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不同组织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改变。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标本室内2例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作为实验组,1例冰毒中毒死亡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心、脑、肺、肠组织进行HE染色,应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法对各组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及黏附分子进行染色观察。结果吗啡中毒死亡者检材中HE染色观察到心肌纤维溶解、断裂,心肌细胞紊乱、水肿及纤维化;脑水肿,伴局灶性出血;明显肺水肿等病理表现。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及ICAM-1、VCAM-1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达,以肺及心肌组织为著。冰毒中毒死亡者检材免疫组化染色未见明显阳性颗粒。结论急性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的主要表现与吗啡类药物引起的非变态反应性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诱发肺泡基底膜降解、类糜蛋白酶促进心肌重塑等作用有关,而黏附分子表达升高对增强血管内炎症细胞附着与浸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糜蛋白酶在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10例死因确诊为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组,排除过敏性休克、冠心病、海洛因中毒及颅脑损伤这4类疾病死亡者1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上述两组肺组织进行类糜蛋白酶染色。Olympus BX61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进行图像采集,Image pro图像分析系统对所采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肺组织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阳性颗粒计数,研究组8.50±1.74,对照组0.95±0.42,研究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表达量在死后48 h内无明显变化。结论肺组织中类糜蛋白酶的表达有望作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诊断的一种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肥大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类胰蛋白酶在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就诊的DCM患者26例(DCM组)、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32例(ICM组)、健康志愿者20例(健康对照组).收集各组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分析类胰蛋白酶水平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和ICM组患者的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高于对照组[(7.19±0.62) μg/L、(6.81±0.94) μg/L vs (2.37±0.56) μg/L,P<0.01];DCM组患者的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高于IC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 DCM患者体内的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且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椒目油对豚鼠哮喘模型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柏梅  戚好文  赵睿  林小萍 《医学争鸣》2006,27(23):2156-2158
目的:探讨椒目油(ZSO)对豚鼠哮喘模型肺组织中肥大细胞及血浆类胰蛋白酶的影响,为ZSO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和ZSO治疗组. 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 镜下观察肺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现象. 运用UniCAP10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测定豚鼠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 结果:哮喘模型组豚鼠肺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百分率及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分别为(14.87±4.67),(42.85±5.99),(119.78±12.50),与对照组(2.38±0.52),(24.91±9.79),(88.78±4.74)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ZSO治疗组豚鼠肺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百分率及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分别为(6.38±1.06),(25.44±8.21),(93.22±6.40),与地塞米松治疗组豚鼠肺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百分率及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分别为(6.63±1.41),(25.33±6.14),(92.10±7.11),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ZSO与地塞米松两治疗组之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ZSO能有效地减少哮喘豚鼠肺肥大细胞数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从而能有效地治疗哮喘.  相似文献   

5.
李伟  余舰  龙艳丽  赵敏  张国栋 《重庆医学》2013,(30):3664-3666
目的检测肺组织中类胰蛋白酶、补体C3a的表达,初步探讨羊水栓塞(AFE)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8例尸检病例通过补体C3a与类胰蛋白酶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AFE组(羊水栓塞)类胰蛋白酶表达均阳性,补体C3a表达明显下降。PHH组(高度可疑AFE病例)类胰蛋白酶阳性表达9例,补体C3a弱阳性表达7例;阴性对照组类胰蛋白酶表达弱阳性1例,补体C3a均阳性。AFE组与阴性对照组、PHH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在羊水栓塞及部分产后出血病例表达,提示羊水栓塞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部分产后出血可能与羊水成分所激发的过敏反应有关;补体C3a表达弱阳性,提示在羊水栓塞中可能存在补体活化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 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示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7.
类胰蛋白酶为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一种炎症介质 ,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 ,其血清水平可出现异常升高。我们对因药物引起的变应性休克患者的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进行测定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评价。材料与方法 设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 36例 ,为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急诊收治的“药物性变态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12~ 6 6岁 ,平均 30 .5岁。发作前均有明确的药物接触史 ,其中 11例为青霉素类抗生素 ,10例为其它类型抗生素 ,6例为各类造影剂 ,5例为麻醉剂及 4例铁剂。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胰蛋白酶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类胰蛋白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7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类胰蛋白酶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19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类胰蛋白酶表达为阳性(30.6%),50例VEGF表达阳性(80.6%)。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类胰蛋白酶表达均为阴性,4例VEGF表达阳性(33.3%)。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以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异性标记物,它可能参与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血管新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非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取患者2 mL静脉血,分别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的第3 d和第7 d清晨空腹采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损伤后24 h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可能参与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1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两组,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36例(血糖≥7.0 mmol/L),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24例(血糖<7.0 mmol/L),在发病后24 h行血浆BNP浓度检测。结果发病后24 h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明显高于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671.87±631.71)ng/L vs(299.53±455.67)ng/L,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吗啡与哌替啶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9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吗啡组(31例)、哌替啶组(31例)。吗啡组患者入院时给予吗啡5mg皮下注射,哌替啶组患者入院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注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48h内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3组患者在发病后心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吗啡组与哌替啶组无差异。3组患者在48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吗啡组和哌替啶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较对照组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较哌替啶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吗啡和哌替啶均可减少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但哌替啶减少窦性心动过缓效果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50mg/d,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阿司匹林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但ESS分值变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杨焱 《当代医学》2010,16(6):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7天血浆BNP浓度,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入院即刻血浆BNP浓度虽较正常值升高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个月随访,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P〈0.01,P〈0.05)、心力衰竭(P〈0.01,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P〈0.01,P〈0.0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评估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与患者3个月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16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院第1 d、第7 d抽取化验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浆BNP浓度,按照BNP水平升高程度分为两组,第1组BNP升高≥50%为显著升高组,第2组为升高不显著,不变或降低,3个月后随访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同时测定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进行健康对照组行脑钠肽检测及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BN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同为急性心梗患者,BNP显著升高组较无显著升高组3个月后的心功能显著下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急性心梗急性期的BNP变化有利于判断患者远期的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傅强  张利勇  杜立新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5):565-566,59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病人的血皮质醇水平变化和颅脑损伤轻重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颅脑损伤病人外伤后测得的血皮质醇水平,按照GCS积分分成轻中型颅脑损伤组和重型颅脑损伤组,并对所有病人随访半年。结果:重型组病人的血皮质醇水平比轻中型组病人明显升高(P<0.05)。随访结果表明,伤后急性期血皮质醇水平越高,病人的病死率和伤残率越高(P<0.01)。结论:颅脑损伤病人血皮质醇水平与损伤轻重程度相关,与病人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于溶栓前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静推,随后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结果两组CK、CK—N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水平。实验组总有效率84.85%高于对照组7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蛇毒纤溶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AMI早期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纤溶酶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的心肌酶的峰值浓度、恢复正常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再梗的发生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肌酶峰值浓度、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再梗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及纤溶系统活性明显改善。结论对AMI再通患者使用蛇毒纤溶酶能缩小其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损伤及再梗的发生率,对保护缺血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侯丽娜 《当代医学》2021,27(13):59-6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低于对照组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吴玲俐  温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78-79,8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所用平均时间、溶栓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21.10±12.39) min 、93.33%和96.67%;对照组分别为(36.12±13.82) min、69.23%和73.08%;两组间各组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使患者更快地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