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律失常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共2211例,其中15例(0.68%)发生心包填塞。分析心包填塞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情况。结果:2211例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中,93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心包填塞;707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0例(1.41%)发生心包填塞,其中9例是使用非压力导管导致术中出现心包填塞;5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5例(0.88%)发生心包填塞。根据消融过程及开胸结果,12例可确定心脏穿孔位置,分别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游离壁3例、左心房顶部4例、右心室心尖部2例及其他位置3例。术中及时心包穿刺引流,9例患者顺利拔除心包引流管,6例需要外科开胸手术,所有患者经抢救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与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损伤及有无压力监测相关。此外与特定解剖部位(比如RVOT游离壁、左心房前顶部等)局部薄弱或导管难以稳定贴靠导致过度消融相关。心包填塞大多经心包穿刺引流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2.
4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交感神经兴奋,神经体液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致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增加,可引起钠水潴留,血清钾、镁丢失,外周血管收缩,使心衰加重。笔者应用新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苯那普利治疗CHF,观察其临床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本院住院的CHF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5~70(53.5±13.8)岁。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22例,Ⅳ级10例。病因为冠心…  相似文献   
44.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由于药物的毒性和低效性,长期用药物来维持窦律的做法已受到了质疑。近年来,采用肺静脉电位隔离的方法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取得一系列进展,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该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房颤消融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40mg/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强化降脂治疗的效果,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血脂降低程度及血脂降低的时间曲线,不良反应和对急性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92例PCI术后的ACS患者随机分配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A组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B组各46例,观察用药后1,4,12,24周两组的结果。结果失访率A组6·5%(3例),B组8·6%(4例)。(1)两组患者用药后1~4周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出现异常的高峰期,1周异常例数A组20·9%比B组45·2%(P=0·011)发生比例少,多数ALT<正常值的3倍,观察后恢复正常;而A组有2例(4·7%)、B组有3例(7·1%)的患者ALT>正常值的3倍,需停药;两组各有2例肾功能异常。(2)A、B组患者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TC下降率12·3%比21·7%(P=0·042),给药24周后TC下降率11·1%比23·4%(P=0·005),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率10·0%比29·5%(P=0·000),以及24周LDL≤1·8mmol/L比例为19·5%比51·2%(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期内A、B两组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托伐他汀40mg/d是安全的。(2)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可显著提高ACS患者PCI术后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降至1·8mmol/L及以下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46.
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6例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平均病史22年,平均心动过速周长388ms,1例RP>PR,5例RP<PR。心动过速均为房室结前传,具有递减传导的旁路逆传。3例旁路在右后间隔,1例旁路在左游离壁,1例旁路在左后间隔,1例旁路位于右游离壁。射频消融均成功阻断旁路,无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6个月,未用任何药物无一例再发心动过速。本文分析了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并提出了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的病因、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14岁)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的病因;应用四通道动态心电图对各病因导致的小儿心电图改变的特点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心肌酶谱和病毒学检查,总结其心肌酶谱特点.结果 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主要由心脏功能紊乱、心肌炎、呼吸道感染引起,分别占43.75%(56/128)、12.50%(16/128)、17.96%(23/128).除心肌炎引起的T波改变以全天改变为主外,心脏功能紊乱等疾病引起的T波改变主要表现为白天改变、夜间正常.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全天改变为12.50%(16/128),夜间正常为67.97%(87/128),白天改变为19.53%(25/128).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中出现早搏现象92例,占71.88%,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均以频发性早搏为主,占比分别为71.70%(38/53),59.38%(19/32),85.71%(6/7).心肌酶谱以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I)增高为主,共94例,占73.44%,其次为谷草转氨酶(AST),占19.53%(25/128).结论 当儿童出现心电图T波改变时,应该加强对T波改变情况、早搏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加强儿童心肌酶谱检测,以便能够及早发现病因,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48.
倾斜试验中的交界性心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界性心律(junctionalrhythm,JR)是倾斜试验(tiltabletest,TTT)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我们观察了49例TTT结果阳性的不明原因晕厥病人在TTT过程中的心律变化。结果:(1)49例病人中有14例出现JR,且都是在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发生的。其中3例为逸搏心律,11例为加速住自主心律;(2)JR的出现与晕厥发作时间一致。其平均恢复时间为111±79s(5~30s),它可与血压的恢复同步,亦可提前或落后。(3)JR的心室率与晕厥时的血压下降程度无关(r=0.12P>0.05),结果提示:JR仅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S)发作的一项伴随现象,而外周血管扩张可能在晕厥的发病中起更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双心室同步起搏在顽固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 ,安装双室同步心脏起搏器。继续用 β 阻断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洋地黄等。观察术前、术后的临床心功能及超声心功能情况。结果 :临床心功能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室壁运动不协调改善 ,左室舒张期内经缩小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 ,二尖瓣返流减轻。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0.
选择31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例实施射频消融,其中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51±8.63岁(18~51岁),所有患者的室早均起源于右室.采用起搏方法进行标测,选择心室起搏下12导联ECG于室早时完全一致作为消融靶点,以早搏完全消失、观察30分钟以上无室早出现作为消融的终点,对消融过程中室早较少的病例,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后仍不能诱发室早作为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