达较早期妊娠妇女显著降低(P<0.05)。结论  CD49d和CD11b可能在妊娠早期uNK细胞的募集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参与了正常妊娠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