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6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82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用雷尼替丁、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唑三联疗法2周,追踪1年,并与145例铋剂三联疗法病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87.8%,HP根除率89.0%;对照组两参数为92.4%和85.7%(P均>0.05)。治疗组副反应显著少。追踪1年,治疗组HP感染再燃9例(12.3%),重感染2例(2.7%),溃疡复发率HP阴转组1/61(1.6%),HP阳性组7/11(63.6%)(P<0.01)。因再燃率高且在停药后4~8周发生,建议修定HP根除的标准时间,应从4周末延到8周末。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国内发病率亦呈增加趋势.UC特征为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层,偶尔累及黏膜下层的反复发作的炎症.CD则可累及从口至肛周的整个消化道,并呈透壁性的炎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师洋  陈旻湖 《新医学》2008,39(3):190-192
随着NSAI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NSAID所引起的胃黏膜损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该文就NSAID胃黏膜损害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本地区患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本研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复发与再感染,结果发现: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力0.55%和0.56%,Hp持续阴性仅有1.1%溃疡复发,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无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6%(P<0.005)。结果证明,成人患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相似文献   
5.
陈旻湖 《新医学》1998,29(10):546
病历摘要病儿男,12天。因反应差、吃奶少1天,呻吟、面色苍白、不吃6小时于1997年1月8日入院。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吃奶量可,哺乳时间长,哭声偏低,出汗多。于第6、7天发热2天,体温38℃,未予治疗而退热。1天前吃奶减少,反应差。6小时前开始呻吟,面色苍白,不吃、不哭、不动,症状逐渐加剧,呼吸急促,哭泣无力,全身发凉。病后无尿。查体:体温34℃,脉搏160次/分,呼吸60次/分,体重3.5kg。面色苍白,危重面容。对刺激无反应。前囟1cm×1cm,平坦,张力不高。呼吸浅表、节律整,呼气性呻吟,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呼吸“三凹征”。双肺呼吸音低,闻及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63例单发及多发大肠幼年性息肉和3例幼年性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达85%。随访1~2年,60例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未见复发及癌变;3例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中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另1例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及低分化腺癌。多发性息肉1例再发;幼年性息肉病3例中2例复发。结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有复发及癌变的潜在危险,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7.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胃灼热感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夜间有胃灼热感症状的患者用药方案。方法将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02~2004-0854例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仍发生夜间胃灼热感症状的NER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在每日口服2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的基础上,分别于夜间睡前加服奥美拉唑20mg、法莫替丁40mg和法莫替丁40mg加阿普唑仑0.4mg,疗程1周。比较治疗后各组夜间有胃灼热感症状的程度、夜间pH<4的时间百分比和NAB的发生率。结果奥美拉唑组夜间pH<4的时间百分比和NAB发生率均较高(P<0.01和P=0.014),法莫替丁组和联用阿普唑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和P=0.717);法莫替丁组平均夜间有胃灼热感症状的VAS总积分低于奥美拉唑组(P=0.025),但高于联用阿普唑仑组(P=0.015)。结论阿普唑仑能帮助法莫替丁减少NERD夜间有胃灼热感症状。  相似文献   
8.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奥替溴铵具有胃肠道解痉作用,国外已广泛用于IBS患者的治疗。目的:评估奥替溴铵治疗IB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132例符合RomeⅡ标准的IBS患者服用奥替溴铵40 mg,3次/d共12周(餐前服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腹痛、排便异常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IBS患者经奥替溴铵治疗后,腹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主诉疼痛程度和腹痛频率亦显著降低(P<0.01)。同时患者的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显著改善,黏液便显著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用奥替溴铵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结论:奥替溴铵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缓解IBS症状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替加色罗对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d-FD)患者的疗效。方法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诊断标准的d-FD患者,随机接受替加色罗3 mg每天2次(T组,43例)或莫沙必利5 mg每天2次(M组,43例)治疗。同时选择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15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10分评定症状严重度。计算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2周患者的总体FD症状、饱胀、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积分;并随机分别从各组中选择1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行钡条胃排空试验及饱餐试验。结果与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及2周时各项症状积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治疗2周时,T组患者的FD总体症状感觉积分下降值(22.9±10.0)和治疗有效率(62.8%)与M组(分别为18.7±10.4和5.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T组早饱症状积分下降值(24.0±12.4)和治疗有效率(76.7%)均高于M组(分别为9.6±8.1和16.3%,P值均<0.01)。饱胀、嗳气及恶心的治疗有效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钡条数在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少于正常对照组(P<O.01),治疗后两组均明显增多(P值均<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进餐最大耐受容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进餐量最大耐受容量均明显增多(P<0.05);T组治疗后的进餐最大耐受容量及治疗后进餐量增加值均显著高于M组(P<0.01)。结论替加色罗治疗d-FD有效,对改善早饱症状及增加试餐进餐量优于莫沙必利。  相似文献   
10.
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控制多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情,但研究显示约16%的病例对皮质激素的治疗反映不佳,22%对激素依赖。对于上述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和环孢素。它们在UC中的应用价值近年已得到肯定:AZA/6-MP可增强激素的疗效,减少激素依赖患者激素的用量,而静脉注射环孢素主要用于激素无效的重度UC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