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ACT)在脑斑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0例脑血管病病人采用GE公司Innova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进行InnovaCT扫描,图像经过AW工作站后处理.获得InnovaCT图像,并结合3D—DSA及螺旋CT图像等进行分析。结果InnovaCT在发现颅内新鲜出血方面和螺旋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InnovaCT还可以将血管病变影像和CT图像融合在一起,了解其与颅底骨质、颅内结构等的关系:有助于判断不同血管内栓塞材料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InnovaCT可以提高医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提高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2.
创伤性颅内积气比较少见,临床上早期难以发现,国内仅见个案报告。我们收治2例头面部外伤导致颅内积气病人,均经CT 扫描证实,并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予后作一探讨。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性,35岁,因头面部外伤后十天于1986年7月24日入院。十天前在抗洪抢险中被墙壁压伤头面部及左下肢,当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过去9年间我们收治的8例第三脑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本组8例,占同期住院胶质瘤的0.6%,发病年龄平均为19岁,病变在第三脑室前部突向下丘脑/视路的2例,位于第三脑室中后部的6例。8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前部突向下丘脑/视路的采用经翼点入路;第三脑室中后部肿瘤选择经胼胝体-透明隔入路。结果肿瘤全切6例;2例部分切除,术后给予放射治疗。术后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7例患者出院随访1年无明显不适。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显微手术切除和恰当的术后放射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对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采用神经影像导航定位,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术中根据手术计划选择手术入路与手术范围。结果17例全切除,1例脑干病灶部分残存。定位准确,平均误差(2.0±1.2)mm。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轻偏瘫。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使手术入路的设计更为合理,有效保护病人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5.
鞘内注射罂粟碱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罂粟碱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自体动脉血枕大池注射模型,经鞘内给罂粟碱,用经颅多谱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FV),以BFV超过术前10 cm/s为脑血管痉挛复制成功的标志,并以此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变化。结果鞘内注射罂粟碱可以缓解实验性脑血管痉挛,BFV由(23.20±4.05)cm/s降至(11.52±5.12)cm/s。在对照组基底动脉也有脑血管的扩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 d后脑血管壁出现多种病理改变,平滑肌细胞出现空泡变性,罂粟碱不再发挥作用。结论在SAH后早期鞘内使用罂粟碱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翼点入路相关脑池的显微解剖及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尸头上经翼点入路开颅后,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镜,利用鞍区自然的解剖间隙对鞍区脑池及其内结构进行观察,并将两者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内镜可以更广泛地显示对侧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并从正面显示垂体柄及鞍隔;可以协助观察术侧的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PcoA及其发出的穿支动脉,并从侧面观察到垂体柄的全长及其表面的穿支动脉;通过打开的Liliequist膜可以更清晰,更广泛地显示BA及分叉,双侧的PCA,SCA,动眼神经。利用成角的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PcoA和AchA下壁,AcoA发出的下丘脑穿支及三脑室底部结构。结论运用内镜可以消除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镜观察的死角,减少术中为暴露深部病变而对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和神经的牵拉,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腰池持续引流对破裂动脉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ET)浓度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经栓塞治疗后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354例分为引流组和对照组。引流组268例,栓塞后行腰池持续引流;对照组86例,每天腰穿放脑脊液一次。用放免法测定栓塞后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引流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轻度增加,对照组ET浓度增加明显,两组差异显著(P<0.01)。引流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流速轻度增加,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显著(P<0.01)。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与脑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95,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异常增加有关,腰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清除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子。  相似文献   
68.
由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问世,使用传统检查方法不易发现的颅内血肿能够准确及时的确诊,并为如何治疗供有力依据。我院自将CT 应用于临床以来,经 CT 扫描和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207例,对其中28例行非手术治疗,占同期颅内血肿的13.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复发性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复发性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复发性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复发颅咽管瘤手术困难,易损伤周围结构。病人术前情况较差,术后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复发与首次手术切除的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颅咽管瘤应争取在第一次手术时采用合适的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全切除。再次手术时,除选择合适的入路外,应特别注意重要血管、神经的显露和保护。围手术期的仔细观察和正确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0.
我院自1992年来共收治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人7例,均以外伤后周期性鼻衄为主要症状,通过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治愈,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印治疗作一探讨。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8岁(22—35岁),病程平均2.5个月(8天—4个月) 二、临床资料 7例病人均系头部外伤后鼻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