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2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309篇
特种医学   135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352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L?薄荷醇制剂(NPO?11)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单次喷洒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分别局部喷洒NPO?11(含有效成分L?薄荷醇160 mg)或安慰剂20 mL。记录评估给药前、给药后2 min、内镜检查结束时的胃蠕动情况,由术者评估操作难易程度,并分析NPO?11抑制胃蠕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5家研究中心共入组220例患者。NPO?11组共109例,安慰剂组11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试验药物给药后2 min及内镜检查结束时两个时间点蠕动分级均为1级的受试者比例,NPO?11组为40.37%(44/109),安慰剂组为16.22%(18/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01),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与安慰剂组相比,NPO?11组较弱蠕动(1级和2级)的比例分别为67.89%(74/109)、79.82%(87/109),比安慰剂组46.85%(52/111)、48.65%(54/111)更高;亚组分析显示NPO?11对胃蠕动的抑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结论 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NPO?11局部喷洒可有效抑制胃蠕动,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其安全性较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操作者评估胃镜操作较容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患者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4月,因早期食管癌就诊于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且病变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的51例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均行RFA治疗,按术后是否发热分成发热组(n=15)和未发热组(n=36),主要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病变长度、病变范围、消融能量和消融次数用于单因素分析,其中P<0.1的变量再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t=-3.89,P<0.001)、病变范围(χ2=11.52,P=0.001)和消融能量(P=0.001)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显示,病变长度与病变环周长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71,P<0.001),而病变范围由病变环周长度决定,因此最终将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这两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长度每增加1 cm,患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前者的1.21倍(95%CI:1.01~1.43,P=0.037);术中使用12 J消融能量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使用10 J消融能量者的0.43倍(95%CI:0.22~0.85,P=0.015)。结论 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是导致食管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节段早期食管癌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术中使用低消融能量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面了解上海市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现状,为上海市消化内镜诊疗规范和质控标准的修订提供决策支持。此次调查针对上海市145家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医院,调查采用网络填报方式,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网页填报各项条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化内镜从业人员情况、诊疗技术开展情况和质量安全情况。结果显示:2019年上海市消化内镜医师数量为1 212名,占全部执业医师比率(1.59%)居全国第一。全年内镜诊疗共开展190.26万例,医师工作压力较大。从单病种质控指标来看,各类消化道早期癌检出率和肠腺瘤检出率保持在较高水准。以上结果提示,2019年上海市消化内镜医师数量、诊疗量和单病种质控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我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学科发展现状,推动全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学科能力提升。方法 以网络填报的方式,对2019年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学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含科室规模、消化内镜中心基本情况、临床诊疗能力、教学及学术能力4个方面。结果 共纳入114家县域医院数据进行分析。2019年,我国县域医院消化内科平均拥有床位38.9张、医师8.6名、内镜护士6.4名。消化内镜中心平均拥有主机3.1台、消化内镜11.0条。2019年平均每家县域医院消化专科门诊量2.2万例次、病房出院人数0.23万例次,消化内镜诊疗量0.78万例次,53家(46.5%)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率<3%。在教学、学术能力方面,114家医院中,5家(4.4%)为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52家(45.6%)举办过地市级及以上学术会议,21家(18.4%)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7家(58.8%)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结论 大部分地区县域医院硬件设施齐全,具备良好的医疗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的科研团队建设,达到县域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隧道内镜技术(tunnel endoscopy,TE)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技术。TE拓展了消化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本文就TE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和对检查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系统,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是一种复杂难治的胰腺疾病,其主要特点包括机制不清、临床症状顽固、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患者需终身治疗。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发病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美国、日本和欧洲相继颁发了多部临床诊疗指南。2018年3月1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召开第一次学组会议,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专家,对当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临床应用新型哑铃状覆膜金属支架经胃引流胰周积液(PF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长海医院应用新型哑铃状覆膜金属支架行内镜超声(EUS)引导下经胃引流PFC的46例患者病例和随访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共行49次穿刺引流,包括3例同时置入2枚支架的患者。操作成功率95.9%(47/49),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1.8%(14/44),其中严重并发症2例,分别为延迟性出血和腹膜炎。再介入率22.7%(10/44),术后住院时间1~40 d,平均6 d。术后随访9~28个月,平均18.4个月,引流成功率90.9%(40/44),支架拔除时间为20~142 d,平均59.4 d,PFC复发率10.0%(4/40)。结论 新型哑铃状覆膜金属支架用于EUS引导下PFC的经胃引流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亚洲日本、韩国及我国是胃癌高发区,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2%。据报道,至2005年胃癌成为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地区病死率有明显差异性,且有地理相对集中发生的趋势,胃癌亦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1]。为了解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及大陆各  相似文献   
10.
小肠疾病采用传统检查技术诊断困难,至2001年胶囊内镜检查系统问世,其诊断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胶囊内镜诊断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已成为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现回顾近年间我院1000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小肠疾病中的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情况等,评价该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