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临床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重留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重留率为活动主题,对我科痰标本的重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痰标本重留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我科痰标本重留率从27.1%下降为15.53%。结论:品管圈在降低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重留率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降低住院患者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于我科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我科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主题,制定活动对策并实施,统计、比较活动前后我科住院患者大小便及血标本送检率和漏检率。探讨活动效果及改进措施。结果 QCC活动开展后,血液标本漏检率为9.9%,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16.8%,均显著低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降低了标本漏检率,增加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认同感及信任感,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住院患者大小便留取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住院患者大小便留取依从性为活动主题,调查其归档病历,查阅大便常规化验结果单。通过品管圈方法,制定目标、寻找原因、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遵循PDCA循环分析方法和解决存在问题。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患者大小便标本未采集率由36.50%下降至10.70%。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大小便留取依从性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护士解决患者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得到提高,护患沟通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以品管圈手法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送检率。方法由9人组成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痰送检及时率"为活动课题,调查527例患者痰标本留取、送检过程。分析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低的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使呼吸内科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由82.3%上升至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平均留取天数由5.5 d减至2.5d。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进行品管圈管理手法,可缩短标本留取时间,提高标本送检合格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住院患者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为临床粪便标本送检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住院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品管圈方法分析和解决患者未留取粪便标本的原因。结果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由71%提高到92%。结论品管圈在提高住院病人粪便标本送检率中效果显著,护士解决病人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及沟通有所提高,是规范粪便标本送检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传染科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率低的原因。方法由九名护士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率为活动主题。收集活动前痰标本留取率低的原因,并设计各种查检表,进行现状分析,采取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我科患者痰培养标本未留取率较活动前的34.8%下降至16.5%改善幅度达到了18.3%;结论品管圈活动期间也培养了护士们的沟通能力,使医护、护患、医患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使得工作流程更顺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实施步骤开展活动。选择2021年4月12—25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86例新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1年8月9—22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79例新入院患者作为实验组,找出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长的真因,探索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新入院患者的床位等候时间,评价对策的有效性,计算目标达成率、进步率。结果 开展本次品管圈后,有效缩短了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由活动前的81.7分钟降至42.8分钟,目标达成率为105.4%,进步率为47.4%。结论 “品管圈”是医疗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通过此次的品管圈活动,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便利,有效缩短了新入院患者的床位等候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优化了科室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实施提高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针对提高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这一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分别于改善前1个月和改善后1个月对新入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入院宣教知晓情况的掌握,分别对2次问卷内容进行汇总和比较。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由改善前的59%提高至改善后的83%。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提高患者入院宣教知识的知晓率,而且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没有实施实施品管圈管理的住院患者取血标本2564份,2015年1月-12月选取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住院患者取血标本2516份,比较活动前后标本送检延误情况。结果:活动后标本送检延迟率显著低于活动前。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品管圈来提高肿瘤化疗科护士职业防护遵循率。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投票选定"提高肿瘤化疗科护士职业防护遵循率"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对策实施,比较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行品管圈的前后,护士在职业防护中不遵循数由原来的273例数(即:遵循率为81.95%)降到了53例数(即:遵循率为96.6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肿瘤化疗科护士职业防护遵循率,提高了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了不必要的化疗药物接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升化疗患者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品质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提升PICC 护理品质,确保化疗药物安全输入、减少并发症”为主题的活动。随机对活动前后两组共156例进行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找出PICC在使用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化疗患者行PICC穿刺一次成功率由84.62%上升到96.15%;因PICC护理不当造成的静脉炎、导管堵塞以及感染等并发症也明显减少。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地提高PICC护理水平,确保化疗药物的安全输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腹腔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 QCC,圈名为“微笑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腹腔镜术后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按照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三方面打分排序,将分值较高的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问题。结果实验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42±7.74)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69±9.29)h(P ﹤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满足了腹腔镜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需求,避免和减轻术后患者腹胀,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办法在降低监护室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缺陷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监护室在品管圈活动前后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各300例(次),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有序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各种缺陷进行改进和处理,分析改进前后的有效性。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血气分析标本中缺陷率(0.33%)显著低于实施前(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3,P〈0.05),标本采集缺陷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标本凝固,其次是气泡较多、采集步骤不规范、标本污染、知识匮乏,实施后标本凝固率(0.33%)明显低于实施前(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步骤,显著减少标本凝固、污染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缺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竞赛的现状,为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竞赛制度提供依据。方法:自制问卷对江西中医药大学100名在职教师的参赛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份,并对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校自2004年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2004年开始的系部教学竞赛的总体参赛率和获奖率分别为80.4%和40.2%;2006年开始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赛率和获奖率分别为22.8%和16.3%;2007年开始的“教学标兵”竞赛总体参赛率为18.5%,“教学标兵”称号获得率为9.8%;2008年开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总体参赛率和获奖率分别为22.8%和2.2%。结论:我校各层次的教学竞赛种类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学竞赛(尤其是教学标兵)的参赛条件要求较高,虽奖励幅度大,但奖励面过窄,无法全面激发广大教师的参赛热情,使一些比赛(标兵比赛)成为少数人展示的舞台,无法达到教学竞赛的效果。教务管理部门应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竞赛制度,调动大部分教师的参赛热情,以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开展跌倒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设定活动目标、制定及实施对策等品管圈活动。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23‰下降至活动后的0.41‰(P〈0.01),患者满意率从94.1%上升到96.7%(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探索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抽取某高校506名年龄为16~22岁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青春期相关行为、性传播疾病、避孕、婚前性行为及妊娠等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发放调查问卷506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平均年龄19.2&#177;2.3岁,能正确认识“遗精”、“自慰”、“性幻想”的分别占56.4%、43.1%、64.1%;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能正确回答的仅占65.2%;关于预防性病的手段,回答正确的仅占56.9%;能完整、正确回答安全套的使用相关问题的仅占11%,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2.0%和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于婚前性行为态度,45.9%的学生认为不能接受,54.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很正常”,在城乡学生对比上,城乡学生持后者态度的比例分别为60.1%和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及“怀孕后会向谁寻求帮助”,47.5%的学生选择了“医生”,37.6%的学生选择了“朋友”,仅14.9%的学生选择“母亲”。在城乡学生对比上,50%的来自城市的学生选择向朋友求助,而59.2%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选择了向医生求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性观念较开放,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兼顾城乡学生特点的同伴教育和新媒体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强病案管理,降低病案在密集架上的错误率。方法采用QCC小组活动程序,通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活动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病案密集架上病案上架错误率,评价改善幅度。结果病案上架错误率由原有的1.27%降至0.02%,降低了1.23%。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病案上架的错误率,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人员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相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51-125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品管圈“彩虹圈”,对2013年6月-11月间我院住院患儿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利用品管圈活动流程进行数据统计、原因分析、设定目标、采取措施。结果活动前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由16.6%降至2.8%,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够降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药品调配内差,分析导致调配内差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内差件数由活动前的52件/周降至22.5件/周,下降56.73%;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凝聚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内差,提升门诊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所有疑诊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浆细胞相关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骨髓标本,分析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状况,并与文献对比发现异常检出率差异及可能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践并回顾分析、判断改进效果。结果 现况调查发现初发标本内肿瘤负荷低、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无法判断是本次活动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提出了先用流式分选浓缩异常细胞,提高肿瘤细胞密度、降低背景值,再进行遗传学检测等关键手段。最终将我院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从61.3%(95/155)提高至92.1%(174/189)。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优化了疑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FISH检测流程,有效提高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