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102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T2DM合并高血压组(n=50)和T2DM无高血压组(n=52)。检测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检测糖耐量试验(OGTT)2 h后的血糖(2h BG)、胰岛素(2h INS)水平及空腹和OGTT 2 h后网膜素、脂联素、内脂素水平。结果 2组患者血脂、FBG、FINS、2h BG、2h 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空腹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与OGTT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空腹及OGTT后2 h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低于T2DM无高血压组(P<0.05),内脂素水平高于T2DM无高血压组(P<0.05)。血清内脂素水平与HOMA-IR和FINS呈正相关(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和FINS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明显改变,且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廖春梅  马薇 《医学综述》2015,(4):729-731,734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诊断T2DM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T2DM无斑块组(42例)和T2DM伴斑块组(43例),另外同期选择4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网膜素1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计算稳态模式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分析网膜素1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血清网膜素1在对照组、T2DM无斑块组、T2DM伴斑块组中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BMI、腰臀比、TC、TG、LDL-C、Hb A1c、hs-CRP、HOMA-IR、FINS、FBG均呈负相关(P<0.05),而与HDL-C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BMI、HOMA-IR是影响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改变与胰岛素敏感性、肥胖密切相关,故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网膜素、内脂素水平,探讨网膜素与体脂参数、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内脂素的相关性。方法:共选取研究对象73名,其中包括健康对照组28例和新诊断的T2DM患者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网膜素-1与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OGTT-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各项指标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值(WHR),并以稳态模型(HOMA-model)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分析网膜素-1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组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降低[(68.6±11.27)μg/L比(29.8±5.19)μg/L,P<0.05],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9.37±0.85)μg/L比(18.67±7.98)μg/L,P<0.05],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WHR、HOMA-IR、甘油三酯、2hPG、内脂素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10,-0.290,-0.460,-0.376,-0.040,P<0.05)。结论:网膜素-1水平的变化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影响.方法 我院初次诊断的T2DM患者共55例(T2DM组)和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1)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增高(P <0.01);(2) T2DM患者TC、TG明显增高,HLD-C明显降低(P <0.05);(3)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明显降低,内脂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脂联素与内脂素呈负相关(P<0.01).结论 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T2DM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内脂索在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中的变化,并探讨内脂素与糖尿病或/和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依据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61例,经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分为:单纯T2DM组(DM)18例、T2DM合并冠心病(CHD)组(DC)43例以及正常对照组(NC)29例,其中DM组均为新诊断患者.经统计学分析3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结果 DM组及DC组血清内脂素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t=4.992 1,P<0.05;t=4.722,P<0.05).DC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DM组对照组有显著下降(t=4.236,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下降可能提示冠心病的发生或加重,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10例T2DM患者(T2DM组)和8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参数水平.结果 T2DM组非肥胖亚组与肥胖亚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肥胖组与非肥胖亚组(P<0.01,t=-26.545,15.111,25.017,14.764);T2DM组、对照组的非肥胖亚组和肥胖亚组间血清内脂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760,1.506);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与腰臀比(WHR)、FB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C、LDL-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元逐步同归分析结果显示腰臀比(WHR)和HbA1c是影响内脂素水平的最为显著的因素(R2=0.531,0.042).结论 T2DM患者体内增高的内脂素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可能是联系糖脂代谢的重要脂肪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取T2DM组60例及正常对照组60例.采空腹血测定visfatin、血糖(FBG)、血脂代谢各项指标(TG,TC,HDL-C,LDL-C,Apo-Al,Apo-B).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2DM组较正常对照组内脂素,TC,TG,APO-B,APO-A明显升高(P<0.01或P<0.05),T2DM患者的内脂素水平升高与TG,TC,空腹血搪呈正相关.结论 内脂素不但与患者血糖水平有关,还与脂代谢异常有关,提示内脂素可能是脂代谢异常与糖代谢异常的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网膜素-1、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院确诊的37例单纯冠心病(CHD组)、3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组)及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血清.检测血清中网膜素-1、瘦素、空腹血糖(FBG)、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网膜素-1明显偏低、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DM-CHD组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指数(BMI)、FBG的对数呈负相关,血清瘦素水平与hsCRP、BMI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网膜素-1、瘦素水平与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存在相关性,可能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莉  刘霞 《吉林医学》2012,33(17):3618-36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前及餐后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T2DM组35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采空腹血及餐后2 h血清测定visfatin,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2DM组餐前及餐后较正常对照组内脂素明显升高(P<0.01)。而餐前及餐后血清visfatin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2DM患者中血清内脂素含量明显升高,不受空腹及进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者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及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汉族人群,对照组23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糖耐量减低组(IGT组)18例;2型糖尿病组(T2DM组)22例。同时测量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等指标,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半定量RT PCR法检测脂肪组织内脂素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2DM组网膜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量高于IGT组和对照组(P均<0.01)。IGT组与对照组网膜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T组及T2DM组皮下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超重组网膜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量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1)。各组网膜脂肪组织的内脂素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对应的皮下脂肪组织的表达(P均<0.01)。相关分析中,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基因表达与WHR相关(P<0.05 );与年龄、BMI、SBP、DBP、FINS、FBG、HbA1C、HOMA IR均无相关性(P>0.05),而皮下脂肪组织内脂素基因表达则与TC相关(P<0.05)。结论内脂素在汉族人群T2DM、肥胖者中表达增加,且主要在内脏脂肪组织中表达,在维持葡萄糖稳态平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6例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T2DM患者(T2DM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参数水平。通过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浆内脂素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T2DM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内脂素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分别与WHR(r=0.489,P〈0.01)、BMI(r=0.226,P〈0.01)、FPG(r=0.345,P〈0.01)、HbA1c(r=0.186,P〈0.05)、HOMA-IR(r=0.215,P〈0.01)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年龄、TC、TG、LDL-C、HDL-C、FINS无相关性(P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HR和FPG是影响血浆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浆内脂素水平变化与糖、脂代谢关系密切,它可能在T2D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铁调素、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与铁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其中体质量正常者43例(正常体质量糖尿病组,B组),肥胖者42例(肥胖糖尿病组,D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6名,其中体质量正常者(对照组,A组)及肥胖者(单纯性肥胖组,C组)各43例,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内脂素和铁蛋白、铁调素、sTfR水平。结果4组研究对象血清内脂素与铁代谢指标铁蛋白、铁调素、sTfR均无明显相关性(r=0.111,P>0.05)。结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铁代谢指标铁蛋白、铁调素、sTfR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李维琴  王兴  胡晓燕 《现代医学》2012,40(2):174-177
目的:评价血清网膜素-1(omentin-1)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未合并冠心病组(n=113)及合并冠心病组(n=69).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结果: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较未合并冠心病组患者显著降低[11.15(7.23~15.72) vs 18.95(10.27~22.46)ng·ml-1,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omentin-1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OR=0.605,95%可信区间0.299~0.883,P<0.01).结论:血清omentin-1水平降低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存在独立相关性,血清omentin-1可能成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风险的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糖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初诊的T2DM患者(超重组27例,正常组21例)及32例健康对照,分别测量各组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血压,并行空腹血浆内脂素、血脂、血糖、葡萄糖耐量(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检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T2DM患者血浆内脂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超重组与正常组间则无显著差异。血浆内脂素浓度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P均<0.01),与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餐后2 h血糖是影响血浆内脂素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浆内脂素显著升高,可能是机体对体内血糖增高、胰岛功能受损所发生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三组:对照组:39例健康对照者;糖尿病无NAFLD组:33例单纯性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糖尿病NAFLD组:3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NAFLD者,比较三组IMT,并将IMT与HOMA-IR、血脂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1.12±0.11)mmvs(0.81±0.12)mm,P0.05)],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增多([1.35±0.13)mmvs(1.12±0.11)mm,P0.05)]。在T2DM患者中,IMT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更加增厚且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38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超声筛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25例(内中膜厚度IMT≤1.3?mm)及斑块组113例(内中膜厚度IMT>1.3?mm),观察两组间年龄、性别、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的差异及危险因素。结果①53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斑块发病率为28.6%;无斑块组颈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IMT分别为(0.74±0.17)mm、(0.74±0.15)mm和(0.74±0.17)mm,斑块组颈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IMT分别为(0.91±0.23)mm、(0.94±0.21)mm和(0.88±0.22)mm,且两组间各动脉的I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斑块组年龄、腰围、BMI、SBP、DBP、FBG、2hBG、HbA1C、HOMA IR、TG、TC和LDL C平均水平均比非斑块组高(P<0.05),其中两组间年龄、SBP、FBG、2hBG、TG和LDL 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2hPBG和TG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斑块发病率高,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漏诊率高,糖代谢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 2DM)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修复情况。方法将初诊80例T 2DM均分为胰岛素治疗组(试验组)和口服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0),试验组应用胰岛素治疗,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甘舒霖30 R,起始剂量为0.5 U/(kg·d),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2~3周血糖达标,空腹血糖≤6.1 mmol/L,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8.0 mmol/L,适当剂量胰岛素维持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口服糖适平治疗,每天1~6片,每片30 mg,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改善血糖水平。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2 hPG)及C肽(2 hC-P)、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2~3周血糖即迅速达标。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 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胰岛素治疗初诊T 2DM,既可使患者血糖尽快达标,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不同葡萄糖耐量的非肥胖人群血浆网膜素-1 (Omentin-1)水平,研究吡格列酮和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又称胰岛素泵(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omen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59例非肥胖的初发2型糖尿病(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Bcl-2 基因在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以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本42 例,以病理学分类分为稳定型(19 例) 和不稳定型(23 例) 两组,8 例肝肾移植捐献者的正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作为对照组.Bcl-2 抗凋亡基因表达分别采用免疫组化(n=42) 和原位杂交(n=25) 进行检测.结果 Bcl-2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不稳定型斑块中分别表达20 例和9 例,在稳定型斑块中表达11 例和4 例(P<0.05).在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泡沫细胞均有表达.Bcl-2 在炎性细胞成分聚集的肩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不稳定斑块中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2±28.84 和258±29.93,稳定性粥样斑块中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93±4.66 和11.32±6.15,表达强度在不稳定型斑块中明显高于稳定型斑块(P<0.01).对照组中无表达.结论 Bcl-2 在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均高于稳定型斑块,是抗凋亡和维持粥样斑块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