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目的 探究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分层带教在呼吸科护生规培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7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名。研究组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分层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层带教。比较两组规培护生护理能力及带教质量。运用SPSS 23.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护生规培后理论知识成绩[(95.29±3.13)、(86.29±5.13)]均高于规培前[(78.22±4.48)、(77.29±5.13)]。研究组规培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病案汇报等3项成绩及综合素质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带教质量的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分层带教可提高呼吸科护生规培教学的质量及护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2.
23.
荆凤娥 《医学综述》2008,14(20):3183-3185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肌松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广泛联合应用,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双频谱指数、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脑功能状态指数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熵”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这里就其原理和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肺癌围手术期患者氧化应激及血清VCAM-1、IMA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预进行肺癌根治术的7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9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研究组给予氟比洛芬酯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分别在麻醉手术前(T0)、手术开始2 h(T1)、手术结束24 h(T2)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含量;测定患者血BUN、血Cr、尿β2微球蛋白/Cr比值和尿NAG/Cr比值;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患者血中Treg及IL-10水平。 结果与T0时相比,T1和T2时,两组患者GSH-PX和SOD水平均下降(P<0.05);MDA、H2O2、OH和水平均升高,且同一时间研究组患者上述参数降低或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相比,T1和T2时,两组患者外周血中VCAM-1水平下降,且同一时间研究组患者V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MA水平升高,且同一时间研究组患者IMA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BUN、血Cr、尿β2微球蛋白/Cr比值和尿NAG/Cr比值均升高,研究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reg和IL-10水平均降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抗击肺癌围手术期患者氧化应激,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VCAM-1水平,有效控制IMA水平的升高,降低肺损伤,有效缓解手术引起的免疫反应,且具有良好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居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疾病危险因素认知现状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00名北京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础信息、COPD疾病症状、COPD并发症、COPD危险因素。并进行肺功能检查诊断居民的COPD情况,并比较不同特征居民的COPD危险因素认知得分。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共780份,其中68名(8.72%)被诊断为COPD患者。被调查对象对COPD疾病症状、COPD并发症、COPD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均不高,基本了解的占比均不足30%。不同性别、不同收入的调查对象对COPD危险因素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城镇的调查对象的COPD危险因素认知得分分别为(4.76±1.42)分、(5.50±1.77)分、(4.63±1.33)分,明显高于≥60岁、大专以下学历、居住农村的(3.99±1.06)分、(3.95±1.37)分、(4.08±1.02)分(均P<0.05)。结论 北京居民的COPD疾病危险因素认知仍普遍较低,且年龄、学历、居住地等因素是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强对COPD的健康宣教力度,降低COPD发病率,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麻醉质控专家指导下的基层医院麻醉病例讨论的效果和推广价值。方法由海南省麻醉质控中心组织并拟定参与"麻醉疑难病例讨论"基层行活动的基层医院及麻醉专家;基层医院医生负责拟讨论病例的采集、幻灯片制作,麻醉专家按期到基层医院指导病例讨论。讨论结束后,麻醉质控中心收集各参与专家及基层医院麻醉科对本次讨论的反馈与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基层医院麻醉医生获得与麻醉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其对病例讨论的认识及参与积极性,促进其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海南省麻醉质控中心获得基层麻醉病例讨论的现况与需求。结论麻醉质控专家指导下的基层麻醉病例讨论实践值得推广,不但促进了基层麻醉医生病例讨论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为质控中心明确帮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的改善情况。方法将32例P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标准激素疗法,治疗组在此疗法基础上加用当归补血汤煎服,疗程初及8周后取血测血脂、脂蛋白(LP)、载脂蛋白(Apo)及血浆白蛋白(Alb)各1次。结果 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脂质绝大多数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Alb升高(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能改善PNS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即有降血脂作用,并能升高血浆白蛋白,对PNS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