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 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 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昆明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为恒河猴和食蟹猴繁育基地建设、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昆明某规模化实验猕猴饲养基地饲养的150只恒河猴繁殖群(20只雄猴,130只雌猴)和900只食蟹猴繁殖群(120只雄猴,780只雌猴)全年12个月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地区恒河猴种群产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食蟹猴种群产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恒河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6.15%、69.23%和90.70%;食蟹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8.98%、74.87%和94.81%;恒河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8.80±2.33)d和(165.87±7.52)d;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9.35±3.05)d和(157.93±5.42)d;恒河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425.00±100.50)g和(1491.67±172.35)g;食蟹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314.33±61.18)g和(1013.50±115.50)g。结论明确了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详实地报道了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繁殖性能参考值,为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繁殖及开展实验猴生殖生物学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的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神经行为学特征,建立生长发育参数背景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单笼条件下出生的、遗传背景清晰、出生天数明确的18只(雄性11只,雌性7只)恒河猴幼猴,于出生后第1天至360天每月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肢长、后肢长、冠臀长,尾长及肛门生殖器距离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出生后第28、175和360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测,出生后第208天进行手指迷路测试。结果 体重呈线性增长,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形态发育指标中除肛门生殖器距离雄性显著大于雌性外(P < 0.01),其余指标在各检测点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血液学各指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出生后第175和360天的RBC和HGB显著高于第28天(P < 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血液生化学中TP和BUN水平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著升高(P < 0.01),ALP虽表现为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 > 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淋巴细胞亚群中CD4+及CD4+/CD8+比值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著降低(P < 0.01),而CD8+比例显著升高(P < 0.01);手指迷路测试中,学习期幼猴完成任务2所需测试次数显著多于其他任务,且雌性显著少于雄性(P < 0.05),其余任务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记忆期连续2天随机测试雌性幼猴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雄性幼猴(P < 0.05)。结论 体重及形态发育指标与出生天数呈线性增长,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中RBC、HGB、LYMPH、TP、BUN、ALP、CD4+、CD8+及CD4+/CD8+等出现了与幼猴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相关的改变,在药物评价中应重点关注,手指迷路测试提示雌性幼猴逆转学习能力及长期记忆优于雄性幼猴。本研究建立了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生长发育参数的背景数据及神经行为学特征,为恒河猴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于1992年底开始,通过选种、选配,建立了一个11只雄猴,77只雌猴的恒河猴生产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三年间,利用大笼群养的“后宫式”繁殖方法,母猴怀孕107例,流产11例,生产仔猴96只,离乳94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离乳率分别为51.44%、46.15%、97.92%。在“后宫式”群养方式繁殖成功后,我们又尝试了单笼饲养、定期交配的新的繁殖方法,当年投种9只母猴,怀孕7只,生产7只。怀孕率、生产率均为77.78%。在进行实验性繁殖的同时,对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如妊娠期、月经周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交配,4月至9月分娩。恒河猴具有间情期,每年秋冬季发情,平均月经周期为28.31±2.82d(n=70)。平均怀孕期为163.46±11.87d(n=13)。本实验为人工繁殖恒河猴进而实现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数据,为将来提供高等级的、遗传背景清楚的、高质量的实验猕猴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肺脏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肺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猴肺脏主要病变有大...  相似文献   

6.
恒河猴月经血量的测定,对于恒河猴生殖生物学研究以及人类新型避孕药具临床前研究、妇科月经量改变研究的动物模型是必要的。国内尚未见此类报道。本文应用 Hallberg 碱性正铁血红素比色法,测定有规则月经周期的7只成年恒河猴(Rhesusmonkey)的月经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肠道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肠道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 ~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肠道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5例恒河猴中58例检出肠道病变,有慢性肠炎、急性肠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溃疡、穿孔、寄生虫共8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急性肠炎(20.00%).实验猴不同年龄组肠道病变类型分布基本相同,肠道病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检出率较高,急性肠炎是实验猴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实验猴肠道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对实验猴饲养和研究时,应重视肠道病变因素,尤其是急性肠炎.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我国恒河猴STLV-1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537只野捕恒河猴,365只繁殖猴和44只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作了STLV-1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10岁以上恒河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5.5%)高于10岁以下的恒河猴(6.2%);雌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7.5%)高于雄猴(5%);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群的STLV-1抗体阳性率(34.1%)高于野捕猴群(8.8%).结论在我国的野生和饲养恒河猴群中广泛存在STVL-1血清抗体阳性动物,其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 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著;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著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 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104只健康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青幼年组∶3~4岁,成年组∶5~10岁,老年组∶11~25岁)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及分析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值.结果血液学值中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MED.血液生化值中♀猴比♂猴明显低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CHOL、APOA、HDL、LDL、P3+、BUN,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ALB.较明显高 (P<0.05) 的项目为UA.各年龄组之间的分析如下:血液学值中RDW值为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低(P<0.01),MEDIAN值为成年组比青幼年组较明显高 (P<0.05),血液生化值中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高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P3+,青幼年组比成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BUN、ALP、AST、,青幼年组比老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CK、TF;成年组比老年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为CREAT,较明显低 (P<0.05) 的为TRIG.结论本文建立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正常指标,并讨论了年龄、性别对其正常指标的影响,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本所近6年(1991~1997年)来饲养中死亡的328例恒河猴进行尸体剖析,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死亡病因统计,呼吸系统病最高(39.6%).消化系统为第二位(27.1%),合并症次之(14.0%);全年中1~4月份为猴子死亡高峰.占全年死亡率的43.4%。按死亡猴年龄统计,幼年猴中雄性猴死亡率(64.2%)高于雌性猴(35.8%),青年猴中雄性猴死亡率(56.6%)略高于雌性猴(43.4%),但成年猴中雌性猴死亡率(73.4%)高于雄性猴(26.6%)。本文根据恒河猴饲养的环境条件.死亡猴的病理变化.对动物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婴猴离乳期的行为特点及规律,初步探讨婴猴早期断奶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意取样和时间记录法对2012年出生的290只婴猴离乳后的行为进行6个月的观察记录。结果离乳后1个月内出现团抱、吸手指、吸同伴身体3种行为,团抱、吸手指行为在第2、3月显著上升(P0.05),吸同伴身体行为在第2月显著上升(P0.05);第2个月,新增的踱步、吸生殖器的行为于第3个月显著上升(P0.05),爬跨行为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第3个月新增吸脚趾行为的比例未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中,雌性同笼发生团抱的比率显著高于异性及雄性同笼(P0.05);雄性婴猴较雌性婴猴更易发生踱步行为;雄性婴猴吸手指及吸同伴身体的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雌性(P0.05);吸脚趾行为雌、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观察婴猴离乳后的行为,观察到团抱、踱步、吸脚趾、吸手指、吸生殖器、吸同伴身体和爬跨7种行为,且各行为均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增。团抱行为反映了恐惧心理;吮吸行为代表了生理需求及防卫心理;踱步行为初期是无目的,逐渐变成焦虑心理的体现。为研究人类婴幼儿早期断奶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开展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评估实验提供研究思路和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繁育猕猴眼球的屈光生物学参数,为眼动物实验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采用电脑验光仪、IOL-Master、角膜超声测厚仪,对47只猕猴93眼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半径、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等屈光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各年龄组猕猴眼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眼轴长度在2.5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长,2.5岁以后眼轴长度可能不再变化;0.5岁组角膜曲率半径最小,随年龄增长有变长趋势,1.5岁以后趋于稳定;等效球镜屈光度数越小,轴率比就越大,2.5岁~4.5岁期间轴率比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结论与人类相比,人工繁育猕猴眼中央角膜厚度更薄,眼轴长度更短,角膜曲率半径也更小,角膜曲率半径和眼轴长度的变化规律和人类接近,可作为理想的动物眼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探讨绝经老化猕猴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改变和发生机理及黄芪等中药对其影响。采用16只成年雌猴切除卵巢后1年,测定血清钙、红细胞滤过指数、红细胞内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RCD,SOD老化组低于治疗组。认为绝经老化后RCD降低,与胞内钙增高有关,复方黄芪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哺育期腹泻婴猴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一株人工哺育期引发恒河猴婴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了鉴定,为实验猕猴疾病检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诊断鉴别等检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鉴别方法,确证该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控制了该病的继续发生,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高致病性.结论 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导致本次婴猴腹泻死亡的病原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对实验猕猴和研究人员均有潜在的危害,尽管该菌不是国家标准要求排除的病原菌,但该菌引发的传染病将对动物实验造成严重影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智能发育1年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1岁时体格及智能发育情况。方法对31例存活出院的VLBWI进行随访,分别于6个月、12个月时测量体重、头围、身长,12个月时用《Gesell婴儿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智能检测。结果VLBWI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体格发育均明显落后于正常儿,12个月时智力低下的发生率为37%,智力低下与新生儿时期疾病、喂养方法、父母文化程度、早期教育等因素有关。结论减少VLBWI新生儿时期并发症、进行母乳喂养和早期教育可促进VLBWI的体格及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8.
刘宇  熊家玲  喻琴 《安徽医学》2015,36(10):1269-1271
目的:随访自贡市儿童身长在0~1岁发生“追赶生长”或者“生长减速”的情况。方法收集分析四川省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中儿童健康体检资料。体格生长状况依据200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儿童生长资料进行评价。结果547例儿童中1岁内177例(32.37%)的儿童身长发生追赶生长,244例(44.61%)的儿童身长发生生长减速。结论1岁内约2/3的儿童发生身长百分位线变化;儿童出生时的身长水平不完全决定生后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9.
孟璐璐 《医学综述》2012,18(1):73-7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其发病率为活产儿的3‰~6‰,成为危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早产儿发生率逐年提高,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目前国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只适用于足月儿,因此探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很关键。现从早产儿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上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猕猴动物模型。方法选择5只健康、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4只实验猴、1只对照猴),在月经第8~15天,雌激素高峰的第3~5天,手术将猕猴的子宫内膜种植到盆腔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对照猕猴用大网膜取代内膜种植。在术后第2、4个月动物月经周期的第8~15天开腹或腹腔镜探查。结果术后第2个月探查,4只实验猴中,3只异位内膜种植存活,其中2只形成异位囊肿。术后第4个月,对2只已形成EM的猕猴行腹腔镜再次探查,其盆腔粘连,异位内膜生长情况与术后第2个月基本相似;3只形成EM的猕猴精神状态、饮食、体质量增长情况均较对照猕猴差,2只发生肠套叠死亡。结论本研究根据种植学说原理成功地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猕猴动物模型,但猕猴的个体差异是模型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认为遗传因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另一重要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对机体的整体机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