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我科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SDAVF患者31例,采用单纯栓塞治疗23例、手术治疗5例及栓塞加手术治疗3例,全组患者术后均行抗凝治疗。结果 31例病人中痊愈10例,好转17例。4例无变化,总有效率87.1%。结论 血管内栓塞或显微手术电凝切除瘘口及瘘口与冠状静脉丛之间的引流静脉是目前治疗SDAVF的最好方法,根据供血动脉的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术后都需使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92.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脑血氧监测仪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脑血容量和血氧含量的变化,验证该仪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经颈内动脉内注入真丝线段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采用近红外光脑血氧监测仪测定脑血容量和血氧含量变化,并记录血、氧波形。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血容量和血氧含量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大鼠在脑梗死前后,氧含量下降,血容量上升。结论脑梗死后早期,脑组织局部氧含量下降,血容量反而上升;近红外光光谱法能检测脑血容量和血氧含量的变化,是一种实时、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3.
对16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人的34支供血动脉在用真丝线段栓塞治疗前后经微导管直接测压,结果栓塞后平均压力升高2.3kPa(P<0.01)。认为微导管直接测压能为脑AVM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准确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可以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4.
脑微动静脉畸形(mAVM)系指小于1cm 的动静脉畸形(AVM),通常表现为脑内血肿,早期造影不能发现。而当血肿吸收后再造影时畸形血管才被发现。作者报告150例AVM 中的15例mAVM,5例行超选择血管造影(SA)或施行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例手术切除成功,1例无症状和体征未行治疗,其余3例均采用氰基丙烯酸正丁酸(NBCA)栓塞治  相似文献   
95.
我院收治2例颅内动脉瘤伴动静脉畸形病人:其中1例行血管内治疗,效果满意;另1例治疗前行闭塞试验后动脉瘤影消失,畸形明显缩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我院自1993年10月至1994年3月采用自制的钨丝微螺旋圈对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效果满意,其中1例是由于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3天后球囊破裂,出现瘘口再通,采用钨丝微螺旋圈栓塞而愈。4例一次栓塞成功,1例2次栓塞成功,全部保留颈内动脉通畅,未出现瘘口再通。目前钨丝微螺旋圈是一种较理想的栓塞材料,且有球囊不可取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97.
基底动脉瘤较为少见,其发病率约为2.9%,巨大动脉瘤更为少见。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死亡率高达2.0%,可脱球囊技术应用,为巨大动脉瘤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使一些无法手术的病例得以根治,现报告一例如下。临床资料患儿男性,10岁。以阵发性头痛、头晕半年入院。自89年10月无诱因头痛、头晕、呕吐,阵  相似文献   
98.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 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99.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扩大额颞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均采取顺序硬脑膜切开法分次切开硬脑膜。对此19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12例,血肿仍大片存在4例,其它部位继发血肿3例;环池、基底池、第三脑室复现12例,无明显变化7例。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定: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1例(死亡率57.9%)。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高,术中减压过快容易出现急性脑膨出,采用“尽早减压、逐步减压”和顺序硬脑膜切开法能明显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1991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21例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血管造特征,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其中3例于术后6个月-2年,因病灶巨大,行第2次治疗,栓塞材料选用真丝微粒或线段10例,NBCA胶3例,线段和NBCA胶联合应用8例,病灶闭塞90%以上7例,闭塞80%-90%8例,60%-80%4例,60%以下2例,临床症改善15例,无变化5例,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是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