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的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困难。1995年以来我院收治本病29例,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29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0个月至53岁,入院前病程一周至8年,入院诊断5例为肝炎肝硬化,2例为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为肝豆状核变性,4例为病毒性脑炎。入院后查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降低、24小时尿铜增多,除2例外,余病例角膜K-F环均阳性,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中17例有精神异常而被精神内科收治,7例被儿科收治,1例因骨关节痛收入骨科…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部疾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胃部疾病的关系尤其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部病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0年至1996年6月对446例(含门诊病诊)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中24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中1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奥替溴铵、比特诺尔和地芬诺酯对IBS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方法 201例IBS腹泻型和腹痛型患者按照双讯随机对照观察分为A组(奥替溴铵)、B组(比特诺尔)和C组(地芬诺酯)。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疗效判断标准为:显著、中度、轻度缓解和无效。结果 三组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48)。A组和C组中度以上缓解率(69.4%和72.1%)显著高于B组(50.75,p=0.029,0.01)。A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排便异常感和腹部触痛积分均性减低(P=0.000-0.039),B组和C组治疗后腹痛、排便异常(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黏液便)和腹部触痛积分和组内平均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47)。A组副作用发生率(8.1%)显著低于B组(23.9%,P=0.014)和C组(35.3%,P=0.000),主要由于B组(12.7%)和C组(25.0%)便秘发生增加。结论 上述三种药物对IBS的治疗均有效,其中奥替溴铵选择性作用于腹痛型,比特诺尔和地芬诺酯主要作用于腹泻型。奥替溴铵副作用少,耐比特诺尔和地芬诺酯长期使用易导致便秘。  相似文献   
4.
假性胰腺囊肿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探讨新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胰腺假性囊肿患者8例,均有2次以上外科手术史,再次外科手术难度较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十二指肠乳头、主胰管括约肌切开,行内引流管置人或主胰管探条扩张治疗,囊肿消失后经内镜取出内引流管。结果 ERCP提示,3例囊肿与主胰管相通,l例囊肿压迫造成胆总管下段狭窄梗阻。置入内引流管5例;探条扩张治疗3例。术后l~4个月囊肿完全消失7例;l例囊肿缩小约l/3,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囊肿未再缩小,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血、尿淀粉酶升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及其派生的治疗技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有效、安全,可作为胰腺假性囊肿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已证明是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之一,它是继胆源性,酒精性之后AP的常见病因,发病率为12% ~ 38%,并常常在病程中导致或者加重AP[1,2].本组研究说明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三酰甘油血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色胆汁"是胆道系统中的一种无色或白色液体,于1911年被Kausch最先描述,白色胆汁主要与缺乏胆红素及胆盐有关[1].尽管ERCP术中发现的白色胆汁病例并不少见,但国外报道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内也少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收集了近1年来出现的13例白色胆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针对病因、胆囊功能、胆红素指标、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用中性红吸收分析法和放射配体结合法分析基因重组干扰素-α(rIFN-α)对胃癌细胞(SGC7901、KATOⅢ)增殖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rIFN-α可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而对KATOⅢ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采用氯胺T法自行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配体结合实验Scatchard分析结果SGC7901、KATOⅢ均高表达单一亲和性的EGF-R。rIFN-α降低SGC7901细胞EGF-R数量,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EGF-R亲和性无变化,而对KATOⅢ细胞EGF-R的数量及亲和性均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rIFN-α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可能和其下调细胞EGF-R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奥曲肽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在国内12个中心同时进行,拟行ERCP诊断和治疗的患者进入研究,并随机分为2组。奥曲肽组:0.3 mg奥曲肽加入500 ml生理盐水中,于ERCP术前1 h开始静脉滴注并持续6 h,输注停止后6 h和12 h再分别给予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各1次。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但不进行皮下注射。结果 共有961例ERCP患者入选,其中129例患者不符合要求而被剔除,最后832例患者纳入统计,其中奥曲肽组414例,对照组418例。急性胰腺炎总的发生率为3.85%,其中奥曲肽组为2.42%(10/414),对照组为5.26%(22/418)(P=0.026)。高淀粉酶血症总发生率为14.9%,奥曲肽组为12.32%(51/414),对照组为17.46%(73/418)(P=0.041);两组基础数据如年龄、操作过程(诊断和治疗)、造影剂的使用量、胰胆管显影次数等基本相似(P>0.05),未发生与奥曲肽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奥曲肽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常因发病较急而又诊断不清危及患者生命.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有多种方法,尤其是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普及和应用,消化内镜已成为诊治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内镜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不易做相应内镜检查而需要借助其他检查方法,其中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准确发现消化道出血部位并相应给予精确处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热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间270例因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的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以下相关因素:(1)患者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呼吸系统等其他慢性病史,吸烟史、过敏史、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白细胞计数。(2)病变相关因素:病变位置、病变大小、浸润深度。(3)操作相关因素:麻醉方式、是否整块切除、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是否穿孔。结果纳入研究者总共有病例270例,病变275处。56例患者发生ESD术后发热,发生率为20.7%,其中31例(55.4%)在术后24h内发生,发热持续时间为1—8d,平均(1.7±1.4)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穿孔(OR值7.121,95% CI: 1.740~29.151)及病变位于食管(OR值0.181,95%CI:0.091—0.361)是ESD术后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术中穿孔及病变位于食管是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对于食管病变及术中出现穿孔的病例,应警惕术后发热,并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