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8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诊断结果,评价DSA—CAG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病变≥50%直径狭窄病例63例,依病变狭窄程度累及冠状动脉部位、数目、形态、冠状动脉优势状况、侧支循环及心肌梗死病例、左室壁运动情况和射血分数(EF)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狭窄或闭塞63例(73%)冠状动脉右优势型41例(66%),左优势型7例(11%)均衡型12例(20%),单支病变22例(36%)双支病变17例(27%),3支病变20例(32%)受累血管104支136处,重度狭窄及闭塞28处(45%),12例(19%)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32例做了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缩率分析,EF≥50%的20例(66%),EF40%~50%的7例(22%),<40%2例(7%),经统计学分析,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合并室壁瘤者与单纯狭窄病变LVEF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循环与分布多数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LAD),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回旋支(LCF),病变程度多为严重狭窄,侧支循环形成良好者对左心室功能有保护作用,高质量的DSA设备是开展冠心病介入的重要基础,DSA-CAG对冠状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心室舒张末压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严重程度对左心室舒张末压的影响。 方法 :连续性冠状动脉造影 6 83例 ,分别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和狭窄总积分分组 ,测定左心室造影前及造影后左心室舒张末压 (LVEDP)。结果 :与各自正常对照组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为单支病变、2 5 %~ 5 0 %狭窄或狭窄总积分 1~ 3分时LVEDP略有下降 ;双支病变、5 0 %~ 99%狭窄或狭窄总积分 4~ 9分时LVEDP稍有升高 ,超过 15mmHg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支病变、10 0 %完全闭塞、狭窄总积分≥ 10分时LVEDP有显著意义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造影后LVEDP与造影前比较 ,各组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1) ,但LVEDP上升幅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时 ,出现心室顺应性下降和LVEDP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OCA)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132例,冠状动脉造影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OCA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并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心脏事件.结果:总手术成功率95.4%,OCA再通植入支架成功率为80.3%,A组与B组比较,平均植入支架数量多(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少(P<0.01),心绞痛发作程度减轻(P<0.01),LVEF改善(P<0.01).结论:MI后冠状动脉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的病例,植入支架可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左室功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CHD)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纳入75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男性<55岁,女性<65岁)患者,对男性组(507例)和女性组(246例)的3个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发CHD男性组和女性组平均年龄相近,女性组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组(33.74%vs19.13%,P<0.001),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早发CHD单支病变占49.14%,部位以前降支为主(70.65%),但2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无论是狭窄程度、狭窄支数还是累及分支血管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女性早发CHD冠状动脉病变并不轻于男性,对女性早发CHD应予重视;临床诊断女性早发CHD应强调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6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冠脉病变程度分组,同时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结果血尿酸水平:冠状动脉正常组(0支组)为(0.30±0.06)mmol/L,冠状动脉1支病变组(1支组)为(0.35±0.05)mmol/L,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2支组)为(0.46±0.07)mmol/L,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3支组)为(0.48±0.04)mmol/L,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血尿酸水平也逐渐增加,1支、2支、3支组血尿酸水平与0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支、3支组与1支组比较,血尿酸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尿酸水平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超  曹雪滨 《疑难病杂志》2012,11(6):417-4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心重构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并完成冠脉造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71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76例,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95例,按是否有左心室扩大分为左心室扩大组43例,无左心室扩大组128例,采集患者心脏超声数据及冠脉造影资料,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心重构的影响。结果 (1)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比较,LVEDD、LVESD、FS、AOD、L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均与LVEDD、AOD、LAD均呈正相关性(P<0.01),与LVESD、FS均无相关性(P>0.05)。(2)左心室扩大组与无左心室扩大组比较,前降支病变、左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及完全闭塞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是左心室重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邹文淑  陈练 《西部医学》2006,18(4):404-4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最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0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AG)的X线表现及左室壁瘤的形成与冠脉病变支数、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08例,观察冠脉及左室病变的形态、范围和程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8例冠脉造影中,冠心病179例(58.1%),其中单支血管病变82例(45.8%)、双支56例(31.3%)、3支35例(19.6%)、4支6例(3.4%)。共累及323支血管,其中前降支(LAD)139支(43.0%)、回旋支(LCX)72支(22.3%)、右冠状动脉(RCA)95支(29.4%)、左主干(LM)17支(5.3%)。出现侧支循环27例、真性室壁瘤52例,其中同时出现侧支和室壁瘤的22例;左室附壁血栓7例,二尖瓣反流5例,左房血栓2例。结论 CAG能直接显示冠脉病变的形态、范围和程度,冠心病室壁瘤的形成与冠脉病变支数、侧支循环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廖伟  严章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42-944,95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ST段抬高的AM I后病情稳定,发病后7~14d,(平均10.2±2.5d),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成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分为成功支架植入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心肌梗死后平均9.0±2.5d)和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指数(LVEDV 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 I)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VWMA积分)。结果:AM I后2个月两组LVEF、LVEDV I、LVESV I、VWMA积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术前和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 I,LVESV 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且与成功植入支架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急性前壁AM I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能明显减少AM I后晚期的左心室重构,而对AM I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病变对节段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对34例心绞痛患者、30例心梗患者与36例正常对照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结合电影影像和数字减影影像进行专家目 测和自动测量对照分析,节段室壁运动研究采用室壁运动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按一支或一支以上血管有50%以上狭窄确定诊断。结果: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局部室壁运动。结论:室壁运动异常部位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298例,根据冠状动脉影结果分为两组:有侧支循环组(n=148)和无侧支循环组(n=150)。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以及冠状动脉管炎病变特点、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9.2%比10.7%,P<0.01;85.8%比28.0%,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选择445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NSTEMI(140例)组和UA组(305例),回顾性分析入选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支架情况,总结NSTEMI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 NSTEMI组的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的例数高于UA组(P<0.05);NSTEMI组的弥漫性病变、次全闭塞和完全闭塞、侧支循环的例数显著高于UA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NSTE-ACS患者心功能不全事件的因素是空腹血糖升高、入院时心率、三支病变、LAD近段次全闭塞和完全闭塞病变、支架总长度.结论 NSTEMI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常见,病变范围广,病变程度严重,心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2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并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等情况。结果老年患者的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变多见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以左主干和多支血管病变多见,且侧支循环丰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8年至2002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不伴有心肌梗死的41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年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通、远段闭塞血管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危险因素的比较中,血糖、血压和LDL 3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密切相关,且其临床表现以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主.结论 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多为复杂的多支病变,侧支循环的开通是其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所在.远段血管闭塞多,也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定量分析左室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 评价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将150 名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左前降支组(n=46)、左旋支组(n=25)、右冠状动脉组(n=23)、多支病变组(n=26)、对照组(n=30), 计算各组的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 积分;常规超声心动图计算各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allmotion score index, WMSI);三维斑点追踪评价各组左室壁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多支病变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 显著下降(P<0.05), 余病变组EF 无明显差异(P>0.05);多支病变组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三维应变(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G3DS) 均显著下降(P<0.01), 余病变组病变冠状动脉主要供血节段收缩期峰值三维应变显著下降(P<0.05)。冠心病各组整体三维应变与其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 积分呈负相关 (r= - 0.76, P<0.01)。ROC 曲线显示整体三维应变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敏感性与准确率较高。结论:三维斑点追踪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节段以及整体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 并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态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0月24例心电图正常、至少1支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包括闭塞血管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病变综合评价(Gensini评分法)等,并就可能原因进行讨论。结果(1)冠状动脉血管闭塞部位:单支闭塞21例(87.5%),其中左前降支(LAD)9例,左回旋支(LCX)4例,右冠状动脉(RCA)8例;双支闭塞3例(12.5%),其中LAD、LCX闭塞1例,LCX、RCA闭塞2例;无侧支循环4例,少量侧支循环4例,良好侧支循环16例。(2)合并狭窄:24例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合并其他冠状动脉狭窄者20例(83.3%),其中合并1支狭窄10例,2支狭窄10例,未合并其他冠状动脉狭窄者4例(16.7%)。(3)Gensini评分法评分:<41分5例(20.8%),41~64分6例(25.0%),>64分13例(54.2%)。结论冠状动脉闭塞而心电图正常与血冠状动脉管本身多支复杂病变、心肌梗死情况、闭塞血管部位、病变范围与检查时间、侧支循环保护、危险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造影结果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侧支良好组(n=43)和侧支不良组(n=87)。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左心室功能、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和临床预后等。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及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Q波心肌梗死和梗死前心绞痛在侧支良好组较为多见,并且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侧支不良组升高;而侧支良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侧支不良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则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Cortina室壁运动评分侧支良好组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良好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院内并发症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侧支良好组优于侧支不良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提示侧支循环丰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提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高。急性心肌梗死前侧支循环的形成对急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和预防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死(MI)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对汉族和维吾尔族临床诊断为MI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阳性患者739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汉族患者303例(占41.0%),维吾尔族436例(占59.0%);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病变部位、支数、分型及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结果①两组冠脉病变累及血管依次为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和左主干(LM);②两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A型病变逐渐减少,C型病变逐渐增多;与汉族组比较,维吾尔族组LM病变、B型、C型病变率高(P<0.05);③汉族组MI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其中60~69岁年龄段占33.0%,维吾尔族组主要集中在50~59岁,占32.3%;④两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Gensini总积分逐渐增加,各年龄段维吾尔族组Gensini总积分均高于与汉族组(P<0.05)。结论维吾尔族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单支病变逐渐减少,三支病变逐渐增加;维吾尔族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汉族患者重;维吾尔族MI患者发病年龄可能比汉族患者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完全性血运重建及部分性血运重建对存在包括前降支在内双支病变的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的疗效.方法 112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证实存在包括前降支在内双支病变的ICM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按是否在前降支行支架植入血运重建基础上对另一支病变冠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行血运重建分为完全性血运重建组(完全重建组)及部分性血运重建组(部分重建组)各56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年的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部分重建组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完全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的血浆BNP 浓度较术前降低,LVDd较术前减小,而LVEF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术前和术后1年的血浆BNP 浓度、LVDd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存在包括前降支在内双支病变的ICM患者,前降支选择性部分血运重建及完全性血运重建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前者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