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并考察醇质体作为盐酸青藤碱经皮给药载体的渗透特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并对其形态、粒径及包封率进行分析;采用透皮扩散仪,以小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盐酸青藤碱在水溶液、脂质体以及醇质体中的透皮行为。结果 制得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88.7 nm,包封率为62.8%,累积透皮量和透皮速率均明显高于盐酸青藤碱脂质体和水溶液。结论 醇质体能明显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有望成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2.
应用不同类型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药物透皮吸收及皮肤沉积效果,优化得到姜黄素经皮给药最佳脂质体载体。方法:注入法制备了3种类型脂质体——一般脂质体、乙醇脂质体(醇质体)和丙二醇脂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体外释放率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采用大鼠腹部皮肤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法测定10 h内皮肤姜黄素透皮量及在皮肤的积蓄量,并加以比较。结果:各种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大小次序为:一般脂质体(1 345.7±1 257.8)nm〉乙醇脂质体(963.5±702.4)nm〉醇水相体积比为1:2的丙二醇脂质体(506.6±326.7)nm。各种脂质体的姜黄素包封率大小为:丙二醇脂质体〉醇质体〉一般脂质体,其中醇水相体积比为1:2时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最小,包封率最高(92.74%±3.44%),且体外稳定性好,10 h内姜黄素透皮量和在皮肤的积蓄量与姜黄素乙醇溶液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醇相和水相体积比为1:2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小,包封率高,是姜黄素经皮给药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水凝胶贴剂在瞬间脉冲电场作用下的体外透皮给药规律.方法:制备苦参碱的水凝胶贴剂,采用体外直立扩散池法考察瞬间脉冲电场作用对水凝胶贴剂中苦参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瞬间脉冲电场作用24 h时,水凝胶贴剂中苦参碱的累积渗透量是单独水凝胶贴剂的5.23倍(t=6.595,P<0.05).在瞬间脉冲电场作用下,水凝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膜材、处方和工艺的优选,研制具有良好透皮吸收性能、剂型稳定、包封率及释放度均性能良好的川芎嗪缓释皮肤贴片。方法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制备川芎嗪醇质体。以丙烯酸树脂为主要组分,加入琥珀酸作为交联剂,柠檬酸三乙酯作为增塑剂,制备川芎嗪醇质体贴剂。然后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及体外透皮试验,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及体外透皮率。最后进行大鼠的药动学试验,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川芎嗪醇质体处方为磷脂浓度为1%(w/v),胆固醇浓度为0.4%(w/v),乙醇含量为45%(v/v),超声时间为5min,制得的川芎嗪醇质体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78.71±1.23)nm,平均包封率为(86.42±1.50)%。川芎嗪醇质体贴剂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24h药物累积透皮量达183±18μg.cm-2,其体外释放度曲线24h内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缓释效果。药动学结果显示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9.45%,与其他两种制剂相比,川芎嗪醇质体贴片具有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作用。结论川芎嗪醇质体贴剂透皮效果较好,并且达到缓释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筛选出较优处方,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醇注入法制备以丙二醇和乙醇为柔软剂的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及体外释药特征进行考察. 结果 较优处方制备的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外形圆整,平均包封率为(35.43 ±0.53)%,Zeta电位为(-5.87±0.06)mV,粒径为(391.6±25.6)nm,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Q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速度方程:Q=0.085t+0.739,r =0.995 8. 结论 盐酸青藤碱二元醇质体制备简单,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不同促渗剂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和该制剂的皮肤过敏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大小进行分析;以氮酮为阳性促渗剂,研究丁香精油等不同促渗剂预处理离体小鼠腹部皮肤24 h后,对盐酸青藤碱24 h累积渗透量的影响。以豚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所得青藤碱醇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6.18±1.84)%,平均粒径为(102.2±10.4)nm,Zeta电位为(?52.4±1.5)mV。2%丁香酚预处理皮肤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412.493 2 μg/cm2,大约是醇质体组(未促渗)的1.6倍、水溶液组(未促渗)的5.8倍。该制剂外用对皮肤无致敏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醇质体稳定性良好,经皮给药安全。2%丁香酚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的体外渗透效果。  相似文献   

7.
酮洛芬醇质体凝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制酮洛芬醇质体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考察。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酮洛芬醇质体,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较佳处方和工艺;采用研和法制备醇质体凝胶,HPLC测定其中主药的含量,透析法测定包封率。结果酮洛芬醇质体形态圆整,粒径均匀,平均粒径为(185.8±58.2)nm,平均包封率为(72.6±3.2)%。酮洛芬线性浓度范围为1.5~12.0μ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3±1.5)%。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8.
盐酸奥昔布宁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乙醇注入均质法制备盐酸奥昔布宁醇质体,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用动态光散射测定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形态;水平透皮扩散试验仪考察其大鼠离体皮肤经皮渗透量。蛋黄卵磷脂、乙醇、盐酸奥昔布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5%和5%时,制备的醇质体平均粒径为(98±12)nm,包封率为(48.1±1.4)%。各种盐酸奥昔布宁制品24 h的经皮渗透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5%)、除去游离药物的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2.4%)、物理混合物(盐酸奥昔布宁5%)、无水乙醇(盐酸奥昔布宁5%)、质量分数为45%的乙醇溶液(盐酸奥昔布宁5%)。研究表明醇脂质体是盐酸奥昔布宁经皮给药系统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盐酸特比萘芬二元醇质体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二元醇质体;以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对不同脂质体进行体外皮肤渗透试验.结果 最优处方为:药物质量分数为0.5‰,药脂比为1∶5(g∶g),二元醇相体积分数为30%,乙醇-丙二醇体积比为7∶3;以优选的处方制备的二元醇质体粒径为(36.2±1.0)nm、Zeta电位为(-23.22±2.02)mV、包封率为(97.61±0.09)%,表皮真皮层滞留量最高为(23.18±2.38) μg/cm2.结论 所选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盐酸特比萘芬二元醇质体,二元醇质体增加盐酸特比萘芬在表皮真皮层滞留量.  相似文献   

10.
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的经皮渗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醇质体与脂质体作为非那甾胺经皮传输载体的给药特性.方法 制备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它们的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率等参数,并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结果 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粒径分别为(92&#177;4.0)和(129&#177;6.1)nm,两者的表面荷电性相反.醇质体的包封率与脂质体接近,但是前者的载药率是后者的6倍多.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1.34 μg&#183;cm-2&#183;h-1)是脂质体的3.2倍;24 h时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为醇质体(24.3&#177;3.0)μg&#183;cm-2比脂质体(9.7&#177;1.1)μg&#183;cm-2,药物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分布比例呈明显的倒置现象.结论 醇质体与脂质体相比较,能显著促进非那甾胺的经皮吸收,而脂质体在减少全身吸收、突出局部疗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贴片经皮给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3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90例,对照组1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贴片经皮给药,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贴片经皮给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好,疗程短,患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氮酮对甘草次酸钠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简单小室法,以离体小白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生理盐水为接受液,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酮对甘草次酸钠透皮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2.0%、1.0%、0.5%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含2.5%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不同浓度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以含2.0%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其透皮吸收为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快双氢睾酮(DHT)透皮递送速率并实现速率可调,方便儿童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法合成并鉴定了水溶性离子化的前体药物双氢睾酮二甲基甘氨酸酯盐酸盐(DHT-DG),并对其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将DHT和DHT-DG制成水凝胶后,以新鲜离体猪耳皮肤作为生物屏障,考察两种凝胶在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情况下的透皮吸收。结果2.5%DHT-DG水凝胶施加0.5 mA/cm2电流,8 h后皮肤累积透过量为(226.91±45.62)nmol/cm2,远大于单独水凝胶的被动透过量〔(10.45±3.63)nmol/cm2〕,且吸收的DHT-DG有≥80%水解为其原药DHT。离子导入DHT-DG在2 h后出现稳态流,且累积透过量可通过药物浓度和电流强度调控。结论通过合成水溶性离子化前体药物DHT-DG,并结合离子导入技术,可实现DHT快速可控地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含盐酸川芎嗪的水凝胶透皮贴剂进行初步研究,确定其基质处方、成型工艺条件以及透皮吸收率,为该类制剂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均匀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段盐酸川芎嗪的透皮量,以盐酸川芎嗪的累积透皮吸收量为指标,优选水凝胶透皮贴剂的基质配比。结果:用均匀设计优选出的,盐酸川芎嗪水凝胶透皮贴剂的最佳基质配比结果可靠,药物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平均值为(2.4440±0.0513)mg/cm2,透皮吸收率较高。结论:水凝胶透皮贴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透皮贴剂的研究近况,概述了贴剂在药用高分子材料、制备工艺、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突出了这种新剂型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给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抗病毒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进行结构改造,合成甘草次酸甲酯,降低其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毒副作用。方法采用一步法将甘草酸改造为甘草次酸甲酯,并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一步法合成了甘草次酸甲酯,优化所得最佳反应条件:盐酸的质量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2 h;一步合成产物经多项检测方法鉴定为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甲酯。结论相比于甘草酸,甘草次酸甲酯理论上可延长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结构改造有望增强药性,降低人体毒副作用。本研究为基于甘草酸的创新药物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利多卡因微乳透皮载药系统,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分别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水滴定的方法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Km值,采用单纯网格法优化微乳,以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并对其形态、粒径大小等进行了考察。结果优化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无水乙醇-重蒸水-利多卡因(3∶20∶7∶68∶2),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78 nm。结论利多卡因微乳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透皮能力,可以为利多卡因经皮给药剂型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芎嗪醇质体贴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以及抗心肌缺血与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在药动学实验中,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川芎嗪灌胃给药组,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经皮给药组,川芎嗪常规贴片经皮给药组。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并取出心、肝、脾、肺、肾、脑和肌肉等组织,采用HPLC检测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及各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值。另外,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构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对缺血心肌以及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川芎嗪灌胃给药组和川芎嗪常规贴片经皮给药组相比,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经皮给药组各组织的AUC值最高。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较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外,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能显著缩小长时间缺血所引起的心肌梗死范围。结论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具有缓释性,给药后能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药物贴片组能降低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心肌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驻极体利多卡因贴剂的透皮促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驻极体对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促渗作用。方法:利用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贴剂、含不同浓度氮酮利多卡因贴剂、正/负极性驻极体利多卡因贴剂和含不同浓度氮酮的正/负极性驻极体利多卡因贴剂在10 h内的体外大鼠皮肤累积渗透量,研究驻极体对利多卡因的透皮促渗作用。结果:(1)含1%、3%和5%氮酮的利多卡因贴剂的10 h药物累积渗透量分别是利多卡因贴剂的1.06、1.10、1.66倍(5%氮酮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含1%、3%和5%氮酮的负极性驻极体利多卡因贴剂与相应的含化学促渗剂利多卡因贴剂具有类似的促渗效果。(3)含1%、3%和5%氮酮的正极性驻极体利多卡因贴剂与相应的化学促渗剂利多卡因贴剂相比,具有更大的增渗倍数(P<0.05 或P<0.01),且5%氮酮与正极性驻极体对利多卡因的透皮吸收有联合促渗作用。结论:正极性驻极体对利多卡因贴剂有更好的促渗效果,氮酮与正极性驻极体对利多卡因透皮吸收有联合促渗作用,并与氮酮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