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89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门溶栓时间、溶栓后IRA再通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门溶栓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IRA再通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缩短AMI患者入门溶栓时间,提高溶栓后IRA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AMI静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82%比71.42%、36.73%比61.22%和4.08%比2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救治患者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救护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在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在救护成功率、有效救护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给予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院前护理后,观察组在有效救治时间以及成功救治率上明显优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缩短其救治时间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梁慧 《当代医学》2012,18(23):125-126
目的在患者症状未显现前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针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健康问题,及时、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院前急救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赢得治疗的黄金时间,提高救护质量和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广西田阳县医院收治的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向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救护护理,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救护时间和救护成功率。结果接收预见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为(45.2±14.7)min,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达96%。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缩短AMI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并为患者赢得了治疗的黄金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选择不同时段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急救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心电图时间及总急救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急救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AMI患者更好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比较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溶栓疗法即在AMI起病早期(≤6h),用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冠脉供血的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在溶栓过程中,病情变化快而复杂,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溶栓知识;在观察过程中有预见性地采取护理措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对不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主诉、意识、呼吸循环状态、心电监护、12导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主动对患者循环状态评估,实施相应个体化护理,祛除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 33例心肌梗死患者治愈30例,治愈率90.9%;死亡3例占9.1%,死亡者均为院外转入。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的预防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对本组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护理观察。结果10例患者在预定治疗计划中得到康复。结论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护理是成功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热练护理技能。  相似文献   

11.
吴春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9-112,1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疗效,并为其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湘雅医院心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而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取显效、有效、无效、死亡作为等级划分,采取等级资料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分发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评分,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1天和溶栓后第2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死亡0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死亡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心律失常23例(57.5%),心源性休克22例(55.0%),心力衰竭2例(5.0%),对照组心律失常30例(75.0%),心源性休克30例(75.0%),心力衰竭7例(17.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研究组在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方面的评分分别为(22.4±2.2)、(22.3±2.0)、(18.4±3.0)、(22.1±2.9)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9.5±3.4)、(18.6±3.1)、(21.5±3.3)、(18.7±3.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两组患者在溶栓前的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DS评分为(53.2±2.3)分,对照组为(60.8±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AS评分为(52.0±3.2)分,对照组为(60.5±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溶栓的作用。方法:邹城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9年2月行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16例,随机分为超早期(≤3h)溶栓组56例,非超早期(3~12h)溶栓组60例,以问接指标判断其溶栓成功率,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后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超早期溶栓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非超早期溶栓组,分别为82%、43%;而1年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溶栓大大提高了AMI的再通率,挽救了心肌。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英  汤洪顺  王绪亮 《吉林医学》2010,31(13):1774-177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EMI)的疗效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为A组,6~12 h为B组。比较6 h溶栓时间窗内与6~12 h溶栓再通率的差别。结果:两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0.4%和30.9%,择期(1~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一步证实溶栓的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NSEMI患者,若医院不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降低AMI的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匹配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72例、实验组77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急救措施处理,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从66min缩短至23min;尿激酶溶栓成功率由44.4%提高到6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提高治疗成功率,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申晓芬  李黎  杨爽  韦小兰 《西部医学》2012,24(3):588-58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临床护理方法,实验组35例采用事先制订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健康教育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于溶栓前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静推,随后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结果两组CK、CK—N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水平。实验组总有效率84.85%高于对照组7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前瞻性护理对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加预防便秘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前瞻性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排便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比入院10 d后两组患者排便情况与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入院后3d内首次排便患者42例,占85.71%,对照组3d内首次排便患者22例,占44.90%,两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0 d后便秘发生人数为6例,占12.24%,对照组便秘人数19例,占38.78%.同时观察组心绞痛,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大便通畅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重要性,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便秘发生率,从而减少因便秘造成的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玉棉  王洪嫦  周错 《吉林医学》2009,30(14):1398-1399
目的:总结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救治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配合悉心的护理,有助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心脏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I(cTn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 测定34例AMI病人的cTn-I与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结果 AMI时cTn-I在胸痛后4~6h升高 ,21h达高峰 ,在血清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 -mb(P<0.01) ,且不受溶栓治疗的影响 (P>0.05) ;溶栓再通患者峰值前移 (P<0.01) ,以峰值时间≤20h判定为AMI溶栓再通 ,其敏感性为88.89 % ,特异性为87.05% ,准确性为88.23%。 结论 血清cTn -I在AMI病人血清中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 ,峰值前移可用于判定AMI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20.
邱安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75-376,37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4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合理、有效救护,显效19例,无效4例,1例并发牙龈出血,经局部压迫止血后停止。有效率为83.33%;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心律失常。结论:良好的护理与溶栓治疗的成功密不可分,并可有效防治溶栓后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