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对33例经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诊断为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和总结其消融方法和心电图特征。结果:在33例患者中,21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部,消融成功率80.9%(17/21);12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消融成功率91.7%(11/12)。消融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有时需要至瓣膜下消融才能成功。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时限明显长于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159±17)ms对(122±4)ms,P<0.01)]。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多呈rS型,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则多呈QS型。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胸前导联QRS波的移行≥V 4导联,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的移行大多≤V 3导联。结论:射频消融能够有效治疗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三尖瓣环游离壁和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电图特征,可有效指导消融导管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阿那曲唑在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疗效,为今后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2例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阿那曲唑组与他莫昔芬组,每组41例。患者均于术前12周接受内分泌治疗,其中阿那曲唑组用药为阿那曲唑1 mg,1次/d,他莫昔芬组组用药为他莫昔芬20 mg,1次/d。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肿瘤客观观察指标、血雌二醇水平、不良反应情况。探讨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阿那曲唑组的有效率(39.02%)明显高于他莫昔芬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259,P<0.05)。两组患者血E2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9,t2=15.21,P<0.05),且治疗后两组比较,阿那曲唑组明显低于他莫昔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P<0.05);阿那曲唑组的E2平均抑制率明显高于他莫昔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86,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那曲唑用于乳腺癌术前内分泌治疗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耐受良好,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Sema3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转染原代心肌细胞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NCBI-Gene数据库检索Sema3a基因,设计合成PCR反应需要的上下游引物并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凝胶电泳并回收,SwaI酶切载体行酶切后连接,CaCl2法制备感受态大肠杆菌,转化扩增后,挑选克隆进行重组鉴定.结果 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Sema3a的慢病毒载体检测并包装慢病毒.结论 成功建立Sema3a重组慢病毒载体的三质粒包装系统.  相似文献   
4.
据估算,中国有近八百万房颤患者。房颤知识的普及对房颤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房颤的认识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很多患者最先出现早搏,继而出现阵发性房颤,此时房颤可自行或者经过药物治疗而转复为正常的心律。但此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治疗,将持续进展,发作频率将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逐渐失去作用,最后甚至变成永久性房颤,终身不能摆脱。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约为7.5%[1]。它不但使患者频繁心悸,而且心房的不规则颤动易产生左心房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7.
8.
心脏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PF)由于有着独特的解剖位置、细胞结构和电生理特征,在电冲动向心室肌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证实,PF在诸多疾病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中起触发和(或)维持作用,因而PF成为近来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PF易于发生早后除极(EAD)、晚后除极(DAD)和异常的自律性,所以许多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PF系统.通过折返机制和局灶机制(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或微折返),PF参与了室颤的维持.针对异常PF电位的消融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室速/室颤的治疗.本文拟对PF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CT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心脏CT血管造影(CTA)无创和高成像质量的优势日益突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TA在诊断冠心病、辅助心房颤动消融以及判断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由于技术问题也存在部分局限性,该文就上述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CHF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动训练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及H-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HF患者运动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BNP[(357±32)mg/ml,(343±14)mg/ml:(36±4)mg/ml]、H-FABP[(15.5±3.1)μg/ml,(13.0±5.4)μg/ml:(4.1±2.3)μ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运动组运动训练6个月后BNP[(357±32)mg/ml:(104±41)mg/ml],H-FABP[(15.5±3.1)μg/ml:(6.1±4)μg/ml]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BNP[(343±14)mg/ml:(165±20)mg/ml],H-FABP[(13.0±5.4)μg/ml:(8.2±5.1)μg/ml]也有明显下降(P0.05),但运动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H-FABP、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H-FABP与BNP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