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6篇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7 毫秒
31.
32.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转运蛋白ABCG2(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基因rs2231142位点和PDZK1(PDZ结构域蛋白1)基因rs1212986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19年1~6月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收治的261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作为高尿酸血症组,同期收治的239例尿酸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生化指标以及rs2231142和rs12129861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尿酸水平的因素。结果:两组受试者ABCG2、PDZK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两个位点等位基因的突变与性别没有关系。ABCG2基因rs2231142位点突变纯合子TT基因型的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对照组的1.811倍[95%CI(1.136,2.889),P<0.05],杂合子基因型的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同样升高,TT基因型的患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GT基因型患者(P<0.05)。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或阿司匹林等干扰尿酸代谢的药物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只发生在ABCG2 GG野生型中,会显著升高GG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但不影响GT和TT型患者(P<0.05)。研究未发现PDZK1基因rs12129861位点的多态性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肌酐清除率、是否服用利尿药、是否服用β受体阻断药和ABCG2基因rs2231142位点基因型均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ABCG2基因rs2231142位点的变异与高尿酸血症存在相关性,PDZK1基因rs12129861位点的多态性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并不显著,服用利尿药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估药师实施处方前置审核的药学服务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上线前后各12个月门诊处方,进行点评,比较前后的处方问题差异.结果: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上线后,单张处方的药品数量从3.65种降至3.04种;单张处方的药品费用从220.02元降至187.65元.处方合格率从85.79%升至99.14%,不合理处方比例显著减少,其中无适应证用药处方的比例从6.18%降至0.03%;用法用量不适宜从4.61%降至0.22%;联合用药不适宜或重复给药的情况从2.04%降至0.00%;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处方比例从1.18%降至0.00%.结论:药师通过提供处方前置审核服务,可明显降低用药风险,降低患者的药费支出.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分析鉴定加味参芪地黄汤中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War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2.1 mm ×100 mm,1.8 μm) 色谱柱,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及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量分析器,采集质谱碎片信息为正、负离子模式,通过与对照品的相对保留时间进行比对,并根据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报道,实现对加味参芪地黄汤中化学成分的准确鉴定。结果 研究发现加味参芪地黄汤水煎剂采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共鉴定出62个化学成分,包括13个芳香酸类、9个黄酮类、8个皂苷类成分、5个芳香胺类、3个酮酸类、2个酚类、1个芳香醌类及其他成分。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鉴定分析方法高效、准确,可应用于加味参芪地黄汤中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为其后期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5.
文章阐述系统性创新思维理论(SIT理论)及其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药学专业创新教育中的运用,该运用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实用的创新策略、方法,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6.
周扬  邱庆欢  钟其新  曾峰  洪燕龙 《中草药》2021,52(19):5862-5872
目的探讨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枳壳Aurantii Fructus、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牡丹皮Moutan Cortex、木瓜Chaenomelis Fructus、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菊花Chrysanthemi Flos、山药Dioscoreae Rhizoma这8种中药原生药粉制得的软材物理性质与微丸成型性的关系,为后续挤出滚圆制备微丸提供合理的处方依据。方法以微晶纤维素为载体,8种中药原生药粉为模型药,设置挤出机速度为60 r/min、滚圆机速度为1200 r/min,在30%载药量和4种加水量下制得32个处方的软材、挤出物和微丸,测定软材物理性质参数,得到微丸形态,采用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软材物理性质和微丸形态间的关系,得到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基于枳壳的物理性质参数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进行模拟验证,探讨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软材的物理性质和微丸的形态有一定的关系,以黏附性/内聚性(Ad/Co)为1级分类指标,硬度/弹性(Ha/Sp)为2级分类指标,硬度×内聚性(Ha×Co)为3级分类指标,黏附性(Ad)为4级分类指标,含水量为5级分类指标,可将微丸分为3类,该分类结果准确性为96.87%。基于中药枳壳物理性质参数的CFD结果表明该模拟结果与枳壳的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相一致。结论该32个处方软材的物理性质与微丸的成型性有一定的相关性,CFD模拟进行微丸成型性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比较两种哌拉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并评价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在观察性研究中的匹配效果。方法 基于HIS系统,根据纳排标准抽取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诊断为“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根据主要抗感染方案,将患者分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组(5 g,q8h)以及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组(2.5 g,bid)。分别以疗效和疗程为因变量,利用PSM法平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合并疾病等混杂因素,考察两组间哌拉西林复合制剂的疗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组纳入病例376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组纳入病例411例,两组1∶1匹配后组间平衡性良好。匹配疗程等因素时,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有效率分别为88.92%和8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疗效等因素时,两药的使用疗程分别为(9.35±2.73)天和(10.05±2.8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疗程≥3天时,两组患者未发现显著关联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PSM法可有效均衡观察性研究中的组间混杂因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 g,q8h)在治疗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非重症)时,疗效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5 g,bid),而使用疗程≥3天的长期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开展基于配体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构建(1,3)-β-D-葡聚糖合成酶[(1,3)-β-D-Glucan Synthase,GS]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方法 选取结构多样、抑酶活性较好的6个小分子构成训练集,利用Catalyst的药效团生成模块中的HipHop算法构建药效团模型,用构建的Decoyset 3D数据库对药效团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药效团模型(pharmacophore)02具有较好的富集率因子以及敏感性、特异性参数。用Decoyset 3D数据库对药效团模型进行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结论 本课题开展基于活性配体的GS小分子抑制剂药效团构建,对新型小分子GS抑制剂的设计和发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扫描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正常侧及三叉神经痛侧的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45侧三叉神经痛侧中,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共36侧;正常侧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12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