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恢复及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7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d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d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两组患者监测其术前1d、术后5d、术后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在体重、血浆白蛋白无明显差异.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能很快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明显改善患者营养,并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且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分为肠内营养(EN)和静脉营养(PN)两组,每组48例。于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显著作用,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术中放置肠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食管癌食管癌术中放置肠鼻管,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及最佳实施方法.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264)和肠外营养组(PN,n=270).EN组采用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1-8天检测鼻肠营养管滴饲能全力500~1 000 mL/d;PN组采用术前留置胃管,术后仅予静脉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在术后第1天及第8天检测血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EN组全部病例均完成留置鼻肠管,术后吻合口瘘7例,肺部感染5例;PN组吻合口瘘9例,肺部感染17例.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9%和6.30%,差异有显著性(P<0.01);EN组术后第1天及第8天血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而PN组稍有增高(P>0.05);两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前后对比仅轻微增高(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肺部感染,节省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第8天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和转氨酶,并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EN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幅度均小于PN组(P<0.05),转氨酶上升幅度低于PN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EN组明显低于PN组(P<0.01),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EN较PN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陈溉  姚健  官禹 《西部医学》2009,21(6):918-919,922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将8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45)和肠外营养(PN组,n=41)两组,分别监测术前、术后5、10d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计数(TLC),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血清A1b、PA、TF和T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没有差异,EN组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EN和PN均能给予术后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EN安全有效、价廉效佳。  相似文献   

8.
王东  冯化林  饶飞 《吉林医学》2011,(33):7126-7127
目的:观察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天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营养为主,第2天开始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逐步减少静脉支持。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B)血浆前白蛋白(PALB)、外周淋巴细胞计数(Ly)和住院时间。结果: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的54.6%(6/11)。EN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围手术期使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42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1例,手术前3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于入院时、术后第3、7、12天检测体重、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N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PN组(P < 0.05~P < 0.01)。EN组患者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1例,无切口愈合不良者;PN组患者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围手术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应用的疗效.方法: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检测其手术前1 d、术后第7 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即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EN组下降少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也早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EN组)和36例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EN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小于PN组(P〈0.01或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亦明显低于PN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出现并发症21例次,EN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癌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6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观察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变化。结果经过10天营养支持,PNA患者的上臂肌围(MAMC)和血清总蛋白(TP)显著低于术前(P〈0.05);EN组患者的前白蛋白(PA)显著高于术前(P〈0.05),TP、PA、白蛋白(Alb)显著高于同期DN组(P〈0.05)。结论早期EN可改善患者蛋白质代谢和患者营养状况,疗效优于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运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标准,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60岁以上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7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对照组34例.EN组术前3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1、3、5、7天检测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浆D-乳酸(D-LAC)和二胺氧化酶(DAO),观察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EN组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LAC、DAO水平及腹腔感染、伤口感染等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肠道清洁度、吻合口漏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治疗方式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癌手术且行术后化疗的初筛入组患者75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住院期间肠内营养(EN)、EN+肠外营养(PN) 2种营养治疗方式对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并发症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2种营养治疗方式及其他因素与营养治疗并发症和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6周最终完成随访患者427例。其中单纯EN治疗(EN组)患者301例(70.5%),EN+PN治疗(EN+PN组)患者126例(29.5%)。两组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M)及淋巴细胞计数(T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发生营养治疗并发症69例,其中EN组58例,EN+PN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生肺癌术后并发症43例,其中EN组27例,EN+PN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营养治疗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但IgG是肺癌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OlR=0.654(95% CI:0.476,0.898)]。结论 临床应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常规予以合理的营养治疗,EN和PN方式各有优势,条件允许时可以优先选择EN+PN的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对食道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道癌术后营养支持的优越性。方法 :75例食道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 =2 5 )、肠外营养组 (PN组 ,n =2 5 )和早期肠内营养组 (EN组 ,n =2 5 ) ,分别予不同的营养支持 ,术前和术后 10d测体重 (BW )、血清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TLC) ,观察胃肠道反应 ,记录术后住院日数和总住院费用。结果 :EN组和PN组术后BW和Alb均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A和TLC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只有TLC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两组的PA、TLC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且EN组TLC较PN组改善明显 (P <0 .0 5 )。而对照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除PA外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肠内营养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日 (P<0 .0 1)和减少住院费用 (P <0 .0 5 ) ,但肠外营养只缩短术后住院日 (P <0 .0 5 ) ,减少住院费用不明显 (P >0 .0 5 )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营养支持能维持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日和减少住院费用 ,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3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8天维持目标量。于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7天检测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PA高于PN组,术后第7天TP、ALB高于PN组,术后第7天IL-6低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EN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IL-6的表达,对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胃肠手术后病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 ,18例 )、肠外营养组 (PN组 ,16例 )和对照组 (2 0例 ) ,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液 ,共 7天。术后第 3和第 7天测定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和体重 ,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 7天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术后体重均有下降 ,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他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改善营养状态 ,并且安全可行 ,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 1 3。  相似文献   

19.
黄育红 《吉林医学》2011,(5):983-98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及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外营养组术后每天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明显低于PN组的38.89%。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