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22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目的动态观察新西兰白兔骨干的形态学改变及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骨缺血坏死早期病变机制,研究MRI早期检测骨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方法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只,脂多糖100μg/kg,两次注射,耳缘静脉注射。并且在第2次注射脂多糖后,静脉内注射3.75mg/kg地塞米松,3次注射,间隔24h;B组,15只兔子,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5次注射,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1周、1个月、2个月,在各组随机选择4只兔进行骨干X线、CT、MRI检查,取股骨、胫骨及肱骨骨干骨皮质及骨髓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1周后可见多个部位的缺血改变,骨骺部位明显;1个月后缺血改变明显,范围扩大。2个月后部分骨干骨髓腔内出现纤维化表现。2个月内X线及CT检查均为阴性,1周时MRI上可见有缺血坏死表现,2周更加明显,2个月时可见纤维化表现。结论骨梗死表现随时间改变逐渐明显。微循环障碍可能与骨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有关。通过MRI检查,有可能发现早期的骨缺血坏死。X线、CT对于早期骨缺血改变的显示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2.
63.
CT照片的质量评价,通常是采用主观和经验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采用量化或半量化的方法,以期获得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作者随机从各等级CT机型中,每一等级机型选择4~5家医院一共13家医院的颅脑、胸部、上腹部及腰椎4个部位的平扫CT片共400份,统一规定扫描方式与扫描参数.经过反复测算,将各部位的评审参数分解为解剖结构的显示、CT值测量、CT机伪影以及图像观感4个方面.同时又细分了有关的评审参数,并且根据各参数在图像质量中的重要性采取加以不同"权重”的方法.参数指标的评分又细分为AA到DD 6级,也通过多次测算分别赋值.最后根据每张照片所获得的总分评定为甲、乙、丙及不及格4个等级,据此制定了"CT照片临床应用评审表”.评审结果基本符合北京市医院的实际情况,即北京市医院cT照片质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各解剖部位的甲级片为31.1%(胸部)~56.4%(腹部),丙级片为7.9%(颅脑)~15.6%(胸部),不及格片仅占4.4%(颅脑).本文还讨论了各评审参数的必要性与评审中的问题.通过与年轻医师的双盲评审,认为本文提出的经过量化的评审标准对CT照片的评审很有用处,但仍有一定的主观性,评审工作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64.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分别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28例中轻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46 HU(32~65 HU);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中度脂肪肝7例,肝脏平均CT值28 HU(15~38 HU);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4例,肝脏平均CT值0.2 HU (-7~11 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5.9%;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53, 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而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65.
肺内球形结核CT增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目的:探讨肺球形结核动态CT增强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共54个肺部球形结核进行研究,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mm。结果:54个球形结核病灶中51个(94.4%)最大增强CT值均<20HU,3个(5.6%)最大增强CT值≥20HU。54个病灶中无任何强化型有27个(50.0%);包膜强化型24个(44.4%);周围强化型1个(1.9%);广泛强化型2个(3.6%)。CT平扫对球形结核诊断正确率为25.9%,增强后提高到94.4%(χ^2=50.1,P<0.05)。广泛强化型和周围强化型病灶抗结核疗效最好,包膜强化型次之,无任何强化型疗效较差。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球形结核诊断的正确率。不强化或包膜样强化提示结核的诊断。病灶增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抗结核的疗效。  相似文献   
66.
肺磨玻璃密度高分辨率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通过对34例在高分辨率CT(HRCT)上表现有磨玻璃密度的肺部疾病病例作回顾分析,以探讨该征象HR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34例肺部疾病病的HRCT表现作回顾分析,观察磨玻璃密度阴影的分布范围、边界和伴随的其他征象。34例中经肺穿刺活检确诊7例,经气管镜和实验室检查确诊7例,其余病例经临床确诊。结果 34例中,以间质病变为主的疾病20例,磨玻璃密度阴影以外周分布为主,边界多模糊,均伴有间质病变征象。以实质病变为主的疾病8例,磨玻璃密度阴影多为限局性分布,其边界也常常是清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磨玻璃密度阴影可呈外周或中央性分布,一般都有马赛克样分布和病灶区小血管增粗的表现。结论 虽然在HRCT上肺磨玻璃密度影是一种非和持异性征象,可见于间质性和实质性病变以及通气-血流障碍性疾病,但通过对其形态学特点的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缩小拟诊范围,并对确定磨玻璃密度影的性质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67.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铜代谢障碍,体内铜在肝脏、脑部、角膜和肾脏等器官异常沉积。MRI检查对评价HLD脑部病变有一定作用,现报道2例。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有症状患者的头颈部MRI表现.方法 对7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增强扫描.脑部CT检查均为平扫, 分析CT和MRI所见.对影像表现异常的患者,MR 随访1~3次.结果 33例患者MRI表现异常,包括单纯软脑膜异常强化17例,单纯脑实质异常信号3例,单纯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实质与软脑膜同时受累11例,脊髓与软脊膜同时受累1例.脑实质与脊髓内病变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性分布;T1WI增强扫描时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5例脑实质和脊髓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表现.结论 头颈部MRI检查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变程度,但绝大多数MRI所见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69.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CT 表现,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表现作比较.结果 20例PRCC CT平扫肿瘤为不均匀的囊实性或均匀的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均匀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肾实质期低于周围肾实质.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平扫肿瘤呈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的囊实性,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或欠均匀强化,95例肿瘤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结论 PRCC 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增强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0.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估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158例可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及结肠镜检查,其中正常组43例,息肉组115例.以结肠镜和术后病理结果 相结合作为判定标准,计算低剂量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记录俯卧位与仰卧位扫描总的CT剂量指数(CTDI).结果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240个息肉.对于≥10.0 mm的息肉,低剂量CT结肠成像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0%和97.60%.对于5.1~9.9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0%和88.60%.对于≤5.0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40%和65.20%.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总的CT有效剂量指数为7.64 mGy,比常规剂量扫描降低约36.3%~77.5%.结论 低剂量MSCT成像对于检测>5.0 mm的息肉,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