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滋养动脉检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并与超声彩色多普勒进行比较。同时运用超声造影对肿块滋养动脉的供血方式及内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超声造影技术对肿块滋养动脉检出率(94.4%)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52.8%)(P〈0.05)。超声造影技术可将滋养动脉分为包绕型和分支型两型,分型的准确性为93.3%。随着肿块直径的增大,滋养动脉内径也常随之增大(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的滋养动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高血压病(EH)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以寻求一种可靠、客观的评价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19例正常人和41例EH患者(伴心肌肥厚者19例和不伴心肌肥厚者22例)的血清I型前胶原(PC I)和Ⅱ型前胶原(PC Ⅱ)的浓度。用DTI法检测正常人及EH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及Ea/Aa,并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法检测舒张期血流速度E、A及E/A,比较两种方法测值与血清I、Ⅱ型前胶原的相关性。结果:1.EH患者非左室肥厚(non—LVH)组及左室肥厚(LVH)组二尖瓣口血流参数、二尖瓣环DTI参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EH患者non—LVH组与LVH组间E、E/A无明显差别(P>0.05),但LVH组Ea、Ea/Aa明显低于non—LVH组(P<0.05);3.EH患者non—LVH组血清PC I、PC Ⅱ与E/A及Ea/Aa均呈负相关(r=—0.58P<0.01、r=—0.61P<0.01及r=—0.62P<0.01、r=—0.49P<0.05);而LVH组血清PC I、PCⅡ与Ea/Aa亦呈负相关(r=—0.50P<0.05、r=—0.55P<0.05),与E/A无明显相关(r=—0.41P>0.05、r=0.02P>0.05)。结论:DTI能更准确定量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的改变,DTI法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速度之比与反应心肌纤维化程度的血清PC I、PC Ⅱ浓度相关良好,有利于舒张功能受损程度的判断,优于传统的二尖瓣口血流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灰阶超声造影(CEUS)观察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3cm)的显像特征,探讨不同性质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研究68例肝硬化患者合并的75个肝脏实性局灶性小结节的CEUS显像特征。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15个大再生结节(LRN)、27个增生不良结节(DN)和33个小肝癌(SHCC),将各组结节的CEUS增强特征与常规超声和CT增强扫描进行对比。结果CEUS可持续观察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内造影剂进入直至消退的整个动态过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病灶的微血管灌注及增强特点,CEUS准确判断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性质的能力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显像结果一致(P〉0.05)。结论CEUS对于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具有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价值,对病灶内血流灌注的评估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约占50%.其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发现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脊柱生理曲度变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基于两种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和全氟丁烷微球(Sonazoid)的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效能,并分析不同观察者间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就诊于神经内科,患有颈动脉斑块的30例患者。所有患者依次使用Sonazoid和SonoVue两种超声造影剂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诊断。由两名超声医师分别独立地对采集的图像进行斑块内微气泡分级,并计算斑块内增强强度。比较两种超声造影剂的成像特点,并分析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SonoVue和Sonazoid在斑块内微气泡分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Sonazoid时的斑块内增强强度高于使用SonoVue时(P<0.001)。两位观察者得到SonoVue和Sonazoid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662(95%CI:0.412~0.882)和0.758(95%CI:0.531~0.938)。结论:使用超声造影剂Sonazoid能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微气泡。相比于超声造影剂SonoVue,Sonazoid可以提高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彩超引导下酒精注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超引导下酒精介入治疗小肝癌的声像图改变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治疗21例小肝癌,每周一次,四次为一疗程。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3月彩超检查,其中3例肿块完全消失,18例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肿块中央回声增强,周边呈低回声,境界清晰,肿瘤内血流消失或减少。病人治疗后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饮食明显增加,AFP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酒精介入治疗对小肝癌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实用,声像图表现有助于判断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作者应用经直肠彩超诊断宫颈癌 35例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平均年龄 (5 1.5± 9.2 )(36~ 79)岁。宫颈癌临床分期 (FIGO 1995分期标准 ) :Ⅰ期 2例 ,Ⅱ期 2 2例 ,Ⅲ期 10例 ,Ⅳ期 1例。病理结果 :鳞癌 33例 ,腺癌 2例。临床表现 :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 2 8例 ,接触性出血 5例 ,月经量多、周期缩短 4例 ,右肾区疼痛、排尿不适 1例。1.2 仪器 Acuson 12 8XP/ 10型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 :腹部 2 .5~ 4 .0MHz ;直肠 5 .0~ 7.0MHz。1.3 超声检查方法 膀…  相似文献   
8.
麦默通与Tru-cut活检针对乳腺肿块活检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与Tru-cut活检针在乳腺肿块微创活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14例乳腺肿块患者分为麦默通与Tru-cut活检针2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微创活检,比较其取材成功率及病检符合率。结果:麦默通组与活检针组取材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0%,病检符合率分别为98.7%和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麦默通微创穿刺乳腺肿块活检优于Tru-cut活检针,是目前病理活检诊断乳腺病变比较理想的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MPO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实时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的关系的研究,来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73处斑块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显像特征,将其分为造影增强组与非增强组,根据二维超声中斑块回声的特征将造影增强组分为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两组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混合斑组相比,软斑组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P〈0.01),并且斑块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7。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与斑块性质有关,提示其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型能量多普勒(E-Flow)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其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E-Flow成像技术对8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进行检查,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点,将其分为软斑(41例)、硬斑(15例)及混合斑(25例),观察斑块内E-Flow显像特点.根据斑块内有无血流信号,再将患者分为斑块内有血流组(59例)和无血流组(22例),比较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在斑块内有血流组中,比较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果 81例患者中,共有59例患者的斑块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软斑38例(占64.4%),混合斑21例(占35.6%),硬斑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斑块内有血流组脑梗死发生率(76.3%)显著高于无血流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有血流组中,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Flow成像能显示粥样斑块内有血流与脑梗死有关,提示该技术可以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之一,并可初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